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最后结局(李宗仁最后结局是什么)

2023-06-18
40 阅读

占据广西24年的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究竟有多少军队?

1949年4月在我军发起渡江战役之前,江南的蒋军分为两大部分,即汤恩伯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所属部队和白崇禧“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所属部队,前者拥兵约45万人,不在本篇的讨论范围之内,后者的作战序列既有桂系军队,也有中央军和地方部队,所以重点说明白崇禧掌握的桂系部队数量。

白崇禧的这个“华中军政长官”,除直辖的野战部队各兵团以外,理论上还可以指挥宋希濂的“湘鄂边绥靖公署”和程潜的“长沙绥靖公署”,另外还有一个据守广西老巢的“桂林绥靖公署”,其实也受白崇禧直接指挥,主任是桂系大将李品仙。

宋希濂的部队是中央军,程潜的部队基本是湘军地方体系,所以白崇禧真正能够指挥得动的,就是原“华中剿总”所辖的各兵团和李品仙的桂林绥署部队两部分。

其中前半部分包括五个兵团的番号,共11个军31个师,兵力为208000人,另有特种兵21000人,非正规军11000人,总兵力为24万人。

(黄杰) 这五个兵团分别是陈明仁第一兵团(后来为黄杰)、张淦第三兵团、徐启明(原夏威)第十兵团、鲁道源第十一兵团和刘嘉数第十七兵团。

众所周知,这里面真正属于桂系嫡系部队的只有第三兵团和徐启明第十兵团,也就是桂系保存到1949年的主要家底。

这两个主力兵团辖有第7军、第48军、第48军、第56军、第97军、第125军、第126军共七个军13万余人的兵力,其中第三兵团45000人,第十兵团78000人(兵团之间部队一度有所调整。

),连同长官部直属队和广西李品仙的三个师17000余人,新桂系直接掌握的兵力只有约16万人左右,这也就是西柏坡判断的:“桂系本钱小,所以作战极为灵活”。

(夏威) 从起源看,新桂系军队是由早期李宗仁担任司令的一个支队7000余人,和黄绍竑的3000余人发展起来的,当两部合编成为“定桂联军”并形成李、黄、白三驾马车时,兵力约20000人。

经过一系列军阀混战,到桂系加入北伐军时,其第7军共辖九旅37500余人,兵力大约翻了一番。

北伐期间桂系军队扩充很快,到1928年“二次北伐”完成时,李宗仁第四集团军直接掌握和控制的部队已有30万人,包括第7军、第8军、第12军、 第13军、第15军、第18军、第19军、第36军等八个军23个师,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收编的唐生智湘军和其他杂牌武装,所以成分很是混乱。

(李宗仁) 桂系的实力膨胀引起蒋某人的疑虑后,开始对桂系军队进行打压、分化和攻击,至蒋桂战争结束时,失败的桂系部队被迫缩编,到1933年部队仅为两个军计29155人,其中第7军兵力12335人,第15军兵力16320人,后期偷偷有所发展,但是数量不多。

1937年抗战爆发后,新桂系部队改编成两个集团军北上参战,其中第11集团军约有兵力100000人,第21集团军约有兵力65000人,合计约17万人。

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桂军伤亡不小,但是随着战局稳定,新桂系形成了广西、大别山两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部队规模有所恢复,至日本投降前已经发展到25万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桂系军队被压缩留存的只有三个军,后改制为三个整编师共9个整编旅,即整编第8师、整编第46师和整编第48师,加上留守广西的一批地方部队,总兵力也只有约80000余人。

直到白崇禧就任华中后,才有条件新建了一批部队,包括第56军、第126军等等,桂系军队的部队规模得以维持在16万左右的兵力规模(民团不计)。

在第四野战军的南线大追歼中,衡宝战役。

桂系主力第7军和第48军的四个主力师被歼,白崇禧率部逃往广西,而四野主力随后跟踪入桂,在广西战役中将桂系所余部队基本全歼,只有黄杰率领的第48军第176师一部出逃境外。

至此,在民国军政舞台上纵横24载(从1925年统一广西军政算起)的新桂系军事集团彻底灰飞烟灭。

(黄杰和小蒋) 军阀割据的时代,是中国最黑暗的年代! 那年头没有英雄,没有伟人,只有老百姓的艰辛,血泪,草菅直人命…… 抗战爆发前,广西桂系使用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番号, 总司令为李宗仁, 副总司令白崇禧,总参谋长李品仙。

下辖第7军,军长廖磊,辖3个师;
第15军(48军)军长夏威,辖3个师。

另外,总司令部直辖第176师(由南宁谢鼎新独立团扩编),师长区寿年。

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不足10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桂系迅速扩编部队。

1937年9月,建立第1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

下辖第31军,刘士毅任军长,覃连芳任副军长。

下辖三个师:第135师,苏祖馨任师长;
第173师,贺维珍任师长;
第174师,王赞斌任师长。

10月,建立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下辖第7军,第48军。

其中第7军,周祖晃任第7军军长,徐启明任副军长,下辖三个师,第170师,徐启明任师长;
第171师,杨俊昌任师长;
第172师,程树芬任师长。

第48军,夏威(后韦云淞)任军长。

下辖三个师:第173师,栗廷勋任师长;
第174师,王赞斌任师长;
第176师,区寿年任师长。

1938年4月,建立第84军,军长覃连芳,辖3个师,第131师,林赐熙任师长;
第188师师长刘任,第189师师长凌压西,隶属第五战区。

上述桂系的两个集团军共4个军,全部开离广西,奔赴战场,参加抗战。

1939年3月,第五路军番号撤销。

10月,第11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合并,第11集团军番号撤销。

此时第21集团军总司令为廖磊(病故),李品仙。

下辖第7军:军长张淦。

第48军:军长区寿年;
第84军:军长莫树杰。

原31军被拆散,兵员及番号补充到上述三个军。

31军部分军官由韦云淞回广西,重建31军.此后桂系的三个军,全部留在鄂豫皖大别山游击区,坚持敌后抗战,直至抗战胜利也没回过广西。

1939年1月,桂系在广西新建第46军,军长夏威兼,后何宣接任,辖3个师,第170师师长黎行恕,第175师师长莫树杰,新编第19师师长黄固。

同期,31军回广西重组完成,韦云淞任军长,贺维珍任副军长,下辖:第131师,贺维珍兼任师长;
第135师,苏祖馨任师长;
第188师,莫德宏任师长。

两个军组合成第16集团军,总司令夏威。

划归第四战区,留守广西。

1945年1月,31军被裁撤,31军所属131师,编入粤军64军。

4月,第16集团军番号被取消,保留46军。

同年8月,84军番号和第189师被裁撤,原辖第174师改隶第48军(军长张文鸿)。

1936年9月,建立广西绥靖主任公署,主任李宗仁,副主任白崇禧,参谋长张任民,辖2个独立旅,第13独立旅旅长海竞强,第14独立旅旅长梁津。

每旅辖2个团。

1937年11月, 建立省军管区司令部;
司令李宗仁,黄旭初兼副司令,下设3个师管区12个团管区。

1940年7月, 全省建立12个区保安司令部。

至1942年3月,改为8个保安司令公署,均与所在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合并办公,隶属于广西绥靖主任公署。

全省保安部队有4个独立团、1个特务团和14个保安大队。

1945年,撤销广西绥靖主任公署。

同年9月1日,成立省保安司令部,黄旭初兼司令,副司令张任民,参谋长姚槐。

后张任民被免职,莫树杰继任副司令。

同年10月,全省保安部队缩编为4个保安团和10个保安大队。

同年12月,全省保安部队人数,官佐1031人,士兵7756人,合计8787人。

整个抗战期间,广西桂军及这地方部队,从此至终,兵力由十万至十七万人不等。

抗战期间桂系将领中,白崇禧任副总参谋长兼任桂林行营主任,负责第三、四、七、九战区的作战,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后任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五、第十等三个战区作战。

李品仙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黄绍竑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夏威为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

可以说在整个抗战期间,各地方实力军阀,在民族危亡之际,广西桂军并没有龟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保存实力,而是尽其所能,共赴国难。

特别是抗战初期,集全部力量全部出省抗战,整个抗战期间,所属的大部分部队也是在敌后抗战,建立和保持了国民党在敌后的最大根据地,鄂豫皖大别山游击区,就是第十战区,也是国民党军在敌后的唯一战区,并坚持到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上半年,国民党缩编军队,新桂系军队留存的3个军,整编为3个师,下辖9个旅。

第7军整编为第7师,师长钟记,辖3个旅;
第46军整编为第46师,师长韩炼成, 辖3个旅;
第48军整编为第48师, 师长张光玮,辖3个旅。

每个整编师人数2万多人,3个整编师共7万多人。

可偏偏有人罔顾 历史 事实,说什么新桂系抗战是假,保存实力发展自己是真,借抗战之名扩充自己,到胜利后,新贵系拥有了百万大军,抗衡老蒋,此等卑鄙小人发明 历史 起来,脸不红,心不跳,真是令人佩服至极。

据蒋介石政府在1945年统计,在八年抗战期间,广西征募的士兵和劳工共计450万人,而,其时,广西总人口也才1200万。

另,据《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广西省实征壮丁,也即是出省打日寇的士兵有808046人,排在四川,河南,广东之后,位列第四位。

但是,不要小瞧这个第四名,按人口百分比算,广西是第一名, 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说过,广西的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日本人对比所有中国士兵之后,认为 “新桂系”的钢军 ,是中国军队 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 的军队。

即是说,新桂系在国民党系统中,打起日本来,战斗力排第一。

尤其是“钢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新桂系的嫡系部队,可谓战功赫赫。

1937年10月,第七军奉命接替胡宗南阵地,加入“淞沪会战”,第七军第171师511旅战死士兵2/
3,旅长秦霖阵亡;
170师510旅旅长庞汉亦阵亡,士兵阵亡也近2/
3。

11月中旬,第七军伤亡太重,奉令撤往吴兴和南浔布防,为了掩护上海的友军,又与日寇连续血战十几天,172师副师长夏国璋阵亡,1043团团长阵亡,1016团团长阵亡,所有士兵伤亡率80%。

“新桂系当然不是只有一个钢军”第七军,他还有一个第四十八军,也是战功赫赫,战死无数人。

抗战胜利后,新桂系被改变的只有三个师。

八万人。

所谓“ 新桂系 ”是相对于“旧桂系”而言—— 旧桂系军阀,主要以陆荣廷为代表,在 两次粤桂战争 后就彻底消失了。

新桂系是在1920年代崛起的,以李宗仁、白崇禧等为代表,属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

新桂系的成立与旧桂系的消失有直接关系。

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当时一批广西出身的军官,讨伐陆荣廷这些旧军阀,并先后发动了两次粤桂战争。

当时,无论是李宗仁还是白崇禧,都在1923年加入了国民党,他们打出的招牌就是“广西定桂讨贼联军”。

1924年。

李宗仁发布了“统一广西宣言”,自此开始了彻底消灭旧桂系的战争。

在统一广西、清除旧桂系后,新桂系 归顺了国民政府。

那么,新桂系的军阀到底有多少人呢? 这方面还是很难统计的。

但据说,大约到1949年国民党退出中国大陆前,由李宗仁、白崇禧掌控的新桂系的嫡系部队的军队,仍然有七个军。

这个数量是非常多的,所以才给了李宗仁和蒋介石叫板的底气吧。

总而言之,军阀的问题是近现代史的关键问题。

到1948年,新桂系直接掌握军队30万人。

1947年11月,蒋中正决定于次年3月召开行宪国大,并选举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

李宗仁在压力下坚持参选中华民国副总统,在桂系众人的帮助下,1948年4月29日以1438票:1295票击败蒋中正所支持的孙科,当选副总统。

1948年6月1日,蒋中正任命何应钦为国防部长,白崇禧被蒋调任华中剿总司令长官。

白不肯就职,后在蒋同意华中剿总不受国防部、参谋总部节制,直接对总统负责的条件后,方于6月16日赴武汉就职。

此举使桂系控制了近30万部队,新桂系势力再次膨胀。

1925年,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统一了广西,三人成为了新桂系的三巨头,所属部队扩编为9个旅。

加入广州国民政府后,新桂系的部队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军长为李宗仁,白崇禧为参谋长,黄绍竑为党代表。

新桂系的第7军被称为“钢七军”,战斗力比较强悍。

新桂系的其它部队都是以第7军为种子部队发展而来,如第31军、48军等。

抗战时期,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新桂系的部队编为第16和21集团军,下辖第7、31、46、48、84等军。

1945年,第31军和84军的番号被撤销。

1946年新桂系的部队整编为第7、46、48三个师,每师下辖三个旅。

1947年,莱芜战役时,整编第46师被华东野战军全歼,同年国民党军重建该师。

三大战役,解放军歼灭了蒋介石100多万部队,而桂系手里的几十万部队却完好无损,这也是桂系乘机逼迫蒋介石下野的资本。

渡江战役之后,四野进军两广。

白崇禧亲率20万兵力撤退至衡阳、宝庆地区。

解放军采取大迂回的战术,切断了白崇禧退往云贵和广东的退路。

白崇禧的4个主力师被解放军包围,四野发动衡宝战役,消灭桂系4.7万余人。

衡宝战役后,我人民解放军两翼包抄两广。

其中左翼由湖南芷江直插广西;
右翼则由广东曲江直插贺县。

在这种情况下,桂系的部队全部退回广西境内。

人民解放军则尾追桂系残敌至桂北,白崇禧试图以张淦、鲁道源两个兵团共5个军南下雷州半岛与广东的国民党军会合,但遭到解放军的坚决阻击,残部于博白地区被解放军围歼。

1949年12月4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宁,攻占镇南关。

桂系的17万余残敌,除第14军和97军残部逃往越南外,其余被全歼。

广西全境解放后,桂系的重要将领白崇禧、李品仙、夏威等由南宁逃往了海南岛,至此,在民国活跃了24年的新桂系不复存在。

说起新桂系军队,可分为三个阶段:1.北伐前后。

2.抗战时期。

3.解放前夕。

1.北伐前后。

1926年,以白崇禧、李宗仁、黄绍竑为代表的新桂系将领响应北伐号召,桂系军队编为北伐军第七军,在北伐军8个军(人数约有10万人)中最为强大,共有18个步兵团和两个炮兵营(广西留守部队桂军仍有8个团),约有2万人。

从这可以看出,北伐时桂系大约有3万军队。

北伐期间桂系军队扩充很快,到1928年“二次北伐”完成时,李宗仁第四集团军直接掌握和控制的部队已有30万人,8个军23个师,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收编的唐生智湘军和其他杂牌武装,所以成分很是混乱。

至蒋桂战争结束时,失败的桂系部队被迫缩编,到1933年部队仅余两个军计29155人。

2. 1937年抗战爆发后。

新桂系部队改编成两个集团军北上参战,合计约17万人。

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桂军伤亡不小,但是随着战局稳定,新桂系形成了广西、大别山两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部队规模有所恢复,至日本投降前已经发展到25万余人。

3.1949年4月在我解放大军发起渡江战役之前。

白崇禧作为“华中军政长官”能够指挥得动的,就是原“华中剿总”所辖的各兵团和李品仙的桂林绥署部队两大坨。

总兵力为24万人,这里面真正属于桂系嫡系部队的只有第三兵团和徐启明第十兵团,也就是桂系保存到1949年的主要家底,约16万人左右。

在第四野战军的南线大追歼中,著名的衡宝战役中,桂系主力第7军和第48军的四个主力师被歼,白崇禧率部逃往广西,四野主力随后跟踪入桂,在广西战役中将桂系所余部队基本全歼,只有黄杰率领的第48军第176师一部出逃境外。

至此,在民国军政舞台上纵横24载(从1925年统一广西军政算起)的新桂系军事集团彻底灰飞烟灭。



R 军队的战斗力不只取决于军人的绝对数量,也有赖于军人的质量。

优质的军人可以以一当十,而新桂系麾下的军人无疑是民国时代一流的军人。

有下面各位军神的评价为证: 彭德怀: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
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 刘伯承:国民党军可以分为三个级别,最厉害的是桂军,中央军其次,保安团最差 粟裕:国民党军队中既有美军装备又带着广西口音的部队战斗力是最强的 史迪威:广西的军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人。

不过,也不必神话新桂系的军人,毕竟最后都被毛主席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征服了。

30万。

李宗仁和白崇禧谁的水平更高?为何桂系一直是李宗仁做首领呢?

新桂系在整个民国期间,白崇禧从未当过首领,三巨头时期他排名第三,黄绍竑出走后,他又排名第二,新桂系始终以李宗仁为首领。

在很多人心目中,锋芒毕露、军事才华横溢的白崇禧,难道不是更该当首领吗?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相较综合实力而言,李宗仁显然比白崇禧更全面,水平更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桂系三巨头第一,李宗仁素来以宽厚闻名,也因此在桂系中更能服众,也更受敬重。

被称为“
小诸葛”
的白崇禧,其军事才华毋庸置疑,但与此同时,白崇禧还以桀骜不驯著称。

哪怕是多次击败桂系的蒋介石,依然不被白崇禧看在眼里。

那么,为什么素来骄傲不逊的白崇禧,却始终对李宗仁服服帖帖,两个人几十年间的合作,也能一直亲密无间呢?这当然不是因为白崇禧突然高风亮节,而是李宗仁的确有令白崇禧值得钦佩,心甘情愿听从的东西。

白崇禧而这个东西,就是李宗仁的容人之量。

人们夸耀一个人宽宏大量,会说“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
,但是,要求别人宽容易,要求自己宽容却极难,其实白崇禧对此也心知肚明,深知自己性格缺陷的白崇禧知道,单凭自己的军事才华,并不能始终牢牢地将桂系团结在一起。

而新桂系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李宗仁。

李宗仁第二,对于一方势力而言,李宗仁具备统帅之才,而白崇禧却更像一名智囊。

这个其实从白崇禧的外号也能够看出来,白崇禧的外号是大名鼎鼎的“
小诸葛”

将白崇禧比作民国时的诸葛亮,除了夸耀白崇禧的超凡军事才华之外,这个外号其实也隐含了白崇禧只能作为智囊,而非主将的意思。

白崇禧因为哪怕被称为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在主公刘备死后,独自带兵的他也很少打胜仗了。

而纵观白崇禧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桂系三巨头起家的定桂讨贼联军,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白崇禧从未担任过主持一方的军事主官,始终以参谋长的身份指挥作战。

白崇禧而相反,从起家之时起,李宗仁就一直作为一方首领,从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定桂军总指挥、定桂讨贼联军总指挥,再到新桂系军阀首领,李宗仁始终是“
老大”

最好的参谋和智囊,并不一定是优秀的军事主官。

显然,对于“
老大”
这个职位而言,李宗仁无论是经验、资历还是表现,都远比白崇禧更合适。

李宗仁夫妇第三,哪怕是从军事才华而言,虽然白崇禧军事才华更为显赫,但李宗仁的军事才能其实并不弱。

从李、白、黄三人未合作之前,李宗仁以少校营长的身份,争取十多个连队,独立带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占据玉林地区七个县的经历也可看出,李宗仁的军事才能其实并不弱。

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后,指挥以杂牌军为主的中国军队60万余人,面对多路进攻的日军,不但成功的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武汉会战赢得时间,同时还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而且在台儿庄大捷之后,面对实力全面占优的日军,李宗仁再次沉着冷静的指挥数十万大军且战且退,成功撤出战场。

这在很容易将撤退变成溃退的国民党军队中,极为难得。

这也充分地体现出李宗仁的军事才华。

李宗仁最后,李白二人的地位,从两人最终分道扬镳的原因也能看得出来。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之际,已经彻底输光老本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面临去往何方的选择。

李宗仁深知常凯申睚眦必报的秉性,他准备直接去美国,也力劝白崇禧不要前去台湾,自投罗网。

李宗仁和白崇禧但这次白崇禧却相信了蒋介石抛来的“

橄榄枝,他拒绝了李宗仁的提议。

白崇禧到达台湾后,果如李宗仁所料,不但没有丝毫权力,反而一直受到特务的严密监控,连最终死因都不明不白。

李宗仁真的是被毒死的吗

不是。

李宗仁,男,生于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因肺气肿在北京逝世。

所以,李宗仁不是被毒死的。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

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

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

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李宗仁死因

南京解放后,国民政府又先后迁往了哪里?

南京解放之前,李宗仁知道守不住,于2月5日宣布国民政府迁往广州;
10月,蒋介石为了给军队打气,又命政府迁往重庆。

代总统李宗仁更明白大势已去,于11月以赴美就医为名飞往香港,脱离政府。

国民政府的其余要元就奉命逃往台湾去了。

所以,国民政府不曾住过成都。

请问李宗仁回国以后在国内任何职务啊?谢谢

李宗仁回国以后并没有担任任何职务。

1965年7月20日,曾任“国 民 政 府 代 总 统”的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从美国回到北京。

回国后,李宗仁夫妇在中 央 统 战 部同志陪同下到各地参观。

1966年“文 化 大 革 命”爆发,李宗仁在家养病。

1969年1月30日,因肺炎在北京逝世。

简介: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

广西桂林临桂区人。

中 国 国 民 革 命 军 陆 军一级上将,中 国 国 民 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 民 国 首任副 总 统、代 总 统。

他是北 伐 战 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

“九·一八”事变后,抗 日 战 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1948年国 民 党 行 宪,当选副总统。

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 民 政 府未果。

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 泽 东及其他中 共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
/
baike.baidu.com/
link?url=hTh4jq3_b8m3lKGSp0XdKACz1PUiKSF58bQaYPMNkVsDDwofmPFswHQP5yiK9J9pCvR881FznJDhH7EUPGEK-0Ol8k3TcxEM1Ix8utAMtab5gVnm4SEnPkhtNkiY0YAf/
/
help.3g.163.com/
16/
0214/
10/
BFPEKL6G00964JT6.html。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