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桓温,世说新语桓温人物形象
桓温是哪个朝代的人?
分类: 文化/
艺术 >
>
历史话题 解析: 桓温 桓温(312年—373年),字符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
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其父为桓彝,曾三次北伐。
生平 少有大志,向往刘琨、陶侃的事迹。
咸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
永和元年(34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权。
次年(346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
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
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
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亲率步骑四万余人,水军直指南乡(湖北均县),命梁州刺史司马勋沿子午道(秦岭栈道,通向汉中)推进,一路攻占上洛(陕西商县),在陕西蓝田击破氐族苻健军队数万人,进驻霸上(长安东面),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当地民众“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未乘胜追击长安,反待敌自溃,期间本想将春麦收作军粮,但秦军已抢先收割,晋军粮秣不继,被迫撤返襄阳。
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姚襄,收复洛阳。
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建议迁都洛阳,又建议南迁的士族返乡,但遭到达官贵人激烈反对。
前燕趁东晋君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重新占领洛阳。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决定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
经金城时,“见前为琅琊时所种柳,皆已十围。
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世说新语》)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忽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
不久军中绝粮,又闻前秦援兵将至,遂烧船、弃甲,自陆道撤退,凿井而饮,行军七百余里,途中遭前燕骑兵伏击,损失三万余人,大败而归。
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王敦之举。
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咸安元年(371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
同年,桓温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文帝死,桓温有代晋之谋,不久病死,由其弟桓冲代位。
桓温怎么死的
桓温——东晋杰出的军事家、权臣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汉族,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
东晋杰出的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简介,东汉名儒桓荣之后。
晋明帝司马绍之婿,曾经因溯大江(长江)之上剿灭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后秦、前燕),战功累累。
公元361年至公元373年独揽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
死前欲得九锡亦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时也未能实现。
桓温谥号宣武。
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楚宣武皇帝”。
田余庆的评价是:“纵观桓温一生,我们看到这个据史籍说是不惧遗臭万载的人,行事却相当持重。
他始终高唱北伐以保持政治优势,但他自己却在一段颇长的时间内引而不发,不贸然行事。
他蓄意消灭对手,但并不单纯诉诸战争,而是以北伐丧师失地为罪名,并且几乎都采取欲取先与的手段,一步分作几步走。
他取得了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的职位,却不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全局,因而不敢在京城久留。
……桓温处大事谨慎桓温简介,其所行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与桓玄毕竟大不一样。
” 纵观桓温一生其活跃在石虎死后至淝水之战前夕,一生以恢复神州,青史留名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奋斗,灭亡成汉,三次北伐,镇守西府,为稳定南朝,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晚年并没有因为私欲杀谢安,王坦之,行改朝换代之事。
一生充满了悲剧,然而悲剧的人生正是一个人物魅力的所在。
。
汉语言文学 修改病句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受教育.
第一种改法: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受教育。
“使”去掉,变成了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受教育。
第二种改法:这次学习使我深受教育。
错在哪里:没有主语,如果加上通过前面就是介词短语,使动词没有主语。
“使”字前缺的是主语 “通过”不能作主语“通过/
由……使……”这种类型的句子一般都是病句。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 文学作品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主要类型都有哪些?
(1)围绕文学作品展开学习活动。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体,每一个具体的儿歌或故事都含有丰富而独特的语言信息。
学习理解文学作品是幼儿在活动中的首要任务。
文学作品呈现的是书面的语言信息,幼儿需要有一个中介方式将书面语言信息转化为口头语言信息,需要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观看动画等方式接受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
因此,任何一个文学活动都必须从文学教育入手,围绕一个具体的作品开展活动,让幼儿完全理解文学作品含载的丰富有趣的信息。
(2)包含感受、理解与表现的审美目标。
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首要的是审美价值,其次才是其他的认识价值和娱乐价值等。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应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想象力,而不仅仅是达成知识和道德的教育目标。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一个包含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以及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想象的系列多层次审美教育活动。
(3)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
幼儿园的文学活动从文学作品教学出发,常常整合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的活动,使得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认识某一个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社会与自然生活内容,促进他们对作品的感知理解。
文学作品是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结合物,在设计组织文学活动时,根据具体的文学作品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就为幼儿提供了在这三方面协调扩充经验的机会,帮助幼儿完成整个语言学习的调整。
(4)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
发展是儿童自身的操作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
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
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应当着重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通过多种操作途径让幼儿得到发展。
用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过程,意味着幼儿可以在动手、动嘴、动眼、动耳、动脑等各种途径学习中获得亲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