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尊师的故事(古代尊师的故事有哪些)
尊重老师的历史典故
1.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2.岳飞与三支箭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3.汉明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4.唐太宗特许李纲坐轿进宫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
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
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5.杨时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尊重老师的典故
尊重老师是一种 礼仪 ,那么有哪些 典故 呢?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尊重老师的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尊重老师的典故1: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
“
程门立雪”
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 故事 。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
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 大雪 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
龟山先生”
。
尊重老师的典故2: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
礼制”
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 天下 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
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
礼制’
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
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
鸟儿,我知道它能飞;
鱼儿,我知道它能游;
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
尊重老师的典故3: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
—
镭。
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
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
—
法国北部的第厄普。
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
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
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
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
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古今中外尊敬老师的故事有哪些?
具体如下:1、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2、尊敬师长名留后世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
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3、立雪程门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
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
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
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
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
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相关信息: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
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
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
游酢、扬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关于尊敬老师的古代事例有?
1、程门立雪宋代时期的杨时年轻时就考中了进士,为了继续求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奔赴河南拜二程为师,钻研学问。
有一天,杨时和游酢前来拜见程颐,在窗外看到老师在屋里打坐。
他俩不忍心惊扰老师,又不放弃求教的机会,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他醒来。
可天上却下起了鹅毛大雪,并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仍一直站在雪中。
等程颐醒来后,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
这时,杨时和游酢才踏着一尺深的积雪走进去。
后来杨时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这件事也被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传为学界佳话,由此演变成成语“程门立雪”。
2、颜回攫甑颜回是孔子的大弟子,一次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
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
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
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
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
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
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3、汉明帝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敬。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
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历史上有名的尊师故事有哪些?
1、程门立雪宋代时期的杨时年轻时就考中了进士,为了继续求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奔赴河南拜二程为师,钻研学问。
有一天,杨时和游酢前来拜见程颐,在窗外看到老师在屋里打坐。
他俩不忍心惊扰老师,又不放弃求教的机会,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他醒来。
可天上却下起了鹅毛大雪,并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仍一直站在雪中。
等程颐醒来后,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
这时,杨时和游酢才踏着一尺深的积雪走进去。
后来杨时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这件事也被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传为学界佳话,由此演变成成语“程门立雪”。
2、颜回攫甑颜回是孔子的大弟子,一次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
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
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
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
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
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
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3、汉明帝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敬。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
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历史上有名的尊师故事是什么?
历史上有名的尊师故事:1、岳武穆王祭拜老师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2、明帝尊敬师长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
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3、程门立雪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
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
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
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
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
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4、子贡尊师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倡“有教无类”,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是“七十二贤士”。
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有一个学生,非常出名,叫做子贡。
子贡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孔子。
一次,鲁国有个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
子贡听到了却非常的气愤,即使那个人在夸自己。
子贡说:如果每个人的才能都是一座房子,那老师的房子光是围墙就有十丈那么多,房子则更加得富丽堂皇,一般人没法翻过围墙看到里面的房子;
而我子贡的房子,围墙只有肩高,一眼就可望尽。
接着,子贡又把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熠熠生辉,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这一番话下来,直把对方说得面红耳赤。
5、张良拾履张良是秦末汉初的著名谋臣,“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原先是韩国的名门公子,韩被灭后,张良开始他的“反秦”计划。
一日,张良来到下邳的圯水桥,遇到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
那老人走到了张良面前,把一只鞋直接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子捡回来!”尽管老人的语气非常不客气,张良还是下桥把鞋捡回来,然后又替老人把鞋子穿上。
老人穿好鞋,笑着转身走了。
但没过多久,老师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指教,五天后早上到这桥上等我。
五天后,张良到桥上时,老人早已经到了,生气地说:和老人约定却迟到,怎么回事?五天后再来见我吧!又是五天后,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去桥上,不料老人还是已经到了,老人说:怎么又迟到?五天后再来见我吧! 又是五天后,半夜的时候张良就起来去桥上。
这次终于比老人来得早了。
老人开心地说:小伙子,这样才对! 老人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下苦心钻研这本书,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十年后大有成效。
十三年后,你就可以在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见到我了。
说完老人就离开了。
张良觉得这事很奇特,便用心研读那本叫《太公兵法》的书,果然,十多年后,张良进步神速,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据说,那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