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简述故事

2023-06-19
57 阅读

张海迪主要事迹

张海迪主要事迹   导语:张海迪,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张海迪主要事迹,供各位阅读。

  1.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

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

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

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

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

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有一位耿大爷,他不能说话,并瘫痪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治好。

张海迪一面在精神   2.张海迪身患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语言,并成功的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

  3.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宣传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的故事。

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4.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

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 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

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

”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5.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

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

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
贡献。

  6.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

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 年被日本 NHK 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7.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增选)[4] ,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

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

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人。

  8.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新一届中国残联主席。

  9.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

”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

”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位耿大爷瘫痪了3年,一直没治好。

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

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

这时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张海迪同志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

她的崇高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

;

张海迪事迹简介

1970年, 张海迪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

在农村, 张海迪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

张海迪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

张海迪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

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 张海迪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

短短的几年, 张海迪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有一位耿大爷,他不能说话,并瘫痪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治好。

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

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

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

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

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

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

扩展资料: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张海迪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所有的炎黄子孙,海迪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长进步,向张海迪学习成为那个时代的关键词。

张海迪身残志坚,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追求进步,功成名就不自傲,荣誉缠身不自满,一路走来,充满阳光。

她的经历,她的成长,她的精神,就是中华儿女励志精神的典范,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如今,国际残奥委员会将其作为四名主席候选人之人,我们当然希望她能够脱颖而出,顺利当选,在国际残奥这一舞台上有所作为,展示风采。

但是,无论她当选与否,作为候选人就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证明海迪事迹不仅受到中国人的推崇,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海迪精神也将鼓舞全世界追求进步人士不断前进。

海迪精神启迪后人:我们每一个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遭受什么样的磨炼,向张海迪那样学习、生活和做人,你就是生活的强者,你就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海迪的主要事迹简介

张海迪的主要事迹简介   张海迪,汉族,山东省文登市人,中国着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

本文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张海迪的主要事迹简介,欢迎阅读。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

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孤独个性签名   还不到6岁,小玲玲突然得病了。

妈妈抱着玲玲,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医生的检查。

看完病后,玲玲感觉到妈妈的双腿在抖动,却不知是为什么。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十分难治。

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此刻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齐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齐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

幸好,听说了玲玲的不幸后,过去的小伙伴们常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红色的三层楼房,每当她坐在窗口,向外看着那些过往小孩的身影,心里是多么羡慕啊!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玲玲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保护环境标语   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样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样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齐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

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

一天,玲玲最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   尽管玲玲十分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

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爱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

她很喜爱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名人故事cglzw)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十分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刻。

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

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完美的光阴。

  在那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应对未来。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十分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

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

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样这么白啊!你的腿怎样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

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

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

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莘县生活期间,张海迪为群众治病一万余多人次,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知识是一笔财富。

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最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

凭着这笔财富,她最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
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1983年起,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英文作品,创作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1993年4月,透过发愤苦学,张海迪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她的事迹,从此传向世界。

  在这些荣誉面前,张海迪并没有停止追求。

虽然在轮椅上生活了漫长的44年,但在这44年来,她从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终艰难地向上着,绝不放下每一分钟的发奋,也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这天,当我们读着张海迪写出的那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时,就能看到一颗健康的灵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长达44年的爱。

与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张海迪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更加顽强,更加勤奋。

对张海迪来说,知识是一种财富,但自强却是更珍重的财富,有了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爱心洒遍人间。

  一个在黑暗与孤寂中成长的女子像一朵美丽的奇葩,用她那独特的清香为光明世界的人们打开遮掩双目的屏障,让迷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懂得生命的真正好处。

;

张海迪事迹简介

1970年, 张海迪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

在农村, 张海迪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

张海迪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

张海迪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

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 张海迪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

短短的几年, 张海迪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有一位耿大爷,他不能说话,并瘫痪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治好。

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

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

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

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

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

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

扩展资料: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张海迪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所有的炎黄子孙,海迪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长进步,向张海迪学习成为那个时代的关键词。

张海迪身残志坚,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追求进步,功成名就不自傲,荣誉缠身不自满,一路走来,充满阳光。

她的经历,她的成长,她的精神,就是中华儿女励志精神的典范,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如今,国际残奥委员会将其作为四名主席候选人之人,我们当然希望她能够脱颖而出,顺利当选,在国际残奥这一舞台上有所作为,展示风采。

但是,无论她当选与否,作为候选人就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证明海迪事迹不仅受到中国人的推崇,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海迪精神也将鼓舞全世界追求进步人士不断前进。

海迪精神启迪后人:我们每一个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遭受什么样的磨炼,向张海迪那样学习、生活和做人,你就是生活的强者,你就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海迪的故事

有的人说,生命是什么?我认为生命是那在石缝中生长的瓜子;
是在冷风冷雨中顽强的小花小草;
是张海迪那顽强的意志^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她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

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

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

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

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

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

她读了许多中外名着,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

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

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
,都成了她的老师。

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

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

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我想对张海迪说:“张海迪你真坚强,你是我们的榜样。

平时我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困难而退宿,而害怕,就连上课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自从看了你的故事之后,我再也不胆小了,再也不害怕了,我也要你一样做个坚强的人。

”。

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简历 张海迪 女 1955年9月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

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

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年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

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

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

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