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何难亲憎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弟子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这句话很简单:父母爱护子女的时候,子女做到孝顺父母不难。
但是父母对我们发火,甚至讨厌子女的时候,子女还能孝顺,就完满了。
亲爱我,孝何难,容易理解,别人对你好,你也对别人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以德报德。
亲憎我,孝方贤,这个就难了,别人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对他好,就算是父母骂了我,我不还嘴就算不错了吧。
这是谈到了人德行修养的更高层次,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是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以直抱怨,但是两个思想有共同之处。
谈到“亲憎我”,古人喜欢用后母的例子。
舜是后母和弟弟要害他,孔子弟子闵子骞也是后母虐待他,王祥卧冰也是后母对他不好。
舜的父母和继弟三番五次要害舜,舜还是恭敬的侍奉父母,友爱的对待弟弟。
闵子骞的母亲给自己两个儿子做暖暖的冬装,却给闵子骞的衣服里缝上芦花,看着也很厚实,但是完全不保暖。
闵子骞自己没说,但是给父亲赶车的时候冻的握不住缰绳,被亲生父亲发现,要休掉后妻,他跪下来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 后来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因为亲生父母对于子女绝大部分总是爱护的,平常打啊,骂啊,也都是爱,除了舜的父亲糊里糊涂的也要害舜。
天下不爱子女的父母少之又少,天下嫌弃父母的子女却不少。
后母和继子又没有感情,为何也要孝。
这里其实谈到了一个孝的境界问题,上一段说“德有伤,贻亲羞”。
说子女德行修养好是孝,那么德行修养一直上去,“终于立身”,怎么才算是“立身”成就了,《大学》中说:“止于至善”。
这个“至善”就是“仁”的境界。
到了仁境界,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论语-里仁》中,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说存心在仁上的人,他对于人是没有什么厌恶的,或者说他心中已经没有恶念,两者皆通。
我们说感情是要培养的,要求一个继子对于后母产生如亲母那样的感情是很难的,但是因为“孝”道,心中有仁的心,就不会有怨恨,憎恶之心。
这个“孝”心和"
仁心“就同一了,这才是圆满的孝道。
所以舜因为”孝道"
的圆满而能够继承尧来做天子。
推对父母兄弟之心于天下而已。
闵子骞因为孝而被孔子列入德行科十贤,和颜回并列。
按照孟子的说法,颜回是和尧舜禹同级别的圣人,那看起来闵子骞和舜也差不多吧,易地而处,他们都有尧舜的成就。
另一个角度说,一个人对你好,你对他好,这个是人之常情,你对别人好,期望别人对你也好为回报,这是一般人行善的心理。
你对别人好,不期望别人对你有所回报,这就开始脱离功利的心理,是趋向”仁“的境界。
别人打你骂你,憎你害你,你心中对他仍无恶念,处处希望帮到他们,这个是“仁”的高级境界,这就离圣贤境界不远了。
《弟子规》第三十六课:亲憎我 孝方贤
《弟子规》第三十六课:亲憎我 孝方贤 《弟子规》教导说:“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一、为什么孩子会觉得“亲憎我”? 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可是,现在的小孩子,生长在蜜罐里,一旦父母批评,就受不了了,以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甚至对父母产生仇恨,这种仇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酿出了不少悲剧。
有的孩子仇杀父母,有的扩延到仇恨社会,辱骂国家,听到有的人说一句爱国的话,马上就来喷——“被洗脑啦!”……反正不好听!我们家长一定要警觉起来,不能让孩子产生仇恨心。
当然,家长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为什么孩子屡教不改?为什么孩子会顶嘴?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什么话都跟你说,大一些了却对你沉默不语……我们也来看看众多孩子对家长的不满中自己占了几条! 1,烦家长成天唠叨个没完没了。
2:说话不算数。
3: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自己却做不到。
4:攀比,总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刺激孩子,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和努力。
5:不调查研究就随便骂孩子,打人。
6:以大欺小,不允许孩子解释,说话伤孩子的心。
7: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孩子怎么努力也不满意。
8:自己的坏习惯不改。
9:不听孩子的意见,不讲道理。
10:不肯认错。
萨克雷说:“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养育孩子真是不容易,萨克雷提醒的这一点,我们家长真是要警醒呢! 父母态度不好,教育方法不对头,一定要自我修正,孩子的错误要矫正,但要心平气和地引导,不要让孩子产生“憎”的错觉,生疏亲子情。
我们家长一定要开动脑筋,采用孩子能够愿意接受的方法。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批评并不是不喜欢他,而是更喜欢他,希望他能改正身上的缺点,在外面赢得更多人的喜爱和尊重。
二、怎样才是“贤”?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伯俞泣杖》的故事:伯俞从小失去父亲,妈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伯俞做错了事就要被杖打。
伯俞渐渐长大,虽然尽力不惹母亲生气,但有时还是做得不够好,一次,伯俞挨打时,失声痛哭,妈妈就很奇怪地问:“你做错了事,还哭什么?”伯俞回答说:“过去母亲打我,打得很痛,知道母亲身体健康,所以放心,这次母亲打我,打得不痛,知道母亲没有了力气,所以伤心。
” 现在的小孩子,家长用杖来教训他时,就很生气,有的还会射出仇视的目光。
但伯俞被打时,首先想到的是:为他操神一天天老去的妈妈的身体健康,他真是当之无愧的贤子呀。
甲骨文和金文“贤”字的构形,上半部分是臤的省写,左旁“臣”是一只恭顺的眼睛,右旁“又”是一只干活的手。
本义指温顺,能干。
“贤”的下部分是“贝”表示财富。
合起来理解是,多才能,有财富恩泽。
也就是说,“贤”的标准,不仅要恭顺、能干,而且必须有能力创造财富,得之有道,“富有谓之大业”。
古代把以财分与人之谓“贤”,即“财布施”故引申指有德行;
有才德的人。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贤能的人是国家的栋梁。
可惜的是,在物质极为丰富的当今社会,却出现了不少“啃老族”。
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
有一个四十岁的儿子,由于从小父母的娇惯,工作了,不知道主动,也舍不得出力,结婚后,只想过饭来张口的日子,结果离了婚,又被单位减员,患了抑郁症,住在母亲家里,两年不出门,整日打游戏机,沉迷恋网络、母亲已七十有余,只能哀叹度日,担心自己死后儿子怎么办。
这些都不是贤能的人,怎能有快乐人生呢? 三、孩子为什么不贤?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现在有些家长不懂得怎样让孩子尊重自己,也不懂得什么样是尊重孩子。
我有一次去一个“网瘾孩子”家,这个孩子就是不出来。
过了一阵,只见孩子的母亲端着一杯水,敲开孩子的房门,让孩子喝水,该吃饭了,母亲又把好吃的送到孩子的房间,孩子好像沉迷于打游戏,还有功了。
这位母亲对我说:“你看,孩子就这么不懂事,我都这么尊重他了,都打动不了他的心。
”我明白了,这个孩子之所以发展到这一步,就是这位母亲所谓的“尊重”溺爱出来的。
还有的家长,总是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搞得孩子非常痛苦,有一个13岁的少女在她的遗嘱中写到: 亲爱的爸爸妈妈: 用“亲爱的”与你们的称呼所搭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错误。
Don'
t worry,这只是一个形式。
唉,你们最终还是看到了这信,想想看,我一共才活了13年零5个月,在这期间你们私自拆看了多少封我的信件、我的私人日记!我交几个笔友怎么了?只是初一下学期,几封信件而已,远隔千里的两个人用笔聊聊天,有什么害处吗?真不明白,你们对我是又打又骂。
搜我房间,搜我书包,很好玩,是吗?我想要点个人隐私这难道是奢望?可你看看你,妈妈说我的个人隐私,是我“掩饰错误的手段”?!爸爸,你就更直接了,“呸!我看是揍得轻!”从小到大我被揍得次数还少吗?所有的力度和次数加起来可以打死一个俱乐部的肌肉男了。
呵,我真不明白,就像我朋友让我问的一样:我真的是你们亲生的吗?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死了,离开了这个充满爱与恨的世界。
你们一定,因为你们早就想让我死了,不然以前干嘛一个劲的揍我?上了中学后,我的老师看不下去这一切了,她打电话警告了你们,于是你们就不再动手打我了——改成用杂志扇我,用圆镜砸我?还记得前几天晚上,也就是家长会那天,你们对我一顿谩骂后,爸爸你发疯似的把我往墙上抡,我那时就明白了,原来你们希望我死!后来我想在你们的床上休息一会儿,可妈妈你一个劲的用脚踹我的头,叫我滚,让我别烦你们,以至于我刚站起来没走几步就笔直的倒下了,我不明白,我考的成绩不好吗?我认为综合来看我发挥的挺好,你们到底要我怎样?考的像你们所说的你们小时候的成绩那么好?然后长大再做一个暴徒,疯狂的虐待自己的儿女?我办不到。
我死了,也许你们不高兴,因为你们毕竟失去了一个出气筒,失去了一个奴仆!P.S.:如果说,我死了是被人杀害的,那凶手一定是你们! 这份悲怨而无奈的遗书,希望能引起平常经常采用粗暴手段对待孩子的家长们的警醒!“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
”这是泰戈尔的睿智之言。
没有不好的孩子,而是家长们还欠缺好的教育方法。
>
>
>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的不和睦,工作压力大、家长的娇宠或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家庭暴力主要根源。
《弟子规》要求孩子,家长对自己不好时,也要孝敬父母,做为家长,是不是更要反思?如何“尊重、理解孩子的天性”,这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要求。
【给自己点亮一盏心灯】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诗经》 衷心希望我对《弟子规》的感悟传播能使更多的孩子德才相长,使更多的家庭受益。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减少浮躁气,提升人的高贵气质,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弟子规》, 并一起践行! 我已经在“”发表了百篇“《论语》不可错失的学习”,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
谢谢!。
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这是论述孝道的内容。
后面还有内容: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大体的意思是说,父母爱我,那么孝顺就很容易。
如果父母讨厌我,这个时候还能够孝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顺。
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们应该指出来,要父母改过。
在父母面前,我们要保证自己面色祥和,声音柔软。
在这里主要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孝。
孝,是不因父母对待我们的好坏来进行区分,而是认真的用心孝顺,即便憎恨我们。
能够指正父母的过错并且帮他们改正,才是孝,并不能够去要他们继续错下去。
对于孝,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着眼点应该在于自己和颜悦色的对待他们,孝顺他们,他们如果做错了,不指出来,不帮他们改正,那就是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