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拼音-月下独酌拼音版古诗
月下独酌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作者:李白(唐,701—762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①。
月既不解饮②,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③,行乐须及春④。
我歌月徘徊⑤,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⑥,相期邈云汉⑦。
[编辑本段]注释 1.陶渊明《杂诗》:"
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
2.酌:喝酒。
3.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4.解:懂得。
5.将:偕、带。
6.行乐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7.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8.无情游:《庄子·德充符》:"
惠子谓庄子曰:'
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
然。
'
惠子曰:'
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
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
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
"
朱谏注:"
无情者,月与我虽曰三人,然月与影本无情也。
"
9.相期:相约。
邈:高远。
云汉:银河。
10.我歌句:月亮似乎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11.云汉:银河。
此指天上的仙境。
[编辑本段]诗词大意 月下独酌 李白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吟诗,在九天徘徊不进,影随我舞剑,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诗词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
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
对影成三人"
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李诗直解》:"
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
"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花间有酒,独酌无亲;
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
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
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
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
影零乱,如伴舞。
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
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
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
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
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
[题解]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
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赏析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辨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
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
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
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沈熙乾) 【赏析二】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
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旁徨。
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
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
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
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
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
“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
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
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
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
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
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
“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
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
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
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
《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
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
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
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
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
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
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
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
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
《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
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
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赏析三】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
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
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
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
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编辑本段]附: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县)。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全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月下独酌的背景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
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
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
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
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
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
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
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唐诗三百首》卷一) 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
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
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O(∩_∩)O哈哈~ 很全的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
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月下独酌四首其二注音
月下独酌四首其二拼音版注音: tiān ruò bù ài jiǔ , jiǔ xīng bù zài tiān 。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dì ruò bù ài jiǔ , dì yīng wú jiǔ quán 。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tiān dì jì ài jiǔ , ài jiǔ bù kuì tiān 。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yǐ wén qīng bǐ shèng , fù dào zhuó rú xián 。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xián shèng jì yǐ yǐn , hé bì qiú shén xiān 。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sān bēi tōng dà dào , yī dǒu hé zì rán 。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dàn dé jiǔ zhōng qù , wù wéi xǐng zhě chuán 。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月下独酌拼音版
月下独酌拼音版如下:huā jiān yī hú jiǔ , dú zhuó wú xiāng qīn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jǔ bēi yāo míng yuè , duì yǐng chéng sān rén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yuè jì bù jiě yǐn , yǐng tú suí wǒ shēn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zàn bàn yuè jiāng yǐng , xíng lè xū jí chūn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wǒ gē yuè pái huái ,wǒ wǔ yǐng líng luàn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xǐng shí tóng jiāo huān , zuì hòu gè fēn sàn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yǒng jié wú qíng yóu , xiāng qī miǎo yún hàn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如下: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 ;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