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简介生平(李白简介生平经历)

2023-06-18
90 阅读

唐朝诗人李白的生平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
诗仙”
,与杜甫合称“
大李杜”

李白在乐府、歌行和绝句上的成就最高,他的风格豪迈奔放,又不失清新飘逸,且 想象力 非常丰富,语言轻快,意境奇妙。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人李白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古代的浪漫诗人,出生于公元701年,家世和出身不详,据说是在西域碎叶城出生的,后来跟着父亲到了绵州昌明。

关于他的高祖有说法是兴圣皇帝,也有人推测是唐太宗的兄弟。

  李白五岁的时候开始识字读书,这其中还发生了铁杵磨针的 故事 。

李白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赋了,并接触到了道教,在游历过相邻周郡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因而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开始远游。

在路上,李白认识了孟浩然、李邕,并在安陆成亲。

  从十五岁 拜访 高官和高人以来,心怀抱负的李白就一直希望自己的才华被人赏识,拜见一些王公大臣,但是都被拒绝了。

失意的他曾经一度与当时的无赖为伍,后来定居在安陆的桃花岩,过起了种地的生活,空闲的时候也读读书。

  前半生的李白一直都不得志,几次向高官显贵献上自己的诚意之作都没有 成功 。

受到打击的他也自暴自弃过,终究还是选择过回平静的生活。

  李白的故事传奇   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 小故事 。

最有名的一个小故事应该就是“
铁杵磨成针”
了,这个故事想必连正在上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知道。

那么,今天我们不提“
铁杵磨成针”
的故事,而来讲讲关于李白姓名是怎么来的小故事。

  关于李白姓名的由来民间一直有很多版本,可信度较高的有这么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就是李白的名字是他自己起的。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从小便十分的聪慧,五岁就能够背诵六甲,可见李白的文学天赋极其的高,是一名小神童。

等到七岁时,李白还没有正式取名,他的父亲一直没有想好要给李白取什么名。

李白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两人都博览群书,对李白的要求也很严格。

有一日,父亲看到院中的繁花似锦,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于是心生一计,准备让李白自己给自己取名。

父亲喊李白来到小院中,吟诵了前三句诗,故意留下一句要李白来接。

李白当时正站在一棵李树下,于是李白张口就说了一句:“
李树怒放一树白”

就这样,“
李白”
两字就成了他正式的名字。

  第二种关于李白名字由来的故事出自唐代 书法 家兼李白好友李冰阳所写的《草堂集》中。

李白的母亲在 怀孕 时,梦到太白金星进入了她的肚子里,家里人都认为这个小孩子是太白金星的转世,是一个有福之人。

所以,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个梦境所取的。

  人李白的剑术   一直以来李白除了他的诗、酒之外,最受人关注的就是他的剑术,据说李白是一个绝世高手,他的剑术在当时是 天下 第二的,这完全和人们印象中读书人病恹恹的形象不合,那么李白的剑术真的这么出神入化吗?   虽然后世人心中,读书人都是那种弱弱的小受形象,但是其实不然,那只是后来被“
阉割”
之后的儒生,要知道儒家六艺里面就有射,早年的读书人虽然不说能带兵打仗,但也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唐朝也是这样一个时代,当时武风盛行,而李白还是出生于西域,那种胡汉混杂的地方,所以李白也养成了这样的气度。

而且李白自己也介绍说过:“
十五好剑术”
之后更是剑不离身,而且在他的诗歌中也出现了很多关于侠客关于剑的内容,比如大名鼎鼎的《侠客行》。

  李白的剑术到底如何其实很难考证,因为李白的战绩很少,不过他肯定也不弱,一来他杀过人,根据史书记载李白他“
少任侠,手刃数人”
,能够连杀数人可见李白的武功就算不是一流,至少不是那种自吹自擂的菜鸟了。

再来李白的师傅是当时公认的第一剑客裴旻。

即使其中有李白诗歌的原因,但是李白的武功也绝对不差,毕竟自己的徒弟要是太水了,丢脸的还是自己这个师傅,所以裴旻能够收李白为徒,李白也肯定有两下子,所以李白也经常说自己除了裴旻之外,未尝败绩,所以久而久之就传出了李白是天下第二剑客的名头,毕竟学武之人,第一有人抢,第二还真没几个放在心上的。

  所以综合来说李白的武功应该不弱,虽然可能称不上是天下第二,但是也不算太差,或许可以这么说在当时文人圈子里他剑术是第一的,在武人圈子里他文采是第一的。

猜你喜欢: 1. 历史人物李白介绍 2. 李白的生平简介 3. 唐朝诗人李白的出生地 4. 唐朝大臣及史学家朱敬则生平简介 5. 唐朝孝敬皇帝李弘生平简介。

唐朝诗人李白的一生如何

  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那李白的一生是怎样的?下面是我为你搜集李白的一生,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白的一生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五岁时开始发蒙读书,十五岁就已经作有多首诗赋,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

公元724年,李白离开故乡开始远游,这一年二十四岁,先后到成都、峨眉山、渝州、扬州、汝州、安陆等地,李白的一生也大都在漫游中度过。

后得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称赞,使唐玄宗对其产生了 兴趣 ,召见之后发现他果然有才情,于是令他供奉翰林。

  李白一生颠沛流离,多次为官又多次被贬,生活穷困潦倒,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

李白在乐府、歌行和绝句上的成就最高,他的风格豪迈奔放,又不失清新飘逸,且 想象力 非常丰富,语言轻快,意境奇妙,故有“
诗仙”
之称,是在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喜爱饮酒,大多作品都是在醉时所写,有《李太白诗集》流传于世,另有代表作《望庐山瀑布》、《将进酒》、《行路难》、《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梁甫吟》等多首,为中国诗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公元762年,李白病重不愈,临终前赋《临终歌》,将诗文的手稿交给了李阳冰,时年六十二岁。

  李白一生写了多少首诗   诗仙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大诗人,如果把文学比作一种武器,那么李白的诗歌就是所有武器中最华丽的一种,也是最自由的一种,在他的笔下,没有束缚,不按常理,不按世情,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自信展现着自己的内心。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创作了很多的诗歌,在全唐诗之中收录了其中的900多首,而到了现在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部分,大概有1000多首,而李白自称自己有万首诗,至于是真有这么多失传了还是李白酒后的豪言,或者说放在心中还没有写出来就不得而知了。

李白生在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已经老了,所以李白的诗歌大多浪漫气息浓厚,豪气十足,无论是七言诗,还是五言绝句都是史上少有的名篇佳作,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诗作颇丰,流传甚广,这里为大家介绍一首流传最广的《静夜思》。

这首诗大概随便找个小学生都会背,作为中国现在流传最广的诗歌之一,它实在是太朴实了,没有什么复杂的词汇,也没有深奥的引用化用,简简单单的话语,就像是儿歌一样,却打动了无数的成年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坐在床上,月光照在地上,或许很多人觉得奇怪,既然在床上为什么抬头就能看到月亮呢?难道房子破了吗?其实不然, 马未都 等人认为“
床”
并不是现在的床,而是一种长板凳,试想一下,当时李白坐在板凳上,喝着酒,看看月亮,想起了故乡,多么诗意啊。

  李白的晚年生活   李白的一生是坎坷不幸的,正是这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他自由崇高的灵魂相对比,他才显得这么的可爱可敬,他曾这么说过:“
岂使此人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

但其实李白确实做到了,在他在世的时候,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施展,但是他的诗篇却让他得到了不朽。

  晚年的李白是比较凄凉的,因为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做了永王李麟的幕僚,所以在李肃登位之后,李白差点就被杀了,虽然因为好多人的帮忙,李白最后得以逃过一死,但是还是被流放到了夜郎。

在这段时间虽然凄苦,但是李白也趁此机会造访了不少的名胜古迹,他游历了降下,江陵,后来半路上得到释放,又从洞庭回到江夏,转至庐山,决心专心学道。

  虽然李白仕途一直不顺,虽然几次被流放,但是李白一直抱着一颗施展抱负,匡扶社稷的心,即使是后来61岁的时候,他看到李光弼出兵镇压史朝义,依旧想要请缨入军,但是因为生病不得不中途而反,之后李白来到当涂,寄宿在了李阳冰处,这个时候他已经病重了,虽然也曾出去 旅行 ,但那时他最后的告别旅行,在762年的秋天李白病逝在了当涂。

留下了绝笔《临终歌》一首。

  可以说李白的晚年是非常凄凉的,不只是 政治 理想不得实现,生活也非常困顿,甚至年迈的他不少的生活费用都是友人接济的,而让李白最无奈的还是他这一生追求着报效国家,展现自己的治国才能,但是直到死都没有得到过重用,因此在绝笔诗中才会塑造出一只“
中天摧兮力不济”
的年迈大鹏。

猜你喜欢: 1. 李白简介英文 2. 李白简短故事传说 3. 唐太宗李世民机生平简介 4. 李白的生平事迹 5. 历史人物李白介绍 6. 杜甫的生平简介及作品 7. 李白的生平简介。

李白的生平简介

李白,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下面是我分享的李白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生平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
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

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

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 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

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

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

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
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应邀入幕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

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

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

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求李白生平简介,500字以内

李白的生平简介

李白,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下面是我分享的李白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生平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
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

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

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 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

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

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

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
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应邀入幕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

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

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

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李白生平简介

有人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出了两个旷古绝今的人物,一个是苏轼,另一个,就是李白。

那么这位号称谪仙的“楚狂人”,到底是何许人物?李白(701年—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写诗难就难在“高于生活”,从造语表达上来看,十九因为缺乏想象力。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想象丰富、语言奇妙。

李白的很多作品都会运用夸张的手法。

先举李白诗句为例。

李白在《赠武十七谔》中有句曰“马如一匹练,明日过吴门”,此句形容马快却神驰想象,设喻新颖,白马像一匹雪缎,瞬息而过。

其比喻看似无理,细思则有妙致,将马之轻、之快、之白一齐写出,色泽速度顿时呈现眼前。

《听蜀僧濬弹琴》中:“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我仿佛听到万壑松涛风。

李白以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极其铿锵有力的特点。

再如,李白在《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诗中也有句曰“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其比也新奇绝妙,以手之白皙,写出雪花之硕大恣肆。

此二例,可见李白想想之泼野,思维之跳跃,比喻之新奇,而诗句之表现力亦喷薄而出,让人见之难忘。

此即想象力之妙用。

今人写诗,或写眼见之实,而拙直无趣;
或写冥想之句,而空洞无神。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总之,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

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
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

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