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召之(司马昭之心的歇后语)

2023-06-16
25 阅读

司马昭之心成语故事_成语“司马昭之心”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司马昭:三国时魏的权臣,他处心积虑地夺取曹魏政权。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司马昭心里想什么,大家都明白。

【用法】 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常与“路人皆知”连用。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帝见威权同去,不胜其忿。

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成语故事】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渐被司马家族所掌握。

高贵乡公曹髦在位时,司马昭任大将军。

曹髦见曹氏日益衰败,司马昭越来越专横,心里非常愤恨,于是写了一首题为《潜龙》的诗,借以表达自己苦闷的心情。

司马昭看到这首诗后,勃然大怒,在朝堂上大声斥责曹髦,吓得曹髦一身冷汗,不敢出声。

曹髦回到后宫,觉得司马昭有篡位之心,而且大家都已知道他的心思。

他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了,决定采取果断措施除掉司马昭。

于是曹髦便召集亲信大臣密谋。

他说:“司马昭企图篡夺帝位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

我不能坐以待毙,今天要与你们一起讨伐他。

”众大臣都不同意,但曹髦已等不及了,拔出宝剑,登上马车,带领宫中侍卫、仆从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进发,后被司马昭的卫兵当场杀死。

司马昭之心的典故讲了什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个成语,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那么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到底讲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司马昭之心的典故讲了什么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

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

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

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

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

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
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

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

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这就是成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
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

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
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

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

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
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

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
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
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
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

曹髦大声说:“
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
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

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
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
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
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
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

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
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历史上对司马昭的评价   毌丘俭、文钦: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

  王经:朝廷四方皆为之效死。

[24]   曹髦: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24]   羊祜: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

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

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

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张悌: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25]   习凿齿:自是天下畏威怀德矣。

君子谓司马大将军於是役也,可谓能以德攻矣。

夫建业者异矣,各有所尚,而不能兼并也。

故穷武之雄毙于不仁,存义之国丧于懦退,今一征而禽三叛,大虏吴众,席卷淮浦,俘馘十万,可谓壮矣。

而未及安坐,种惠吴人,结异类之情,宠鸯葬钦,忘畴昔之隙,不咎诞众,使扬土怀愧,功高而人乐其成,业广而敌怀其德,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是道也,天下其孰能当之哉! [26]   虞世南: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时,厥功为重。

及高贵纂位,聪明夙智,朝野欣欣,方之文武,不能竭忠叶赞,拟迹伊周,遂乃伪杀彦士,委罪成济,自贻逆节,终享恶名。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27]   房玄龄:①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

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

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

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

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

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

②世宗继文,邦权未分。

三千之士,其从如云。

世祖无外,灵关静氛。

反虽讨贼,终为弑君。

[28]   王应麟:司马师引二败以为己过,司马昭怒王仪责在元帅之言。

昭之恶,甚于师。

[29]   罗贯中:①假意投身强哭尸,公然弑主待推谁?欲诛成济瞒天下,天下人人已尽知! [30] ②司马当年命贾充,弑君南阙赭袍红。

却将成济夷三族,欲使军民耳尽聋!   王夫之:①司马昭、郭威虽逆,而固非朱温之暴,可以理夺者也。

[31] ②使司马昭杀贾充以谢天下,天下其可谢,而天其弗亟绝之邪?己谋逆而人成之,事成而恶其人,心之不昧者也。

[32]   赵翼:司马氏当魏室未衰,乘机窃权,废一帝、弑一帝而夺其位,比之于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语矣!。

人文是什么意思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的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的知识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提出"
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
的口号。

科技奥运是说:08年奥运会有含有高科技含量的建筑。

人文奥运是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

绿色奥运是说:中国将走环保路线在奥运期间和未来。

扩展资料: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的主要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广义讲,泛指文化;
狭义讲,专指哲学,特别是美学范畴。

人文分类: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俗称规矩)。

20世纪,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

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

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参考资料来源:-人文。

人文是什么意思

人文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引证解释:1、指礼乐教化。

2、泛指各种文化现象。

示例:孙中山 《民权初步自序》:“会此世运进化之时,人文发达之际,犹未能先我东邻而改造一富强之国家者,其故何也?”3、人事。

指人世间事。

4、习俗,人情。

示例: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大约就是因为山水比较清秀的原故罢,一般的人文风尚比起邻近的村镇也觉稍有不同。

”扩展资料: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知道,文化是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

因此,具体到人类社会当中,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外在的的衣、食、住、行,还包含了人们的内在的心理、意识或者说思维活动。

延伸解释:1、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2、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还包括服饰、建筑、音乐等。

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为城堡、宫殿,以及各类宗教建筑景观,具有历史性。

3、人文情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4、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人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怎么来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魏国臣子司马昭。

当时他想要效仿曹丕的做法,让曹髦禅位给自己的想法,已经被天下人知道。

司马家经过司马懿和司马师的经营后,已经权倾朝野,成为了魏国权力最大的家族。

这样一个场景,像极了汉献帝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曹操的儿子逼迫汉献帝禅位;
谁曾想曹家的后人,也会有这一天存在。

如果汉献帝泉下有知,应该会乐开怀。

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源自三国时期真实历史事件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当时司马家族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实际大权,曹家人面对这样一个情况,也只能够忍气吞声。

有了权力之后,人就会变得飘飘然,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力。

司马昭在整个魏国,只需要对一个人尊敬,这个人便是当时魏国的皇帝曹髦。

曹操和曹丕做梦也不会想到,父子两辛苦打下的江山,只传到了孙子这里,就摇摇欲坠。

司马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逼迫曹髦禅位给自己,重现当年汉献帝和曹丕的场景。

而他的这份心思,已经是天下人皆知,由此可见司马家的实力,已经大到了无惧任何力量。

二、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我们大家都只听过上半句,却并不曾知晓这句话,原来还有下文。

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眼见司马昭的野心,一步步紧逼,便想到了利用皇帝身份,这张最后的王牌,去杀掉司马昭。

他知道不可能就此平息这件事情,但却可以借此震慑司马昭,让事情出现转机。

可惜他遇上了一位二愣子,司马昭的门客,直接将其刺死。

司马昭之心,一直用来比喻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他们的野心已经不用隐藏,是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原因是什么?


司马昭之心”
是三国时期出现的一句话,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野心非常明显,是一句带有讽刺意味的话。

而这句话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三国时期的司马昭,他总是做一些不尊重皇帝、抢夺皇帝权力的事情,可以说他是一个将“
谋权篡位”
写在脸上的人,所以当时的皇帝曹髦才会用路人皆知来评价司马昭的野心。

首先,我们都知道当初司马懿在曹爽手中抢夺兵权的事情,自从曹爽失去了兵权以后,曹魏江山便彻底被司马懿掌控了,司马懿不仅仅控制了朝廷,而且拥有强大的兵权,司马家的地位也基本上稳定了,但是司马懿始终没有称帝。

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继承了父亲的权力,他甚至直接废掉了皇帝曹芳,然后拥立了曹髦为新皇帝,但是曹髦手中其实一点权力也没有,满朝文武都听司马师的话,司马师还手握兵权,曹髦实在是没有任何办法。

其次,由于司马师英年早逝,所以权力又交到了他的弟弟司马昭的手中。

而司马昭和司马师、司马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司马懿和司马师虽然让皇帝当傀儡,但是至少是尊重皇帝的,平时也比较遵守规矩,但是司马昭可不一样,他要求自己的所有配置都跟皇帝一样,而且根本不把曹髦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有时候甚至出言侮辱曹髦,令曹髦忍无可忍,所以曹髦才说了那句经典的“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最后,曹髦知道司马昭肯定是要当皇帝,但是曹髦实在是忍受不了,所以便找来大臣商议,说自己要行刺司马昭,大臣阻止未果,还有大臣悄悄告诉了司马昭,所以曹髦在刺杀的过程中,直接被司马昭一刀斩杀了。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