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冀历史简介(梁冀历史简介资料)

2023-06-18
41 阅读

李鸿章的历史功绩,多多益善。可以从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等说起

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1. 梁启超在文中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所困,而不能自拔。

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

”李鸿章,悲在身处于中国积弱最严重的时刻,以一人之力要想改变中国贫穷挨,无异于饮鸠止渴,根本无法实现胸中大志。

其实,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最多的杰出人物之一。

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鸿章的见识超出同侪,他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

1865 年他便指出:“书生坐谈误国,可为口叹!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正是基于这种不甘心自己的国家沉沦的自觉,他以推行“自强新政”即洋务运动为己任。

他力主以开放的态度去处理同外国的关系,以新的观念和措施去适应“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 2.李鸿章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

3.李鸿章还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虽然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但这是在国力最弱的背景下据理力争所能取得的最佳方案,若让一人去背负整个国家的责任岂不有失公正?在当时国际大舞台错综复杂的状况里,李鸿章机智斡旋处理了很多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在不断的巨大失败和微小的胜利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手段。

董卓的历史功绩,多多益善。可以从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等说起

三国历史上真实客观的武勇大帅董卓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董卓是集恶人之大成者,其实抛开儒教的束缚,摆脱历史的偏见,我们会对董卓有全新的认识。

谈董卓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凉州。

汉朝的凉州地处西北边陲,土地贫瘠,并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

凉州人以射猎为业,居无定所,过着刀口舐血的生活。

凉州的地理环境加上东汉末年的动乱,孕育了一批军事人才,董卓就是其杰出代表。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

董氏属当地豪族。

《三国志》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

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射术之精。

同书又说,董卓好游侠,在家乡有相当的知名度,并且在游牧民族中都颇有威名。

郡太守和州刺史都欣赏他的武勇,都曾招他作官。

董卓在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盗贼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其军事才华,并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董卓在担任凉州兵马掾时,既要指挥作战又要帮助长官进行战时的谋划,说明其并非有勇无谋。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后汉书.董卓传》)。

六郡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此六郡都属于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此地人多骁勇。

良家子指非巫医、商贾、百工。

羽林郎是皇帝的卫士。

这次经历是董卓一生中的重大转折。

被选为羽林郎说明董卓的能力和名声被中央政府所重视。

从此以后董卓逐渐担任东汉中央政府的高级武官,而非地方的基层武官。

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掌握了一只属于自己的精锐的凉州兵。

董卓当上羽林郎后不久,在洛阳受到中郎将张奂得推荐,回到凉州,以军司马的职位随张奂参加了对羌族的战争。

董卓与司马尹端并击羌军,大破之。

击毙羌族首领,斩首万余级。

战争结束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

董卓说,自己虽有指挥之功,但作战还是要依靠士卒,于是,董卓把这九千匹缣全部分给了吏卒。

这段史实说明董卓不但善战,而且具备作统帅的风度。

这也是董卓日后成为西凉军阀首领的重要原因。

此后董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

其间,董卓曾讨黄巾失败,被免官。

但董卓善于钻营,贿赂十常侍,当凉州战事再起,董卓又被起用。

东汉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需要董卓这样的人。

董卓的存在确实巩固了凉州的防务,但由于董卓长期在凉州作战,其在凉州的实力和声望已超过了东汉政府,于是逐渐不受东汉政府节制。

董卓手握重兵,东汉政府当然对其不放心,先后两次要董卓到洛阳来任职,借以夺其兵权。

董卓拥兵自重,挟羌胡以威胁东汉政府,拒不来京,更不交出军队。

这种形势下,东汉政府想让皇甫嵩以武力解决掉董卓,董卓屯兵河东郡以观东汉政府的变化。

东汉政府终于还是不敢发难,可见董卓当时的军势已颇为强盛。

189年,大将军何进为诛宦官召前将军董卓进京。

为了正确评价董卓进京后的作为,先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形势。

东汉有一个特点,地方豪强的势力很大。

因为辅佐刘秀夺得天下的大都是豪强,夺取天下后他们的势力到了巩固和加强。

刘秀作为开国皇帝想丈量全国的土地,但因为地方豪族的反对而作罢,可见地方势力之强。

到了东汉后期,中央政权衰落而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政府渐渐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

东汉的官员从地方名士中选出,名士代表的是地方豪强势力,所以皇帝也基本上被官僚给架空了。

皇帝为了维护中央政府压制官僚集团而起用宦官。

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乱”表面上是名士与宦官的争斗。

其实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豪强的争斗。

大将军何进作为外戚当然是属于皇帝一边的,他扮演的是皇帝与名士调解人的角色。

他拉拢名士,诛杀宦官希望能维持东汉政府。

他还希望能得到西凉军阀董卓和并州军阀丁原的支持,于是召其进京。

董卓还未到洛阳时,洛阳已发生变乱,何进被宦官所杀,宦官被以袁绍为代表的名士所消灭。

到此为止,皇帝在与名士的斗争中已经彻底失败,他所依靠的势力已经被消灭干净,可以说东汉政府已经灭亡了。

说东汉因为董卓的存在而灭亡是毫无道理的。

只是董卓在东汉王朝只剩一个空壳的时候接管了东汉政府而已,而董卓连这层空壳也没有碾碎。

正当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时,董卓率领他的西凉骑兵来到了京师洛阳。

董卓刚到洛阳时,洛阳的武装力量主要有何进为讨黄巾在全国各地募集的军队,车骑将军何苗(何进之弟)的部队,武猛督尉丁原率领的并州军和董卓的凉州军。

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董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编了在洛阳的武装。

董卓先派其弟董旻诱使何苗的部下吴匡杀掉何苗,何进、何苗的部队群龙无首只有任董卓收编。

然后董卓诱使吕布杀掉丁原,扶植吕布为并州军阀的新首领,于是基本上招降了并州军。

至此手握重兵的董卓成为了唯一在京师说话算数的人,并顺理成章的接管了东汉政府。

董卓的手段虽然有些卑劣,但其作为足见其政治手腕和行事的魄力。

名士们对这一变故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他们显然低估了董卓的能力。

不过名士的立场还是很鲜明,他们都是反对董卓的,其少壮派的代表人物袁绍、袁术、曹操离开了京都洛阳以寻求发展。

董卓上台以后,废少帝、立献帝这可能是他名声臭的最主要原因了。

其实当时的情况下,换了谁控制东汉政府都不会把皇帝当回事。

因为东汉政府已经是一块朽木,不再有重生的可能,当时喊着振兴汉室的不是伪君子就是书呆子。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有其充足的理由。

少帝为何太后所生,献帝为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养,董卓与董太后是远亲。

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死在董卓手里,与董卓势如水火,而且在东汉太后有摄政的权利。

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一方面是为了自保;
另一方面立献帝以外戚身份辅政就名正言顺了。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完全是形势使然,是无可厚非的。

董卓控制政府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与名士的关系。

他的做法与何进差不多,拉拢名士。

他所提拔的人也与何进提拔的大同小异,但名士并不买账。

本来他们就不服中央政府的管,更现在何况控制中央政府的是董卓这样“久习夷风”的“边弊之人”,于是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自立了。

恰恰是那些董卓提拔到地方任职的名士们结成了反董卓同盟军。

双方的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盟军并没有动摇董卓的统治。

但董卓认为将政府置于敌军附近比较危险,于是要将都城迁到他势力范围内的长安。

但如果就这么走了,洛阳可能成为反董势力西进的根据地,于是他一把火烧掉了洛阳。

虽然这样做很残酷,但在战争年代,出于战略的考虑烧城也是很正常的。

董卓迁都长安后,守住潼关,拥有潼关以西的地盘,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

事实上,在凉州军与关东军的冲突中,凉州军始终处于优势。

不过,在董卓接受了京都的奢靡生活后,他似乎已经被腐蚀掉了,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剽悍的凉州武士,也不再有年轻时的抱负与冲劲了。

即使如此,关东军也不能把他怎样,董卓的覆灭是因为他没有协调好内部的矛盾。

董卓的军队主要分为凉、并两派。

凉州派有李傕、郭汜、胡轸、樊绸、张济等人,并州派主要有吕布、张辽、李肃、杨奉。

次外,董卓麾下还有一孤独的名将辽东徐荣。

如前所说,董卓利用吕布杀死丁原,兼并了并州军。

丁原死后,吕布成了并州军的首领。

董卓是很信任吕布的,与他“誓为父子”,但并州与凉州兵的关系却十分紧张。

并州军被兼并,是不会完全甘心的,然而又处于被压抑的地位。

而凉州军以胜利者自居,没有把并州军放在眼里,甚至对吕布也是如此。

董卓曾派胡轸为主将,吕布为副将攻打孙坚。

胡轸扬言要杀了吕布以整肃军纪。

不论胡轸是否会真的动手,他这种严重的挑衅必然会引起吕布和整个并州军的仇恨。

结果还没和孙坚交战,董卓的部队因为内讧不战自溃。

这么大的事董卓肯定会知道,但他似乎并未采取什么措施以缓和凉州军和并州军的矛盾。

也许他找不到什么好办法,也许在他看来象他们这样的武夫争执甚至斗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过去就没事了。

但吕布对凉州军的不满却与日俱增。

董卓是个直率的人,他不会隐瞒自己的好恶。

吕布曾经使董卓不满,董卓就拿起短剑向他掷去,吕布虽不敢发作却怀恨在心。

而且吕布曾和董卓的婢妾私通,吕布内心更加不安。

在东汉政府身居高位,却对董卓阴怀不满如司徒王允等人看出并利用了这个矛盾。

王允利用与吕布同乡的关系极力拉拢吕布,目的很明显,借刀杀人。

凉州军和并州军矛盾激化,吕布对董卓不满而又内心不安,加上王允的挑唆,吕布终于下定了决心杀掉董卓以自立。

王允、吕布利用凉州军主力在关东讨伐袁绍的机会,刺杀了董卓。

董卓死后,并州军被凉州军赶到了关东。

吕布在曹操的打击下灭亡,张辽率一部分并州军投降了曹操。

凉州军在董卓死后没有统一的指挥,关中的凉州军在不断的内耗中渐渐消亡,宛城的张绣部也投降了曹操。

无论史籍还是小说,都喜欢对董卓的残暴无道大肆渲染,即使史籍上写的都是事实,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董卓。

如前所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烧洛阳是因为战略上的需要。

至于掳掠百姓这种事无论是西凉军、关东军或是黄巾军都会干。

以今天的眼光看,掳掠百姓是很不人道的,但在三国那种战乱时代却是很平常的事。

其实董卓被骂了一千多年,并非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失败者。

董卓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又没读过什么书,董卓虽是汉人,但他在性格上更象游牧民族而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

而董卓这样的“蛮夷”居然敢“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些读书人当然对其恨之入骨,而历史正是由那些读书人写的。

同样是废皇帝,尹、霍却被人推崇。

被蒙古铁蹄毁灭的城市和被残杀的百姓的数量绝对比凉州军毁、杀的更多。

但却很少听人骂铁木真。

如果董卓消灭了关东军统一了中原,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会决然不同。

到时,自然会有大批的读书人为他歌功颂德。

而董卓残暴的行为也不会有人会管了。

可惜董卓只是一介武夫。

他在政治斗争和耍阴谋诡计方面比读书人差多了,所以会被王允和吕布除掉。

对于一个失败者,他即使有功绩也会被抹杀掉。

梁冀简介

梁冀 (?~159) 东汉外戚和权臣。

字伯卓。

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

父梁商,顺帝时任大将军,两妹为顺帝、桓帝皇后。

梁冀初任黄门侍郎,转侍中,虎贲中郎将,越骑、步兵校尉,执金吾。

永和元年(136)拜河南尹。

六年,梁商病死,冀继任大将军。

他一手援立三帝,执政二十余年。

东汉自和帝、安帝两代,外戚开始干政,至梁冀专权而达于极点。

冲帝夭死后,皇太后与梁冀定策禁中,迎立质帝。

质帝不满梁冀骄横,称之为“跋扈将军”。

冀遂进鸩杀之。

再立桓帝。

以援立有功,一再增益封户,赏赐财物、甲第、奴婢无数。

朝会与三公绝席,十日一入,平尚书事,机事大小,莫不听其决断,天子形同傀儡。

宫卫近侍均为梁冀亲信,百官迁任先要向他晋见谢恩,然后才敢诣尚书。

其妻孙寿同时诏封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入五千万,地位比长公主;
子胤也封襄邑侯,食万户,拜河南尹;
胤子桃封城父侯。

甚至梁冀和孙寿宠幸的监奴秦宫也擅作威福,刺史、二千石都要登门拜谒。

梁氏一门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势力遍布朝廷,一时穷极满盛。

梁冀夫妻生性贪恣,依仗权势多方搜括财物,当时,四方贡物必须先将上等的献送梁冀,皇帝御府仅得其次。

又遣宾客出塞,广求异物,并大治第宅,多拓林苑。

仅河南城西的兔苑,方圆即达数十里;
百姓有误杀苑兔的,就被处死。

梁冀还诬陷富人,乘机勒索财物,以至略取良人为奴,达数千人之多,称为“自卖人”。

梁氏的专权自恣,使东汉朝政日趋腐败。

因此引起封建地主阶级中比较正直的官僚士大夫的不满和反对。

梁冀多方罗织罪名,极力诛除异己。

辽东太守侯猛初任职时,没有向梁冀晋见谢恩,就被假托罪名腰斩。

郎中袁著诣阙上书弹劾梁冀,竟被追捕笞杀。

太原郝絜、胡武等因与着友善,被冀疑为袁党,于是命中都官移檄捕杀,仅胡武一家诛连被杀即达六十余人。

甚至位列三公的李固、杜乔因不同意梁冀立蠡吾侯刘志为帝,也被横加罪名,收捕处死。

延熹元年(158),太史令陈授借日食之变,劾奏梁冀,冀即指使洛阳令将其拷掠致死。

桓帝对梁冀专权素有不满,得知陈授死讯大怒;
加以梁冀刺杀贵人邓猛姊婿邴尊事发,桓帝遂与宦官单超等五人密谋诛冀。

次年,桓帝令黄门令具瑗和司隶校尉张彪将兵包围梁冀府第,收冀大将军印绶,徙封比景都乡侯。

梁冀即日与妻自杀,子胤及诸梁宗亲无长少皆弃市,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余人。

朝廷百姓称庆,官府市里鼎沸,数日乃定。

梁冀家财折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

历史人物梁冀的父母是谁?

梁冀(?-159年),字伯卓,安定(今宁夏固原)人,是中国东汉时期外戚出身的权臣。

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时曾协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其父亲为梁商,有一妹,是汉顺帝的皇后。

永和元年(136年)成为河南尹。

因质帝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次年即被他所毒杀,另立十五岁的桓帝。

此后他更加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且任人唯亲,大肆将官爵给予亲族。

到延熹2年(159年),梁皇后逝世,早对梁冀专权乱政不满的桓帝,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之力杀死梁冀,其全族都一并被杀。

中文名梁冀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159年朝代汉朝出生地安定(今梁冀(?-159年),字伯卓,安定(今宁夏固原)人,是中国东汉时期外戚出身的权臣。

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时曾协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父梁商,妹为汉顺帝皇后。

永和元年(136年)为河南尹。

汉顺帝时因皇后,梁商为辅政大将军,梁氏左右国政,141年梁冀代父为大将军,顺帝亡,2岁的冲帝即位不久就去世,梁太后(即梁冀之妹)立8岁的质帝。

因质帝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次年即被他毒杀,另立十五岁的桓帝。

此后他更加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且大封梁氏一门为侯为官。

到延熹2年(159年),梁皇后逝世,早对梁冀专权乱政不满的桓帝,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之力杀死梁冀,其全族都一并被杀。

梁冀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庆父、赵高、梁冀、董卓、来俊臣、李林甫、秦桧、严嵩、魏忠贤、和珅)之一。

汉光武帝刘秀自称“以柔治天下”,这里所谓“柔”就是对统治集团尽可能地予宽容笼络,其中手段之一就是皇室与功臣宿将的家族联姻,用婚姻关系来维系政治关系,企图借此巩固皇室统治,因此,东汉王朝选皇后不出窦融、邓禹、马援、梁统等功臣的家族之外。

可是,刘秀这种做法,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达到巩固皇室的目的,而且在皇帝身边培植了一种侵蚀皇权的强大的外戚势力。

东汉王朝自第四个皇帝和帝起,就开始了外戚专权的局势,这以后,皇帝的废立直接间接都为外戚所左右。

《后汉书·皇后纪》称“外立者四帝”,只是概而言之,其实何止此数。

既然外戚掌握了废立皇帝的大权,他们就必然是“贪孩童以久其政”,也就是说要故意立年纪幼小易于左右的皇室后裔为帝,自章帝以下,所立皇帝最大不超过十七岁,最小的不过百日。

皇帝幼小,皇太后就有理由援例临朝听政。

所谓“临朝者六后”,即是窦、邓、阎、梁、窦、何六个皇太后临朝听政。

皇太后所依靠的势力就是外戚。

一般说来,皇太后本人也无多大实权,她们将实权不是委之于父,就是托之于兄。

因之与这些皇太后相联系的父兄窦宪、邓骘、阎显和梁商、梁冀父子等都相继掌握了朝廷大权。

梁冀的祖先是梁子都,原是河东郡人,可能是一个商人,为了做生意,搬到通向西域的要道附近。

发财后,其子梁桥又迁回内地茂陵,在茂陵住了两代,到了梁延任西域司马,故又迁往安定郡。

梁延生梁统,他是梁冀的高祖。

梁统在新莽离乱之际,曾当过酒泉太守,新莽政权倒台,西北地方势力推窦融为河西大将军,梁统为武威太守,拥兵保境。

东汉王朝建立后,窦融和梁统望风归顺,刘秀待之为开国功臣。

窦融因功封安丰侯,梁统封成义侯,建武十二年(36年),梁统与窦融至洛阳,窦融任大司空,梁统封高山侯,任 太中大夫。

并且窦、梁两家都与皇室联姻,刘秀将他的女儿午阴公主嫁给梁统的儿子梁松为妻。

从此,梁家的子女就取得了选配皇后的资格。

梁松的弟弟梁竦,有二女,被选为章帝贵人,小贵人生有皇子,窦后不孕,“养以为子”,梁家私下庆喜,窦家恐梁氏因此得志,遂阴谋杀害梁氏两贵人及其父竦。

章帝死,十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和帝不知自己生母为梁氏。

永元九年(97年)窦太后死,梁家告发窦家,说明真相,于是和帝追尊自己生母为恭怀皇后,梁竦的儿孙均升官封侯。

和帝死,曾出现过邓太后和阎太后的短暂的临朝听政。

梁氏曾遭到窦氏、邓氏、阎氏等外戚的压制和打击,在宦海中几度浮沉,到了顺帝时才登上了权。

梁姓历史名人

1、梁肃:安定(今甘肃省泾川)人,唐代文学家,官至右补阙、太子侍读、翰林学士等职。

2、梁储:字叔厚,又字藏用,号厚斋,晚号郁洲,景泰四年(1453年)生于顺德石垦堡(1950年后划入南海县平洲区)。

3、梁丘贺:琅邪诸(今山东省诸城)人,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

4、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省靖边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鹰扬郎将,隋末发动农民起义,在朔方称帝,国号梁。

5、梁红玉:楚州(今江苏省淮安)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我国古代杰出的女军事家,在抗金斗争中,多次立功,被封为安夫人、扬国夫人。

6、梁辰鱼:昆山(今属江苏省)人,明代戏曲家,创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纱记》,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有很大影响。

姓梁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1、梁克家(1127年3月17日-1187年7月24日),字叔子,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南宋名臣、学者。

梁克家自幼聪敏,勤奋自励。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状元,初任平江佥判,后官至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2、梁颢(梁灝),字太素,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

北宋大臣。

生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

配阎氏,有三子:梁固、梁述和梁适。

3、梁肃(753-793年12月23日),字敬之,一字宽中,安定临泾(今甘肃泾川县)人。

唐朝文学家,刑部尚书梁毗五世孙。

世居陆浑。

建中初,中文辞清丽科,擢太子校书郎。

萧复荐其材,授右拾遗,以母羸老不赴。

杜佑节镇淮南,辟为掌书记,召为监察御史,转左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

贞元八年卒,年四十一,赠礼部郎中。

4、梁冀(公元98年~159年)字伯卓,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泾川县)人。

东汉时期外戚、奸臣,大将军梁商之子,顺烈皇后兄长。

出身世家大族安定梁氏,起家黄门侍郎,累迁至执金吾。

永和元年(公元136年),梁冀拜河南尹,在任时残暴不仁、肆意妄为。

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其父梁商病死,梁冀接任大将军,袭爵乘氏侯。

5、梁楷,生于1150年,父亲梁端,祖父梁扬祖,曾祖梁子美皆为宋朝大臣。

东平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南宋画家。

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浙江杭州)。

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画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

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以上内容参考 -梁楷以上内容参考 -梁克家以上内容参考 -梁颢以上内容参考 -梁肃以上内容参考 -梁冀。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