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论证(人性本恶论证分析)
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
” 这句话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句话就出自于孟子儒学的《三字经》当中。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其实是善的。
这种说法现在比较普遍,我们见的也比较多。
但是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样的看法。
最典型的就是荀子所说的:“人之初,性本恶。
” 与上面相反,人刚诞生的时候,性情是恶的。
性善论和性恶论,这两种说法可谓是大相径庭,天差地别。
于是荀子就这个话题,写出了一篇文章。
那么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呢?
荀子认为,人的天性就是恶的。
那些善的行为都是靠后天所积累出来的。
人生来就喜好金钱,喜好财富,贪图利益。
如果依从这种天性的发展,那么就必定会有争夺和抢夺,而谦让和品德就会消失。
人生来还有一些疾恶的心理。
就例如说妒忌,憎恨,厌恶等等。
如果放任这种天性发展下去,就会出现残害善人的贼人。
那么这个世界上那些真正的忠良之人就会消失。
人生来还有耳目之欲,贪图享受,喜好声色犬马之物。
如果放任这种天性发展下去,那么这个世界上礼义廉耻以及那些美好的品格就会消失。
所以就这样来说,如果放任人不好的天性如此发展,那么必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会出现残害礼义廉耻孝悌忠良的不好行径。
而最终一定会导致的,就是社会的暴乱。
所以人是需要后天向善发展的,需要有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而这样,最终才可以合乎秩序,安定社稷。
所以从这点来看,人的本性就是邪恶的,那些好的品质确实都是后天才能发展出来的。
如果从荀子所说的这几点来看,那么人的本性其实确实是恶的。
但其实我的观点跟他们都不太一样。
我认为人的本性有善有恶。
而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尽力朝向的。
人天生善恶参半,既有荀子所说的那些声色之欲,疾恶之情,也有礼义忠信,孝悌廉耻。
但其实这两家的说法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不管人的天性是善是恶,以后都是要朝向善的。
天性如果是恶的,那么以后更要努力地去朝向善。
所以人的天性到底是善是恶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以后能朝向善的那一方就够了。
不过光从文中来看,荀子说的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人的性情真的建立在某种是善是恶的基础之上,那么这也会为以后带来不同的东西。
其实我也比较偏向于荀子所说的。
人的天性如果是恶,那么日后你在朝向善的时候就会更加的能理解善。
这个世界上善和恶都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建立在某种基础之上。
有善就必然会有恶,善从恶中来,恶从善中来。
只有当你意识到何为恶,何为善的时候,才能知道何为善,何为恶。
而如果抛开这一切,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在善和恶的选择之上。
一个人生来是善是恶,这其实并不重要。
不管是荀子的性恶论,还是孟子的性善论。
我觉得我们并不应该执着于去讨论到底他们哪一个说的是对的,哪一个说的是错的。
这只不过是建立在日后善恶之上的一个基础,也就是说它并不是重点。
不管人生来是善是恶,日后只要能够朝向善才是最重要的。
就算一个人生来是善的,可是他后来却被误导,从而弃善从恶。
这其实也是一个选择。
生来的结果并不能决定日后的一切。
所以我觉得他们的讨论其实没有什么必要…。
人之初性本恶的论据论证
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
是荀子说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
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与“性”相对的是“伪”。
“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
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
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
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人性本恶是谁的观点
这是战国中后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观点;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
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
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
性恶》)。
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性恶》)。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荀子•
性恶》)。
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
“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
礼论》)。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
人性本恶论点
人性本恶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扩展资料:在名誉方面,性恶论自然是无辜的。
事实上,正如性善论不能使人们自动行善,性恶的意义不是让人们随意做恶。
在其原始意义上,性恶论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生命本能。
如果该生物要生存,它必须诞生。
既然它必须诞生,就没有必要否认它并避免它。
荀子的做法并没有逃避它。
从这个角度来看,荀子直接指的是人的本性,并且比孟子的多党论点具有更多的“人情”。
孟子的学说始于性善论,但以杨默结束。
蝎子承载着性恶的恶名,但它有更多的理性。
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性恶论。
人性本恶是谁的观点
这是战国中后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观点;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
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
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
性恶》)。
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性恶》)。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荀子•
性恶》)。
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
“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
礼论》)。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