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名句(儒家经典名句关于获奖)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有哪些?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有如下:1、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2、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4、传承东方典藏,智育华夏儿女。
5、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6、留下历史,保护古迹。
7、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8、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儒家文化名言
儒家文化名言如下: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满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
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深藏不露而美德日见彰显。
小人的为人的道是:显露无疑而渐渐地消亡。
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
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中庸》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专一不二,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孔子名言名句有哪些
一、孔子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二、孔子人生名言: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28、(“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0、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三、孔子做人名言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过,则匆惮改。
15、不迁怒,不二过。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8、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5、巧言乱德。
26、巧言令色,鲜矣仁。
27、刚、毅、木、讷近仁。
2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9、听其言而观其行。
30、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1、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2、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5、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6、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8、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9、礼之用,和为贵。
40、放于利而行,多怨。
四、孔子劝学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3、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
4、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众恶之,必察焉;
众好之,必察焉。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9、不学诗,无以言。
20、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2、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3、有教无类。
24、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的十大经典名言
孔子的十大经典名言 孔子是我国古代出名的思想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很多名人也都是他的弟子,一起来看看他的名言吧。
以下是由名言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名言警句,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名言网。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此即言仁。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又言恕。
孔子常以“恕”释“仁”。
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
”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是知也”之“知”,同智。
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
”(《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
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
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
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
《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
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
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 以上是由名言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名言警句,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名言网。
;
。
儒教的诗词儒教的诗词是什么
儒教的诗词有:《柬王式儒教授城固兼寄孙药痴李涵础》。
儒教的诗词有:《柬王式儒教授城固兼寄孙药痴李涵础》。
结构是:儒(左右结构)教(左右结构)。
拼音是:rújiào。
注音是:ㄖㄨ_ㄐ一ㄠ_。
儒教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儒教Rújiào。
(1)儒家学派。
又称“孔教”。
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参看“儒家”。
二、引证解释⒈指儒家学派。
又称孔教。
中国历史上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引《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梁书·儒林传序》:“魏、晋浮荡,儒教沦歇,风节罔树,抑此之由。
”唐王维《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王礼尊儒教,天兵小战功。
”鲁迅《坟·寡妇主义》:“我生以前不知道怎样,我生以后,儒教却已经颇‘杂’了。
”三、国语词典以儒家的学说教人。
词语翻译英语Confucianism德语Konfuzianismus(S,Philos)_法语confucianisme四、网络解释儒教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
尊孔子为先师,后人为了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故孔子亦被尊为儒教圣教主。
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儒教拥戴神权,认为皇权至上。
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
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
不仅证明了胡适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是宗教找到了证据。
儒学是儒教推出的教学方法,曾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使用儒学教书育人、管理社会。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相同也不同。
三者都是儒教文化产物儒术;
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存在,儒教群体;
儒教是一种信仰,是儒家人的共同信仰。
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加深认识。
是宗教文化概念。
关于儒教的近义词孔教关于儒教的诗句欲究先儒教欲究先儒教延儒教子尤堪羡关于儒教的成语侏儒观戏焚典坑儒白面儒生宿学旧儒燔书_儒老师宿儒焚书坑儒喔咿儒儿鸿儒硕学关于儒教的词语老师宿儒喔咿儒儿白面儒生燕颔儒生侏儒观戏焚书坑儒耆儒硕老焚典坑儒燔书_儒鸿儒硕学关于儒教的造句1、此举涉及佛教道教乃及儒教,以你的智慧与资质,很难跟你解释。
2、汤姆:虽然也有庙寺,但儒教并不真的是一种宗教。
3、他依据华严宗圆融无碍之说,着力提倡儒释道三教一致,认为儒教明乎仁义礼智信,忠孝君父;
佛教慈悲救苦,化诱群迷;
道教则寂默恬淡,无贪无爱。
4、“十博士”自称要重振“儒教”,而“耶诞节”属于“耶教”。
5、如今虽然号称是儒教门徒亿亿万,但是真正的儒教门徒已经杳无踪迹了,老夫不过是儒教镇守圣人经典的看书人而已。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儒教的详细信息。
儒教的诗句儒教的诗句是什么
儒教的诗句有:崇儒教,欲究先儒教。
儒教的诗句有:崇儒教,欲究先儒教。
拼音是:rújiào。
注音是:ㄖㄨ_ㄐ一ㄠ_。
结构是:儒(左右结构)教(左右结构)。
儒教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儒教Rújiào。
(1)儒家学派。
又称“孔教”。
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参看“儒家”。
二、引证解释⒈指儒家学派。
又称孔教。
中国历史上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引《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梁书·儒林传序》:“魏、晋浮荡,儒教沦歇,风节罔树,抑此之由。
”唐王维《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王礼尊儒教,天兵小战功。
”鲁迅《坟·寡妇主义》:“我生以前不知道怎样,我生以后,儒教却已经颇‘杂’了。
”三、国语词典以儒家的学说教人。
词语翻译英语Confucianism德语Konfuzianismus(S,Philos)_法语confucianisme四、网络解释儒教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
尊孔子为先师,后人为了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故孔子亦被尊为儒教圣教主。
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儒教拥戴神权,认为皇权至上。
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
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
不仅证明了胡适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是宗教找到了证据。
儒学是儒教推出的教学方法,曾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使用儒学教书育人、管理社会。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相同也不同。
三者都是儒教文化产物儒术;
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存在,儒教群体;
儒教是一种信仰,是儒家人的共同信仰。
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加深认识。
是宗教文化概念。
关于儒教的近义词孔教关于儒教的诗词《柬王式儒教授城固兼寄孙药痴李涵础》关于儒教的成语燔书_儒鸿儒硕学焚典坑儒宿学旧儒侏儒观戏白面儒生喔咿儒儿焚书坑儒老师宿儒关于儒教的词语焚典坑儒耆儒硕老焚书坑儒鸿儒硕学喔咿儒儿老师宿儒侏儒观戏风流儒雅燔书_儒燕颔儒生关于儒教的造句1、在越南,既有印度教的影响,也有儒教文化的温文尔雅、也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带来的西方风格,更有大地上各民族的原始气息。
越南是受到各种文化影响的混合体,而各种文化最终都只是过眼云烟,云烟散出,露出来的是越南自身。
2、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已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
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3、汤姆:虽然也有庙寺,但儒教并不真的是一种宗教。
4、另外,圣龙以儒教为精神支柱,讲究的是忠义节烈,主张武将死战、文臣死节,百姓中也深受“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5、“十博士”自称要重振“儒教”,而“耶诞节”属于“耶教”。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儒教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