名词诗句赏析(名词并置的诗句)
天净沙秋思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诗句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1、写作特点 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2、全诗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注释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4、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5、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号东篱,一说字千里。
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
晚年隐退。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
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
曲词豪放洒脱。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分析《秋词》与《天净沙 秋思》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的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方法,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这首小令先写景再写情,写景为抒情服务。
作者马致远先是采用白描的方法,仅仅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9种不同的景物,将它们和谐而又自然地纳入一个画图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枯藤老树昏鸦”说明此时乃深秋时节,“古道西风瘦马”则间接刻画出异乡游子的形象。
与此同时,作者也将自己悲凉的感情寄托于此景中,使原本已十分凄凉的景物更令人伤感。
作者也十分注意景与情的配合,例如“小桥流水人家”,本是及其常见的普通景物,但当它与“断肠人”同处于一个画面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象,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气氛,真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不仅言简意骇,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将全文的感情基调推上一个高度,很好地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后两句则直抒胸臆,“夕阳西下”,作者的惆怅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断肠人在天涯”则点明全文主旨,此时,作者的羁旅之思体现得淋漓尽致 《秋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此诗通过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20首古诗赏析
《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韵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评析】:�
�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桃花溪》作者: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评析】:�
�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
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这话不无道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评析】:�
�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韵译】: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评析】:�
�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
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
古诗20首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宋代诗人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南京 南宋诗人陆游《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池上早夏 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初夏戏题 徐夤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初夏 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初夏淮安道中 萨都剌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准时。
早夏 钱起 详细内容 楚狂身世恨情多,似病如忧正是魔。
花萼败春多寂寞,叶阴迎夏已清和。
鹂黄好鸟摇深树,细白佳人著紫罗。
军旅阅诗裁不得,可怜风景遣如何。
初夏且幽庄 卢照邻 伺有高踪客,耿介坐幽庄。
卞哩人事少,风烟鸟路长。
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
苗深全覆陇,荷上半径塘。
钓诸青鬼没,才田白鸳翔。
知君振奇藻,还嗣海隅芳。
初夏 李世民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
佩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诉衷情 初夏偶成 段克己 东风帘幕雨丝丝,梅子半黄时。
玉簪微醒醉梦,开却两三枝。
初睡起,晓莺啼。
倦弹棋。
芭蕉新绽,徙湖山,彩笔题诗。
--------------- 盛夏: 夏日山中 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夜叹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江村》) 1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2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其一》) 夏花明 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日 韦应物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
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
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 纸屏石道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省试夏日可畏(一作张籍诗) 丘为 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
火威驰迥野,畏景烁遥途。
势矫翔阳翰,功分造化炉。
禁城千品烛,黄道一轮孤。
落照频空簟,馀晖卷夕梧。
如何倦游子,中路独踟蹰。
仲夏风雨不已 陆游 南陌东阡自在身,一年节物几番新。
鲥鱼出后莺花闹,梅子熟时风雨频。
冠盖敢同修禊客,桑麻不减避秦人。
夕阳更有萧然处,照影清溪整葛巾。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夏末: 夏夜宿直 白居易 人少庭宇旷,夜凉风露清。
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
寂寞挑灯坐,沉吟蹋月行。
年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
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得潭字) 岑参 亭晚人将别,池凉酒未酣。
关门劳夕梦,仙掌引归骖。
荷叶藏鱼艇,藤花罥客簪。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失路情无适,离怀思不堪。
赖兹庭户里,别有小江潭。
夏日杂诗 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夏末留别洞庭知己 朱庆馀 清秋时节近,分袂独凄然。
此地折高柳,何门听暮蝉。
浪摇湖外日,山背楚南天。
空感迢迢事,荣归在几年。
夏末野兴 陆游 半世天涯倦远游,还乡不减旅人愁。
数声相应鸠呼雨,一片初飞叶报秋。
山坞风烟僧院路,河梁灯火酒家楼。
绝知雪鬓宜蓑笠,分付貂蝉与黑头。
雨霖铃全诗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朝代:宋朝 作者:柳永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
起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
且值天晚,暮色阴沉;
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后两句中“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
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
“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
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
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是不得不别的情景。
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
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写别后思念的预想。
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
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
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
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
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
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
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
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
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
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
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
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
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画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
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
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雨霖铃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
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
起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
且值天晚,暮色阴沉;
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后两句中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
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
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
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
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是不得不别的情景。
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
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写别后思念的预想。
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
意思。
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
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
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
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
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
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
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
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
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
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
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
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
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
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
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
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创作背景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作者简介 柳永,宋代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
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善为乐章,长于慢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
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
有《乐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