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排名(孔子弟子排名顺序)
孔子的十大弟子是谁
孔子的十大弟子: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1.颜渊: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9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2.闵子骞: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
鲁国青州宿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人。
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
3.冉伯牛:冉耕(约前544~?),字伯牛,汉族,春秋鲁国(今山东东平)人,孔子学生,为人质朴,擅长待人接物。
官至中都宰。
有“郓侯”、“东平公”、“先贤冉子”等封号。
清光绪《肥城县志》载:其故里冉家庄有冉子祠,冉子庙及冉子墓。
4.仲弓:冉雍(公元前522-?),字仲弓,出生于菏泽市冉贤集。
为孔子弟子,与冉耕(伯牛)、冉求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
冉雍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5.宰我: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汉族,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
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6.子贡:(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端木赐。
东周春秋末年卫国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7.冉有:冉求(前522-前489),汉族,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人。
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
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8.季路: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汉族,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原籍泗水,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见济宁微山仲庙))人。
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9.子游: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10.子夏: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
汉族,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
孔子的十个著名弟子是谁?
孔子的十大弟子都有: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予、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
1、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论语·雍也》说他"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为人谦逊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
。
孔子称赞他"
贤哉,回也"
,"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雍也》)。
不幸早死。
主要作品有《论语》。
2、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中国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主要作品有《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3、冉耕(前544年-?),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
孔子弟子,为孔门四科"
德行"
代表人物之一,受儒教祭祀。
后患恶疾,孔子亲往探望,见其垂危,深为叹惜。
4、仲弓是鲁国人,冉氏,名雍。
《论语注疏》卷5引马融曰:“雍,弟子,仲弓名,姓冉。
”《中弓》第一支简“季桓子使仲弓为宰,中弓以告孔子”,从而引发了师徒之间的对话。
仲弓根据《史记索隠·仲尼弟子列传》引《家语》是“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嵗。
”主要作品有《中弓》。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
孔门十哲"
"
言语"
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
孔门十三贤"
之一 。
主要作品有《大成通志》。
6、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
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
受业身通"
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
瑚琏之器"
。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
冉有"
,尊称"
冉子"
,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冉堌集村)人。
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
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8、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
孔门十哲"
之一,受儒教祭祀。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9、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
言游"
、"
叔氏"
,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
孔门十哲"
之一。
曾为武城宰(县令)。
10、卜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
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
授徒三百 ,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主要作品有《子夏易传》。
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士分别是谁?
七十二贤中颜回、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等。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尊称颜子,字子渊。
十四岁拜入孔子门下为徒,终生师徒。
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变通能力极强。
他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
子骞:鲁国人,原名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
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他是一个顺事父母,友爱兄弟的人。
闵损是孔子门生中唯一一个明确主张不作官的人。
伯牛:鲁国人,原名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
以德行著称,深受世人敬仰。
仲弓:鲁国人,原名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厚重,深得孔子的器重,冉雍参加做过季氏宰,以德行著称。
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子有:鲁国人,原名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称之为冉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冉求性格谦和,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
子贡:卫国人,原名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子贡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
《论语》中的孔子弟子与孔子的问答言语,他回答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
子路:鲁国人,原名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他曾经是季氏的家臣,又被叫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
仲由出身贫民,家境寒苦。
他性格豪爽、耿直,有勇有才。
子我:鲁国人,原名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
宰予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他遇事很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在一起讨论一些问题,他对问题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子游:鲁国人,原名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他擅长于文学。
子夏:卫国人,原名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
他被称孔门高足,擅长文学。
孔子七十二贤人分别是谁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他所教出的学生,很多都成为了 历史 上的著名人物。
那么,孔子门下的七十二贤人都有谁呢?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孔子七十二贤人分别是谁。
孔子七十二贤人名单 “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
”
这是出自古时家教经典之作《名贤集》中的几句话,其中“
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
两句指的是:“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就是说孔子有学生三千多,真正学出点名堂的只有七十二人。
说起“
七十二贤人”
的由来,民间有这么一段 传说 :孔子带着弟子三千,周游列国。
一路上走散的走散,留在列国当差的当差,后来到达陈国时,只剩下七十二人啦。
他们前脚到,跟后就被陈蔡之兵围困起来,绝粮七天七夜。
他们带的粮食都吃光了,能够食用的只有几袋子咸盐。
弟子们饿急了,就吃盐粒、喝盐水,这样一连吃喝了好几天。
孔子见状,不由地仰天长叹:“
我的七十二弟子都快成咸人啦”
由于咸、贤同音,“
七十二贤人”
就这么叫开了。
其实七十二弟子之说历来众说纷纭,通常认为是虚指。
《史记?孔子(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记载了孔子大部分比较有名的贤良弟子,但有详细记载的远远不足七十二个,很多都只是有一个名一个字,勉强凑够七十七个,并不是七十二个,原文是:“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
,其他的多源于民间传说,真实性不高,所以七十二弟子应该是虚指。
至于三千弟子相信也只是唐宋是世人夸大孔子的说法,春秋战国时并没有孔子有三千弟子的相关记载。
有道德的弟子:颜渊、冉伯牛、仲弓。
擅长政务的弟子:冉有、季路。
辩才出众的弟子:宰子我、子贡。
精通文章的弟子:子游、子夏。
还有:端木赐、曾参、子謇、高柴、仲由、冉雍、言偃、子张、子羽、子贱、子思、曾皙、公冶长、南宫括、季次、颜路、子木、子羔、子开、子周、子牛、子迟、子华、子旗、叔鱼、子柳、子鲁、子循、子析、子石,这些人都是史书有记载的 还有四十二人没有什么记载,只知道姓名:子产、子之、子南、子敛、子骄、子徒、漆雕徙父、子徙、商泽、子明、任不齐、子正、子里、秦冉、公夏首、子中、奚容剱、颜祖等。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从他与弟子之间的交流,言语之间我们又认识到了,孔子原来也是个平凡人,他善良、正直、坚守道义,在自己学说行不通的情况下干脆来场说走就走的 旅行 ,言行之间又体现出了他的率真和可爱。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排名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排名1:颜回 (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名,家贫不忧,好学不倦。
孔子赞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
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颜回大智若愚,“
闻一能知十”
,在众多弟子中最能理解孔子,一生追随,不离左右,视师若父。
他评价孔子说:“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白尽,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极恸,痛如丧子,悲呼:“
天丧我矣!天丧我矣!”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排名2:闵损 (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小孔子十五岁。
以德行著名,深得孔子赞赏。
幼时遭后母虐待,其父怒而欲将后妻赶走,闵损反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他因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后母若被赶走了,两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
时人咸称其孝,后世二十四孝 故事 中亦彰其孝行。
闵损守身自爱,“
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
,品格很高。
季代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替他婉言推辞,并说,如果你们再来强邀,我就离开鲁国到汶上去。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排名3:冉耕 (前544~?),字伯牛,鲁国人,小孔子七岁。
以德行著名,与颜回、闵损并称,为人端正,善于待人接物。
因恶疾早逝,患病之时,孔子前去探望,自牖执其手而叹曰:“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悲痛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排名4:冉雍 (前522~前466),字仲弓,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
与冉耕同宗,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
菏泽之阳”
。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
犁牛氏”
。
其父冉离不肖,“
贱而恶”
。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
居敬行简”
,主张“
以德化民”
。
但是在季氏“
仕三月,虽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
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
雍也可使南面”
之誉,即说冉雍有帝王之才,这是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极高评价。
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
…
…
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
所以后世对冉雍的评价甚高。
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
通则一 天下 ,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
”
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一百二十篇。
又独著六篇,谓之《敬简集》。
自经秦火,书已不存。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排名5:冉求 (前522~?),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
与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
一门三贤”
,又称“
三冉”
。
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
冉求精通六艺,长于政事,深沉谦退,志在民足,孔子称赞他“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
其后,季康子继持国柄,招冉求辅政,孔子欣然曰:“
鲁人招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
”
冉求遂回国为季氏宰。
鲁哀公十一年,齐师伐鲁,兵临城下。
冉求慷慨赴敌,率军击退齐师,立下赫赫战功。
战后,季氏问曰:“
学之乎?性之乎?”
冉求答曰:“
学之于孔子”
。
季氏遂招孔子。
孔子返鲁,冉求侍师殷切,朝政之余,必登门受教。
然于季氏旅泰山、伐颛臾、用田赋,皆不能救,或反助之。
孔子斥之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冉求亦尝婉言以“
力不足”
告罪于夫子。
孔子面折之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
虽然,未闻冉求有愠色,师事孔子恭谨如初。
孔子晚年,序《易》,删《诗》、《书》,作《春秋》,传道授业,亦不可谓无冉求之力也。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排名6:仲由 (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小孔子九岁。
出身寒微,幼至孝,百里负米养亲,是历史上二十四孝子之一。
好勇力,性伉直,讲信义,重然诺,深具豪侠之气。
曾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乃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
自从子路追随左右,无人再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谓“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贴身护卫,屡次救孔子于危难。
孔子由衷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长于政事,孔子曾赞其“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
后子路为卫国蒲邑宰,治蒲三年,勤政爱民,孔子过蒲,三称其善。
卫国政变,诸人皆弃主而逃,子路独仗义而返,终因寡不敌众,被乱刀剁成肉酱。
死前犹慷慨而言:“
君子死,冠不免。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孔子闻讯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排名7:宰予 (前522~前458),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
长于辞令,以言语著名,乃孔门十哲之一。
因昼寝而不为孔子所喜,骂其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於予与何诛!”
甚至不无懊悔地道:“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
实则宰予深思好问,有独见,敢犯颜,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孔子提出居丧要以三年为期,宰予反驳说:“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
孔子难以辩解,唯有痛心指责:“
予之不仁也。
”
孔子曾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宰予便向孔子提出了一个两难假设:“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意即明知下井必死无疑,到底该舍命救人,还是保全自身。
孔子答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
”
言下之意,此问是在愚弄人。
虽然孔子对宰予这个刁钻的学生颇多不满,但仍毫不迟疑地将其列为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位居言语科之首席,犹在大名鼎鼎的子贡之上。
宰予亦对老师敬佩无已:“
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排名8:端木赐 (前520~?),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
据说子贡出生之时,其母梦神赐以宝玉,因取名曰赐。
子贡生就异相,山庭斗口,仪表不凡,天性至孝,资禀颖慧,三岁既知人善恶。
十八岁时,游于鲁,闻孔子在阙里授徒,心窃景仰,遂执贽往见而受业。
他谦逊好学,通达敏辩,深得孔子赞赏,称其为“
瑚琏之器”
。
子贡以言语著名,利口巧辞,长于外交。
齐相田常伐鲁,他奉命出使,游说诸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举而动五国之政。
孔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子贡毅然使楚,引来救兵,终解陈蔡之围。
子贡还精于 理财 ,经商有道,“
货殖焉,臆则屡中”
,家累千金。
每出使则结驷连骑,车仆之盛,拟于王侯,所到之处,直可与国君分庭抗礼。
时鲁国大夫孙武赞曰:“
子贡贤于仲尼。
”
子贡谦道:“
譬诸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
视孔子有如日月,自谓不能超过。
孔子逝世,子贡独守墓六年,哀丧至极。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排名9:言偃 (前506~前443),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是孔门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被称为“
北学中国,南方一人”
。
言偃以文学著名。
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化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赞,曾云:“
吾门有偃,吾道其南。
”
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
故言偃又被誉“
南方夫子”
。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排名10:卜商 (前507~?),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
以文学著名,与孔子论《诗》,独阐精微,孔子赞曰:“
商始可与言《诗》已矣。
”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之辈恪守孔子之道,而是颇具独创精神和异端倾向。
孔子教诲他道:“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夏任莒父宰,问政,孔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从孔子的遵遵告诫中,已约略可见出子夏对正统儒学的偏离。
子夏对“
君子”
的理解与孔子所说的“
温文尔雅”
颇有不同,他说:“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这不似坦荡醇厚的儒者,倒似心机深沉的法家了。
孔子没后,子夏去鲁至魏,行教于西河,治学严谨,敢于质疑经史之谬误。
曾听人言史志曰:“
晋师伐秦,三豕渡河。
”
子夏说:“
‘
三豕’
应为‘
己亥’
之笔误。
”
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
己亥”
之误。
于是名重天下,从学者众,门下人才辈出,如田子方、段干木、李悝、吴起、禽滑厘、商鞅之属,皆受业于子夏,而荀子、李斯、韩非等也俱是其隔代再传弟子。
西河学派既传授儒家经典“
六艺”
,也是法家政术思想的先驱。
子夏操守高迈,言曰:“
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
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
魏文侯以师礼事之,乃许咨以国政。
晚年,因哭子丧明,为曾参所责。
孔门弟子之有著作传世者,以子夏为最多。
相传《论语》即为子夏与仲弓合撰,《毛诗》亦传自子夏,《诗序》即为子夏作,《仪礼?丧服篇》亦传自子夏,《易传》一卷,亦子夏所撰。
汉人徐防又有“
诗书礼乐,定自孔子;
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之说,更可见他在孔门诸子中地位之重要。
猜你感 兴趣 : 1. 孔子教导人的故事 2. 对孔子赞美的话 3. 历史人物孔子的趣事 4. 我心中的孔子初一作文 。
孔子的十个著名弟子是谁?
孔子的十大弟子都有: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予、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
1、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论语·雍也》说他"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为人谦逊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
。
孔子称赞他"
贤哉,回也"
,"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雍也》)。
不幸早死。
主要作品有《论语》。
2、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中国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主要作品有《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3、冉耕(前544年-?),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
孔子弟子,为孔门四科"
德行"
代表人物之一,受儒教祭祀。
后患恶疾,孔子亲往探望,见其垂危,深为叹惜。
4、仲弓是鲁国人,冉氏,名雍。
《论语注疏》卷5引马融曰:“雍,弟子,仲弓名,姓冉。
”《中弓》第一支简“季桓子使仲弓为宰,中弓以告孔子”,从而引发了师徒之间的对话。
仲弓根据《史记索隠·仲尼弟子列传》引《家语》是“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嵗。
”主要作品有《中弓》。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
孔门十哲"
"
言语"
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
孔门十三贤"
之一 。
主要作品有《大成通志》。
6、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
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
受业身通"
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
瑚琏之器"
。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
冉有"
,尊称"
冉子"
,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冉堌集村)人。
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
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8、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
孔门十哲"
之一,受儒教祭祀。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9、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
言游"
、"
叔氏"
,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
孔门十哲"
之一。
曾为武城宰(县令)。
10、卜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
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
授徒三百 ,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主要作品有《子夏易传》。
孔子的十个徒弟分别是谁和谁?
十大弟子:1、颜渊(颜回)2、闵子骞(闵损)3、冉伯牛(冉耕)4、仲弓(冉雍)5、我(宰予)、6、子贡(端沐赐)7、冉有子8、曾子9、子夏、10、子游一、德行科的四大弟子:颜渊(颜回)、闵子骞(闵损)、冉伯牛(冉耕)、仲弓(冉雍),都是苦出身,为这一科的代表人物。
他们四个,冉伯牛最大(比孔子小7岁),闵子骞次之(比孔子小15岁),仲弓又次之(比孔子小29岁),颜渊最小(比孔子小30岁)。
但颜渊反而排第一。
颜渊是孔子姥姥家的人,孔子最心疼。
他的特点是,从不多说,从不顶嘴,从不怠惰,特能琢磨老师的想法,老师最喜欢。
闵子骞,也不爱说话,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11.14),孔子也很欣赏。
他是有名的大孝子,闵家的人,谁都夸他,没一个不说好(《先进》11.5)。
这里排第二。
冉伯牛有什么美德,不知道。
《论语》提到他,就一件事,只说他有恶疾(麻风病),临死,怪可怜的,孔子去看他,拉着他的手,惋惜得不得了(《雍也》6.10)。
这里排第三。
仲弓最后。
孔子夸他,“雍也可使南面”(《雍也》6.1),有人君之相。
他的特长,本来在政事,似乎应入政事科,但他有一大美德,曰“不佞”(《公冶长》5.5),很合格。
他也是一不爱说话的主儿。
孔子认为道德好,学问好,应该做官,但这几位,只有仲弓,接替子路,做过季氏宰(《子路》13.2)。
闵子骞,太清高,季氏派他当费邑宰,他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到汶水的北边(《雍也》6.9)。
颜渊、冉伯牛,也没当官的记录。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8.13)。
他生活的时代,分明无道,当学生的该怎么办?是躲家里,枕着胳膊喝凉水,还是死乞白赖找官做,管他干净不干净,先参与一把?孔子很矛盾。
安贫乐道躲家里,道德肯定最高,但高尚的结果,是无所作为,和隐者没什么两样,孔子又不乐意。
孔子喜欢老实巴交,“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
人,一定要“木讷”,面无表情,不善言辞。
但春秋晚期,人处乱世,老实是无用之别名。
战国更是。
他把老实巴交的学生搁家里,感动身边的人;
有本事的学生撒外边儿,说服外边的人,各有各的用。
但在他的心目中,后三科比不了第一科。
他明白,要想冰清玉洁,就得待家里,隐士的道德才最高尚。
二、言语科的两大弟子:宰我(宰予)、子贡(端沐赐)是言语科的代表。
他们都能说会道,这两位,和颜渊是一辈,宰我比颜渊大两岁,子贡(端沐赐)比颜渊小一岁。
孔子离不开能说会道的人,但能说会道,他又讨厌。
能说会道,有两大坏处:一是食言自肥,说了做不到,丢人;
二是说话不得体,把事办砸,得罪人。
如宰予昼寝,孔子破口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俗话说,狗屎上不了墙,话非常难听。
他挨骂,不是因为白天睡大觉,而是说话不算话。
他肯定发过誓,决不在白天睡大觉(《公冶长》5.10)。
光看这条,不看其他,你根本想不到,他居然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宰我性格倔,老师讲三年之丧,他抬杠,说时间这么长,礼必坏,乐必崩,没必要。
老师说,服丧期间,吃好的,穿好的,你心里踏实吗?他说踏实,偏不顺着老师的心意。
孔子说,宰予不仁,真是没良心的东西,谁不是爹娘养,爹娘养你三年,才能脱离怀抱,难道不要回报,他怎么能说这话(《阳货》17.21)。
子贡也是言语科,不但会做买卖,有政治、外交方面的才能,本事相当大,对孔子,也是忠心耿耿,一点不比子路差。
孔子回到鲁国后,他在鲁国的政界,影响特别大,三桓中的叔孙武叔说,子贡比他的老师还高明(《子张》19.23)。
特别是颜渊、子路死后,在孔门弟子中,他地位最高。
但孔子对他,评价并不高,说跟颜渊比,他差远了(《公冶长》5.9)。
子贡有本事,顶多是个器。
什么器,曰瑚琏之器(《公冶长》5.4)。
瑚琏是什么器?古代盛饭的家伙。
孔子说,他修养不够,还做不到恕(《公冶长》5.12);
与人攀比,也是坏毛病(《宪问》14.29)。
总之,能说会道的学生,孔子不喜欢。
三、政事科的两大弟子冉子、有子和曾子。
冉有是其中之一。
冉有长于理财。
怎么理?主要是劫贫济富,“损不足而奉有余”(《老子》第79章)。
他帮孔子管家,这么管;
帮季氏管家,也这么管。
人才是人才,太势利眼。
公西赤出差,“乘肥马,衣轻裘”,他使劲儿给他妈送米,孔子不乐意(《雍也》6.4)。
季氏比周公阔,他还帮他搜刮,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先进》11.17)。
季路和他不一样。
冉有能治一城,他能治一国,志气大,本事也大(《公冶长》5.8、《先进》11.26),但他对老师特忠诚,门里的事高于门外的事,总是鞍前马后,替老师张罗。
季路比孔子小9岁,是孔门的大师兄,冉有和宰我同岁,是晚辈。
但这里把冉有摆在季路前。
冉有,当季氏宰时间最长,孔子死后继续当,在官场陷得最深。
孔子死后,似与师门无来往,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四、文学科的两大弟子:子夏、子游。
在孔门十哲中,是最小的一辈儿。
他俩,岁数差不多,兴趣差不多,但处理问题,两种风格。
子夏的特点,是热衷小道,追求细节。
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19.4),当是孔子针对他的弱点而讲。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子游对他颇有微词,说他光注意“洒扫、应对、进退”,舍本逐末,不识大体,他反唇相讥,认为没有小,哪有大(《子张》19.12)。
一个重小,一个重大。
子夏泥于小,导致行动迟缓,作风与子张也不一样。
孔子说,子张的毛病是 “过”,大刀阔斧,干什么都容易过梭;
子夏的毛病是“不及”,干什么老赶不上趟(《先进》11.16)。
孔门四科,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不是德行,不是言语,不是政事,主要是文学。
儒学靠书本传世,他俩对儒家经典的传授贡献最大,尤其是子夏(当然,他也搞政治,很多学生都是政治家)。
战国和汉代,子夏很有名。
古代取仕,选举方法不断变,但大体不出这四科。
学生,能说会道是言语科,理财管人是政事科,知书达理是文学科,都比德行科低一截儿。
孔子认为,不爱说话,不能干,像颜渊那样,很好;
能干,不爱说话,像仲弓那样,也行;
最最不能容忍,是像子路那样,多嘴多舌,抬杠,抢风头。
能说会道,肯定入不了德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