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秩序井然,秩序井然的意思
北京故宫的来历?
1、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
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4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最后确定,故宫的房间总数为8703间。
2、北京故宫,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汉族宫廷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
它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
北京故宫的历史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古建筑宝库中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
故宫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凝结著历史的烟云,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每一座殿宇楼台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每一处红墙黄瓦都凝聚著厚重的历史,每一根画栋雕梁都铭刻着昔日的辉煌。
故宫以其独特的地位、神奇的魅力、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于1961年被定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应海内外读者的要求,《中华文物》版自本期起特辟《紫禁城宫殿》专栏,连载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撰写的文章,介绍故宫丰富的古代建筑艺术,敬请读者留意。
紫禁城由来及概貌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央,之所以称为故宫是因为它曾经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宫殿,现在是故宫博物院所在地。
它的城垣高10米,四隅有角楼,城有四门。
城中建筑多覆以黄色琉璃瓦,城外环绕着52米宽的护城河。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天体,发现以北极星为中枢的紫微星垣的位置恒居不变,是星辰的中心,故而把“天上君王居住的天宫”称作“紫微宫”。
封建皇帝“拥有天地”,住所是戒备森严的“禁地”,因此人们把围以高墙的皇帝居住地称为紫禁城。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明朝仿效都城南京宫制在元大都遗址以东建造宫殿,永乐十八年底正式建成,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次年,明迁都北京。
此后五百年间,皇宫紫禁城成为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清代对明宫进行了修缮和重建,并更改了一部分宫殿的名称。
至今仍保持原有的规模,共有建筑980座,8700余间,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
紫禁城建筑以午门、太和门、三大殿、乾清门、后三宫、坤宁门、钦安殿、神武门为中轴线。
此线向南、北延伸,正是当时北京的南北中轴线。
城内则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是皇帝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北为内廷,是皇帝、后妃们日常生活的地方。
宫殿中的正殿均坐北向南,以南为前,以东为左。
紫禁城内,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对称均衡、动静结合、完整统一﹔集中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紫禁城内最高建筑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上有5座门楼,俗称五凤楼,两翼城楼如雁翅,又称为雁翅楼。
墩台平面成“凹”形,开阔而庄严,气势浩大雄伟。
正中的门楼面阔9间,进深5间,象征古代帝王位处九五至尊,是紫禁城内最高的建筑。
门楼上左右有钟鼓亭。
李自成攻北京就是自此进入紫禁城的。
午门内是规制严整的广场,五座雕栏玉砌的内金水桥横跨内金水河。
站在桥上凭栏东望是高大的协和门,门南北共22间庑廊(正殿两侧的房屋),那是昔日的内阁公署所在地。
内阁是明清两代设置在宫中辅佐皇帝办理国家政事的机构。
主要职责是草拟和传达皇帝的诏令、批阅和进呈官员的奏章文书,曾经有很大的权力。
与协和门相对的西面是熙和门,它的北侧庑廊是原来的翻书房(负责满汉文互译的工作)﹔南侧庑廊为起居注馆(记录皇帝的言行)。
午门正北的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最华丽的门。
太和门是明朝“御门听政”的地方,皇帝在此亲自接受臣下的朝拜、上奏,并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太和门东西两侧的昭德门和贞度门的两门庑是侍卫们值班休息的地方。
太和门内东庑中的高大殿宇是体仁阁,是三大殿的陪衬建筑,后来是内库缎库。
清朝曾经在此处进行御试和宴请文人。
太和门内西庑是各内库所在地,其中弘义阁与体仁阁相对。
与左翼门相对的是右翼门。
这些建筑及其南北的配房是紫禁城内库中的银库、皮库、衣库和茶库。
故宫外朝三大殿 太和殿 太和门正北的雄伟宫殿就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曾有奉天殿、皇极殿等名称,35米多高,是重檐庑殿式建筑,建筑面积为2377平方米,72根柱子,其中有6根蟠龙金柱,四面是“金扉和金锁窗”,是我国古建中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屋顶最高的一座宫殿。
重檐庑殿顶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中最尊贵的屋面形式,屋顶上有九个走兽也是全国之最。
所有这些设计,都充分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
太和殿前的丹陛上,东有日晷,是我国古代计时器﹔西为嘉量,俗称“官斗”,是乾隆时期仿新朝王莽时的形式制造的,上面有乾隆时期的铭文。
还有鼎式炉、铜龟、铜鹤,是举行典礼时放置及点燃松柏枝和檀香的器具,象征江山永固。
丹陛上还有两个铜缸,可以注水防火,缸下有石为垫,以备冬天气温低时点火加温,防止水冻结冰。
太和殿东有中左门,清初议政大臣每到上朝时,就在此门外会议。
太和殿西面是中右门。
中和殿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曾名华盖殿和中极殿,这座宫殿规格较小,曾遭火灾,方檐圆顶,内顶雕刻彩绘极其精美。
每逢皇帝亲临太和殿典礼前,在此殿小坐,翻阅表具奏章,接受内阁、内务府、礼部和侍卫等官员跪拜行礼。
清朝每10年修纂一次的玉牒(就是皇室的家谱)修好后进呈皇帝审阅时,也在此举行较隆重的仪式。
保和殿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曾名谨身殿、建极殿。
明朝册立皇后、册立皇子颁诏、百官称贺上表的时候,皇帝都是先在这里穿上礼服,再到奉天殿升座。
清代每年除夕,皇帝就在这里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
乾隆后期,此处成为殿试的场所。
保和殿东侧有后左门,里面是大臣值班的地方,称为值房﹔与其相应,保和殿西就是后右门。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称“三大殿”,是外朝的中心建筑,它们坐落在由“土”字形相连的台基上。
古代“五行说”认为土居中央,台基设计为“土”字形,寓含三大殿乃天下中心的意思。
太和殿东西两庑是当初紫禁城的内库,有茶库、皮库、铜库等。
中和殿后东西两庑之中一度存放著清世宗雍正皇帝批阅的奏章,堆积如山。
如今太和殿以北、保和殿以南的东西两庑在故宫博物院的努力下,辟为展馆对观众开放。
其中保和殿西庑为绘画馆。
书画是一种特殊文物,不宜长时间展示,因此展品经常更换,这也使院藏大量珍贵的古代书画作品能不断与观众见面。
保和殿东庑现为钟表馆,展出故宫收藏的精美钟表,并有功能演示,让观众领略展品精良的工艺和巧妙的机关,既表现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又有强烈的异国情调。
故宫全景 太和殿的台基上放置的十八个大铜炉,据说代表当时十八个省份。
每当大典,铜炉中燃烧檀香,香烟飘渺,云腾雾绕。
参考: culture.people/
BIG5/
40483/
40484/
4279188 故宫在明清时期,当它作为明清皇帝的皇宫时,称为紫禁城 。
紫禁城筹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大规模兴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
从此,紫禁城开始了它作为明清两代国家政治中枢的历史。
清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
宣统皇帝被迫宣告退位。
随着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的被推翻,紫禁城作为国家统治中心的历史亦宣告结束。
但据南京临时 *** 制定的《清室优特条件》,逊帝溥仪及皇室成员得以暂居紫禁城内廷,直至1924年11月5日,溥仪及其眷属方被逐出宫,真正结束了清皇室盘踞紫禁城的历史。
从此,紫禁城以「故宫」称于世。
其后,在对清室物品进行清点,并进行了大量的筹备工作之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
故宫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古迹和博物馆。
参考: chiculture/
/
frame?id=/
sweb1206。
故宫的外观结构是怎样的?
故宫的外观结构是按南北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设四个门,南门正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边为东华门、西边为西华门,四个门均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
故宫的四个角,都布有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
外墙有10米多高,还有护城河。
故宫全部建筑由"
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组成。
“外朝”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
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大婚、册封、节日庆祝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
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
扩展资料故宫的历史变迁: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作为清朝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整个京城乱成一片。
1900年8月28日,八国联军炫耀武功,横穿紫禁城,进行胜利游行。
1901年8月8日,八国联军在接受了清政府赔偿后,才正式从北京撤军。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结束了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将紫禁城称为故宫。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接受了所谓的民众劝进书,进入故宫宣布登基,史称洪宪皇帝,次年3月就被迫下台,当皇帝仅有短短的83天。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故宫。
故宫的外观结构是怎样的?
故宫的外观结构是按南北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设四个门,南门正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边为东华门、西边为西华门,四个门均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
故宫的四个角,都布有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
外墙有10米多高,还有护城河。
故宫全部建筑由"
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组成。
“外朝”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
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大婚、册封、节日庆祝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
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
扩展资料故宫的历史变迁: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作为清朝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整个京城乱成一片。
1900年8月28日,八国联军炫耀武功,横穿紫禁城,进行胜利游行。
1901年8月8日,八国联军在接受了清政府赔偿后,才正式从北京撤军。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结束了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将紫禁城称为故宫。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接受了所谓的民众劝进书,进入故宫宣布登基,史称洪宪皇帝,次年3月就被迫下台,当皇帝仅有短短的83天。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