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教文化

2023-06-17
40 阅读

唐朝都有哪些宗教

唐初,李渊将家族祖先与老子(李耳)联系起来,因此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道教视为最尊崇的国教。

唐继承的是隋以及北朝的大部分文化传统,由于隋和往前的北朝历代多崇佛教,因此佛教在唐时非常兴盛。

唐太宗时,西域景教(即基督教天主教的一个异端派别聂斯脱里派)随商队进入中国,曾有敕旨在中国长安建立自己的祭祀庙宇。

唐在西域势力强盛,西域各族当时崇拜祆教(拜火教)的也非常多,因此唐太宗高宗时期都曾经在长安准其建立自己的崇拜寺院,在史书和敦煌发掘的文献、石窟题刻等历史资料中都有体现。

不过随着武宗灭佛,很多外来宗教与佛教同时受到冲击而在中国消灭,而佛教由于传播时间已久,无法真正消除,所以后来重新兴盛。

唐与波斯、大食交流频繁,因此这些中东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多有在中国定居的,随之有他们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开始在中国出现,不过当时主要是在长驻城市内在这些外国移民内部流传,国人信仰的不多。

随着伊斯兰教和西域商队进入中国的,还有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宗教。

根据《在华犹太人考》,传说犹太人的一些商人在唐时就已经有在中国定居的。

唐朝的文化艺术分为哪几个方面?

1、雕版印刷术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

隋唐时,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

现在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它的发明,大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僧一行 他是我国唐朝时期的天文学家。

一行从实测得了子午线的长度。

这是世界上测量子午线的第一次。

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对测知地球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3、孙思邈的《千金方》 他是良朝最著名的医学家。

经过不断的努力,写成了杰出医学著作《千金方》。

被后世尊为“药王”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的繁荣时代。

流传至今有近五万首诗歌。

这些诗,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其中有不少诗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较好的思想内容,到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5、散文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

韩愈提倡继承存贷散文优良传统,强调写文章不受形式的束缚,要言之有物,有创造性。

柳宗元的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寓言。

6、阎立本和吴道子 画家,擅人物故事画。

他画的<步辇图>生动描绘了唐太宗从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

吴道子的画立体感强,所画人物形态逼真,“吴带当风”被后世称为“画圣”。

7、敦煌莫高窟 甘肃敦煌东南鸣少山断崖的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现在四百九十二窟,多是隋唐时开凿的。

多娄画的是佛经故事,也有一部分反映了唐代的经济繁荣、统治阶级生活的豪华和劳动人民辛勤操作的艰苦。

其艺术创作,深刻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才能。

一段历史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和突显了那一段历史。

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多彩而丰富的文化,正如唐文化的绚丽与华贵。

当你触摸到美艳的“唐三彩”瓷器时,当你穿上大气福韵的唐装时,当你踏上神秘的丝绸之路时,你不得不钦佩和赞叹唐朝人们的智慧和胸襟。

怎样的文化孕育了怎样的人,而人们崇尚的风气又凝聚成一股力量推动历史潮流的前进。

唐朝的文化的魅力或许源于她内容的无比丰富和新奇:一、科学技术(一)雕版印刷术1、简介: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最早的印刷术是雕板印刷,大约在7世纪中期,已经有了雕板印的佛像。

到8世纪80年代,有了作为商人纳税凭据用的“印纸”出现。

(二)天文学1、简介: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683年~727年)和尚,本姓张,名遂,魏州昌乐(河南南乐)人。

724年(开元十二年),跟一行和尚同时的一位工程技术专家梁令瓒和工匠们一起,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用来观测日、月的位置和运动情况。

一行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

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将近一千年。

2、成就:1)一行还倡议在全国二十四个地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并设计了一种叫做复矩图的仪器,用来测量北极高度。

这种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工作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2)一行从725年开始修制新历,到727年(开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历》。

这部历法系统周密,结构合理,比较符合天文实际,是当时的先进历法。

二、文学(一)主要形式:诗歌在唐朝文学中,成就最为辉煌的是诗歌。

清人所编的《全唐诗》,收集了唐朝2200多个诗人的48900多首诗,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过去任何一个朝代。

(二)主要诗人1、“诗仙”: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原籍成纪(甘肃秦安)人,生于碎叶,幼年随父迁居四川。

他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一位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想象力丰富,热情奔放,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极深,被称为“诗仙”。

其描写美好大自然的众多诗篇,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长久为后人传诵。

2、“诗圣”: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世称“诗圣”。

杜诗内容深刻,风格沉郁雄浑,语言精炼,叙事严谨,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他写了《兵车行》、《三吏》、《三别》等著名诗篇,描述人民的苦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

因而有“诗史”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4、“田园山水”派:王维、孟浩然等——优美恬静5、“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悲壮豪迈三、艺术(一)雕塑1、简介:唐朝的雕塑艺术,以石雕和泥塑最为多彩。

2、主要作品:1)洛阳龙门、永靖炳灵寺等石窟中,有许多唐代的石雕造像,或造型雄伟,或刻划细腻,都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四川乐山的石雕大佛坐像,高71米,雄伟自然,是中国最大的石佛像。

3)乾陵和顺陵前的巨大雕刻群都极为壮观、精美,也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4)著名的敦煌千佛洞是世界上罕见的艺术宝库。

现存的492个洞窟中,唐窟达213个,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

其中的立体泥塑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放射出健美的光彩。

它们常常与壁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雕塑艺人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二)绘画1、简介: 唐朝绘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题材内容、绘画技法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2、1)初唐: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

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的杰作。

2)盛唐以后: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

a.吴道玄有“画圣”之称,现存的《送子天王图》,据说就是他的作品。

b.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是山水画北派之祖。

c. 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精炼、淡雅,富有诗意,为山水画南派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

3、此外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

(三)书法唐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1、初唐的楷书潇洒飘逸,端严遒劲,继承了南朝二王书体的风格。

2、唐中期,颜真卿把篆、隶、行、楷四种笔法结合起来,创造了方正敦厚、沉着雄浑的新书体,称为颜体,对后世影响极大。

3、 唐后期的名书法家柳公权以楷书见长,他融化诸家笔法,自成一体,世称柳体。

四、经学简介:唐代时期,科举都要考试儒家经典,因而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其经学发展的突出表现有:首先是考订经文。

唐太宗以儒经“文字多讹谬”,不利于学生学习,令颜师古考订《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左传》等五经经文。

颜师古多所订正,撰成《五经定本》,后颁布全国,成了官定的统一课本。

837年,在郑覃的建议下,唐政府又刻成了著名的《开成石经》。

五、史学(一)纪传体史书唐朝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开始设立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令宰相监修。

从此,作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的编修工作,完全操于封建政府之手。

(二)《通典》《通典》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史。

此书不仅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为后来的典章制度分类专史开创了先例。

悠悠历史长河淹没了多少朝朝代代,又托浮起多少英雄儿女。

而唐朝所散发出来的耀眼光芒在于她悠久起伏的历史故事,更在于唐文化给予后人的震撼和灵感。

唐文化的美在于她艺术上的瑰丽色彩,优美线条,在于她精神品质上的立新和不断追求,更在于她流芳百世的语言——诗歌。

唐朝推崇什么宗教

①隋唐统治者重视宗教对巩固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

隋炀帝时,就奉行佛、道并重的宗教政策;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确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者次序;
唐太宗再次申令道先佛后;
唐玄宗时,道教达到极盛,但同时又封孔子为文宣王;
武则天一度偏尚佛教,使佛教达到极盛。

整个隋唐时期除唐武宗毁佛外,其余大都奉行三教并立的政策。

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学说为主,也曾把道家学说列为考试内容;
国家重大节日与庆典,都要诏三教讲论于朝廷之上,三教也从互相贬低发展到互相补充,互相融合。

这里需要注意各派宗教之间的互相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②作为外来的宗教佛教,为适应中国民众心理的需要,吸收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

到隋唐时期,佛教内部各宗派为了弥补长期存在的理论分歧,各自根据当时社会的经济情况和政治需要,对原有佛教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整理,从而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逐渐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③隋唐时,对于其他外来宗教一般也不排斥。

许多西方宗教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而传入中国。

它们主要在西域胡商中流传,而唐人信仰的并不多。

这些宗教有伊斯兰教、景教等。

唐朝前期,对这些宗教都能尊崇,允许它们建寺传教。

伊斯兰教在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内地。

唐朝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其主要宗教有哪些

唐代的宗教很多,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摩尼教、袄教以及蕃教、东巴教等,其中势力强、在思想文化上影响大的是佛教和道教。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南北朝开始分化,到隋唐发展成为较为固定的宗派。

佛教各宗派的宗旨相同,不同的方法和路子。

这些宗派到唐代有了新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主要有四宗:天台宗,主张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使南北风格得以融合协调。

法相宗,由玄奘创立于贞观年间。

华严宗,由武则天的扶持而兴盛起来,到武宗灭佛后衰落。

禅宗,主要经典《坛经》。

道教在唐代地位较高,唐朝一直奉行崇道政策。

在唐代影响较大的道教宗派有楼观派、上清派、重玄派。

在道教理论和哲学思想上贡献较大的是上清派和重玄派。

唐时儒道佛三家鼎力,原则上是儒学为正统,但并不是独尊。

当时有佛道的先后问题。

初唐时,为了使李家的皇权神圣化,老子被尊奉为国祖,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

武则天时又将佛教列为第一,到玄宗时又把道教列为第一。

有唐一代,佛道之间的斗争一直很激烈,唐高祖和唐太宗置道教于佛教之上;
武则天为了取唐建周,又把道教贬在佛教之下;
唐武宗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佛教寺院的经济势力,听从道士之言,下令灭佛;
唐宣宗继位之后,又立即扶植佛教。

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的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加强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佛道之争,佛教还是占有优势的。

总的来讲,佛道虽然有冲突,但是更有融合趋势。

儒道佛三家的学说都是治理天下、安抚民众所需要的,人们在不同的时候分别需要儒家的入世进取、道家的进退自如甚至佛教的出世超脱,仅有一两种精神是不完整的,三者之间的融合实际上都是立足于本家融合另外两家,结果造成三家的并存和不断改进。

佛教为什么在唐朝盛行呢?

唐朝是一个开放、自由、进取、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时代。

佛教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推崇,除了他本身的神秘色彩之外和当时的统治者是分不开的。

统治者为了能够加强自己的皇权统治,就借助着宗教传说拟造身世,借此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武则天在他在位的时候,全国大规模修建各种佛教圣地的寺庙。

大规模推崇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也就是在这位女皇帝在位时期,佛教进一步的推广。

因为宗教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前提,它的作用就是提供给更多的人精神动力,推崇宗教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绝对有必要的。

扩展资料:1、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

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2、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忏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3、佛教认为人身难得。

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

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

4、佛教既反对杀生,也反对自杀,更倡导护生。

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参考资料来源:-佛教。

佛教为什么在唐朝盛行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西汉末年。

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魏晋以前为输入时期,东晋南北朝为传播时期,隋唐为兴盛时期。

  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门阀世族统治阶级的提倡下,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皇帝、贵族和世族官僚大都信仰佛教,印度僧人佛图澄、鸠摩罗什先后被后赵石勒、石虎和前秦苻坚尊为国师。

南朝梁武帝更是一个迷信很深的教徒,他尊佛教为国教,并曾三次舍身出家为僧。

所以,这个时期佛教寺院大量兴建,僧尼空前增多。

北魏时,佛寺多达3万余所,出家僧尼达200余万人。

南朝梁武帝时,仅建康一地,就有佛寺500余所,僧尼10万人。

而且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独立经济,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形成了特殊的僧侣地主阶层。

  佛院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在经济方面与封建国家发生冲突。

北周武帝当政时,北周有僧侣100万,寺院万余所,严重影响了政府兵源、财源。

为了消灭北齐,他决定向寺院争夺兵源和土地。

建德三年(574年),下诏禁断佛、道二教,把僧侣地主的寺宇、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以充军国之用,近百万的僧尼和寺院所属的僧只户、佛图户编入民籍。

此后四年,北周灭北齐,北周毁佛的范围达到关内及长江上游,黄河南北的寺院也被毁灭。

江南自侯景之乱后,佛教势力也受到影响,陈朝的佛教已不及梁朝之盛。

佛教势力的再次膨胀与隋文帝杨坚的提倡有极大关系。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581年),发布诏令,可以自由出家,并按人口比例出家和建造佛像。

隋炀帝时,命僧人法果在洛阳缩写佛经经目。

唐代接着隋代之后,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

高祖武德二年(619),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

九年(626),因为太史令傅奕的一再疏请,终于命令沙汰佛道二教,只许每州留寺观各一所,但因皇子们争位的变故发生而未及实行。

太宗即位之后,重兴译经的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一共七所,这样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开展。

所以在隋朝时,佛教已再度兴盛起来,唐朝时更为发达了。

  唐王朝很重视佛教。

唐太宗曾经下诏在全国建立寺刹,并且在大慈恩寺设立了译经院,延请了国内外的名僧来到这里翻译佛经,宣化佛教,培养了大批高僧、学者。

唐高宗继位后,在帝都和各州都开设了官寺,祈愿国家安泰;
武则天更是下令在各州设立大云寺。

在晚唐时期,佛教僧人也备受礼遇,皇帝对他们都赏赐有加。

  唐朝之后,佛教在中国开始衰落。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