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的哲理诗(梭罗的哲理诗有哪些)
梭罗的主要作品
1845年7月4日,梭罗毅然离开了喧嚣的城市,搬进了离波士顿不远的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的一个小湖——瓦尔登湖湖畔一座他亲手盖起来的小木屋。
小木屋里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
这并不是一种消极遁世的隐士生活,而是在这里进行简化生活、回归自然的实验。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两年半的时间后,重新回到了城市。
此后他花了几年的时间整理那些笔记。
1854年,《瓦尔登湖》问世。
梭罗生前的名气不是很大,但其后声誉与日俱增,被誉为“美国环境运动的思想先驱”。
而瓦尔登湖这个平凡的林中小湖,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魅力,慕名而来的朝拜者络绎不绝。
近年,美国又开始了新一轮评读梭罗的热潮。
本书的中文译本颇多,我们推荐的是林志豪的译本。
《瓦尔登湖》是梭罗人生哲学和文学才华的集中体现,情理并茂,引人入胜。
书中详尽地记录了梭罗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畔一片再生林中自食其力,与鸟兽为邻,和大自然为伍,以一种原始简朴但又诗意盎然的生活方式度过两年零两个月,他在那里种豆、捕鱼、打猎、劈柴、读书,也在那里观察、体验、沉思,并把他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感写成笔记,从中研究分析大自然所给予他的启示。
其中,对工业文明的反省常常令人拍案叫绝。
该书完整地发挥了他的回归自然、简朴主义、抗拒奢靡等一整套的生活主张和道德原则。
瓦尔登湖风光本书是梭罗细致观察、发现和感知的结晶。
梭罗反对通过人为活动改变大自然的物性,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
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
全书思想清新、健康、引人积极向上,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
作者主张人们应当过一种自然宁静的生活,而只有在人与自然接近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书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之处,观点精辟,见解独特,耐人寻味。
梭罗是一个勇于坚守自己理想,并且敢于付诸行动的人。
他的光辉思想和热爱大自然的行为至今仍然为身处现代社会里的人们所钦羡和赞叹。
《瓦尔登湖》中所阐发的许多爱护大自然的观点近年在西方世界获得极度的重视,严重的污染使人们又开始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清新空气。
这部著作激励了无数自然主义者和倡导返归大地的人。
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这种体会:梭罗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
他记录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关系,这种提高是为自己,是为当时的人,也是为后来的人。
《瓦尔登湖》是美国大自然文学散文的名著,1985年曾被《美国遗产》杂志列为“十本构成美国人性的书”之一,与《圣经》等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在当代美国,本书是拥有最多读者的散文经典。
在印第安人的符号里,房屋象征着一天的进程。
树皮上画下的或刻下的一排房屋代表着他们安营的次数。
人类没有那么强劲发达的肢体,所以得设法缩小自己的领域,用墙圈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安身之所。
最初人们赤身生活在户外,白天在平静温和的天气里,这不失为一种舒适的生活。
可遇到雨季、冬季,且不说炎炎烈日,若还不赶紧穿件衣服、躲进房屋,人类或许早在抽芽吐蕊阶段就被摧残致死了。
传说,亚当和夏娃在没有衣服穿之前,以枝叶蔽体。
人类想有一个家,一个温暖的、舒适的地方,首先是肉体的温暖,其次才是精神的慰藉。
…………然而,一个人要想建造一座房屋,他得有北方佬的精明,否则事后会发现自己住在囚犯厂房里、没有出路的迷宫里、监狱里或辉煌的墓穴里。
首先考虑把住所做得很灵便是完全有必要的。
我见过潘诺勃斯各特河上的印第安人,他们就在这个镇上,住在很薄的棉布帐篷里,周围的积雪堆了近一尺深,我想他们会让雪再深一些,好给他们挡风。
如何真诚地生活,自由地获得正当的追求?这个曾困扰过我的问题不像原来那样令我苦恼了,不幸的是,我变得有些麻木不仁了。
我经常在路边看到一个大箱子,六尺长,三尺宽。
晚上,工人们把工具锁在里面。
这让我想到,每个生活艰难的人可以花一美元买个这样的箱子,在上面打几个孔,至少要让里面进一些空气。
夜晚或雨天钻进去,盖上盖子,这样就能“让自由在爱中成长,让灵魂在自由中释放”。
这似乎不坏,也并没有什么可鄙夷的。
你可以随便熬夜,想多晚睡都可以。
每次外出时,也不会有什么房主、房东逼着你讨房租。
多少人被那更大更豪华的箱子的租金烦得要死,而住在这样的箱子里也不至于冻死啊!我绝不是在开玩笑。
经济问题,你可以忽视,但无法这样去解决它。
一个野蛮而勇猛的民族,几乎一直生活在户外,他们曾在这儿建造了一座舒适的房子,用的都是天然材料。
马萨诸塞州的印第安殖民区的领事戈金,曾在1674年写道:“他们最好的房子是用树皮覆顶的,建造得整洁、牢固而温暖。
这些树皮是在树液干枯的季节从树身脱落的,趁着还绿时,人们用重木把它们挤压成巨大的薄片……稍差一些的房子是用灯芯草编成的席子做顶的,同样也温暖、牢固,但不像前一种那样好……我看到有些房子60或100英尺长,30英尺宽……我经常借宿在他们的棚屋里,发现它们的温暖丝毫不亚于英国最好的房屋。
”他又补充说,房内经常铺设着编有精美花样的垫子,各种器皿,一应俱全。
印第安人已经进步到把席垫覆盖在屋顶的洞口,用绳子拉拽席垫来调节通风。
首先应该看到,建一所这样的房子最多只需一两天,且几个小时就可以拆掉。
每家都有这样一座房子或一个小房间。
在未开化的阶段,每一家都有个这么好的栖身之处,足以满足他们粗陋而简单的需求。
但是,我想我这样说还是很有分寸的:鸟有巢,狐有穴,野蛮人有棚窝,而现代文明社会中却有一半的家庭没有居所。
…………可为什么常常会是这样:享受着这么多东西的人被称为可怜的文明人,而野蛮人没有这些,却被说成是何其富有?如果说文明真的改善了人类的状况——我想是这样的,尽管只有智者能改善他们的不利条件——这必定说明,不用提高造价,就能建造更好的住所。
所谓物价,是指用以交换物品所需的那部分人生,可即刻或以后支付。
梭罗是一位性格迥异的天才,对于一般的农民来说,他是一位技艺娴熟的勘测者,甚至比他们更了解森林、草地和树木,但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因为他写出了本国最好的书。
——美国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瓦尔登湖》激励了无数自然主义者和倡导返回大地的人们。
——(美)《环境主义者书架》《瓦尔登湖》一书有五种读法:①作为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
②作为一部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指南;
③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
④作为一部纯文学名著;
⑤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美国梭罗研究专家哈丁。
梭罗的作品有什么推荐?
名著:《瓦尔登湖》(美·梭罗)推荐理由:梭罗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但在中国,他被遗忘了很长一段时间。
《瓦尔登湖》经常在书架上坐很长时间。
这本书被认为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在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那个不耐烦的少年,看了一眼,以为这是一本野外生存手册。
直到岁月已经抚平了棱角,然后静下心来读她,才有了一种深刻的顿悟感。
书中对生活态度的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值得深思。
不想多说了。
只有静下心来,进入梭罗的世界,才能得到终身的教诲。
扩展资料:尽管梭罗的文字大量援引西方名言、典故,让人似懂非懂,但是,不时出现的闪光之处昭示着梭罗的人生智慧。
梭罗作为爱默生后美国又一思想家,他的智慧是只有短短几百年历史的美国无法抹去的精神源泉。
梭罗排斥没有目的、盲目的工作。
认为文明人需要高于物的追求,不能直到死亡降临方才得以解脱。
但是,这样的作品是无法被最广大的人认同的,浮躁的社会无法静下心仔细体悟这安然、恬静的思想。
所以,只属于少数人。
瓦尔登湖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段:我并不是说,约翰或者乔纳森会理解所有这一切,但对仅靠时光的流逝永远也不能出现黎明的那个明日来说,所有这一切就是它的特点。
让我们目盲的光线,就是我们的黑暗。
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
破晓的,不止是黎明。
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请大家帮忙解释一下《瓦尔登湖》中的最后一段话
我最近在看这本书,说下自己的见解。
我感觉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不要让内心的欲望遮蔽了我们的双眼。
只有我们心中以一种宁静,恬淡的心态方可看清事实。
正如作者追求的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
看这本书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我说的不太好。
急求梭罗名言的翻译!
求翻译: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
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
出自《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