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全文(孔子的故事全文阅读完整版)
孔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汇编15篇 关于孔子的故事1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关于孔子的故事2 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
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
”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
”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关于孔子的故事3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
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
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
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
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
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
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
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关于孔子的故事4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
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
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声]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
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
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
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
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
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在河北省长垣县西南],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
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
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
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
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
”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
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
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
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
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
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
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
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
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 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
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
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
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
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
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
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
宋国人倒挺能够顾全面子,先给孔子一个警告:他们把那棵大树砍倒了。
孔子没法,只好离开宋国,上郑国去。
他到了那边,跟他的一些门生失散了,自己没有事,垂头丧气地在东门口站着。
他的门生子贡沿路找他老师。
有人告诉他说:“东门口站着一个老头儿。
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声yao二声],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丧荡得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师。
”子贡到了东门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师。
他就把刚才那个郑国人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了反倒笑着说:“皋陶、子产、大禹我都不像。
要说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这倒挺像,挺对!” 后来孔子到了陈国,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里住了三年。
这时候,晋国和楚国争夺陈国,紧接着吴国又来攻打。
孔子就打算还是回到卫国去。
他们到了蒲城[在河南省长垣县]以后,可巧蒲城打起仗来了。
兵荒马乱地把孔子夹在当中,急得他进退两难。
幸亏蒲城有个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门生,带着五辆车马,来保护老师。
可是蒲城的贵族提出一个条件。
他们说:“我们跟卫国有怨仇,您答应我们不上卫国去,我们就让您出去。
”孔子答应了。
他们还怕他说了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约不可。
孔子就跟他们冲着天起了誓。
公良孺这才保护着孔子和他门生们逃出来了。
孔子一逃出蒲城,马上就上路往卫国去。
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不是刚立了约不上卫国去吗?您怎么不遵守盟约呐?”孔子说:“强迫着立的约不算数。
这种约就是不遵守,老天爷也不管。
”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里。
卫灵公正在发狠心想把卫国弄得强大点儿,一听说孔子又回来了,挺高兴地欢迎着他。
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讨教操练兵马和打仗的计策。
孔子对他说:“我就懂得关于礼节和道德这些事,没学过打仗。
”卫灵公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
孔子又离开卫国。
接着卫灵公的儿子,太子蒯瞶[kuai三声kui四声]为了反对他母亲南子,给卫灵公轰了出去。
卫灵公一死,蒯瞶的儿子当了国君,就是卫出公。
他不让他父亲回国。
蒯瞶借了晋国的兵马来夺君位。
孔子听到儿子跟父亲争地盘,非常讨厌。
他越走越往南去了。
他到了陈国,又想到蔡国去。
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一带呆着,就打发大去请他。
这时候,陈国和蔡国正恨着楚国,一见楚国派人来请孔子,就把孔子当作敌人。
两国的大夫发兵把孔子围住。
好在孔子的门生当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
他们拿少数人抵抗着多数人,保护着孔子。
孔子给人家围在里头,三天没吃的。
他就饿着肚子弹弹琴,解解闷气。
有时候还给门生讲书。
可是有几个人已经饿得病倒了。
子路发了脾气。
他问孔子:“君子也有倒霉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小人都会碰到困难,可是君子碰到困难不变节,小人碰到困难就乱来了。
” 孔子一面和学生们谈论,一面派子贡到楚国去接头。
到了第四天,楚国的兵马到了,总算把孔子他们接到楚国去。
楚昭王打算封给他一块土地。
楚国的令尹子西反对这件事。
他说:“大王千万可别小瞧了孔丘。
他不像个当臣下的人。
跟着他的那班人里头有文的、有武的,都是头等人才。
要是他们有了地盘,慢慢地往大里发展,到那时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了! ”楚昭王一听,对待孔子的那一片热心,可就凉下去了。
孔子知道楚国也不用他,他决定还是回到卫国或者鲁国去。
孔子在回到卫国去的路上,瞧见两个人正在耕地。
他叫子路去问他们渡口在哪儿。
子路问路的时候,他们反问子路说:“坐在车上的是谁?你是谁?”子路告诉了他们。
他们说:“现在的世道到处乱哄哄的,哪儿不都是一样?与其跑来跑去,找这个、投那个,还不如像我们这样不去管它的好。
”他们说了这话,就不再理子路,继续耕他们的地。
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话告诉给孔子。
孔子想了一想,说:“正因为到处乱哄哄的,我才跑来跑去呀! 要是天下太平了,我何必到处跑呐?” 孔子回到卫国,已经六十三岁了。
卫出公请他做大夫,他推辞了。
鲁国的相国季孙肥[季孙斯的儿子,也叫季康子]派人来请孔子和冉有回去。
孔子就回到本国,不打算再上各处去奔波了。
他的门生当中,子路、子羔留在卫国做官,子贡、冉有在鲁国做官。
打这儿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搁在编书上头。
他编了好几本书,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
这一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叫“春秋时期”。
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关于孔子的故事5 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
我很崇拜他。
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
孔子从政的那部分。
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
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还兴修水利。
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
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
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
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我合上书本,闭目沉思:孔子可真是个清官呢!他忠心中力为老百姓办事,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不百姓财产,他可真是个清官。
孔子曾经说过:“做官就要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做出模范,还要勤政爱民,永不懈怠。
”只要这样做,才算得是个好官。
可是有些官却不这样做,比如众所周知的,他身为一名国家高级干部,本应为民谋利,为民造福。
可是贪婪的私欲导致他,肆无忌惮地收赂,谋取非法利益,而且数额特别巨大。
像这样的人就是贪官,我们不可以学习他。
郑培民说过:“做官先做人。
万事民为先。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我们应该永远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让我们从小学好文化知识,为长大后为人民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于孔子的故事6 意思是: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的弟子,想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感到木讷小心,从而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了。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
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
好,好,好。
"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关于孔子的故事7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关于孔子的故事8 孔子请教桑雽“我屡遭非难,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
桑雽给他讲了一个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假国人林回逃难时,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只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
有的人问他:‘是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显然比宝璧小;
是因为重量的原因吗?婴儿的负担又比宝璧重。
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而背着婴儿跑,这是为什么呢?’林回回答说:‘那是因为利益的性质不同。
’宝璧是身外之物,迫于战乱灾害时,只能抛弃;
因为婴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必须倍加保护。
林回的观点:互相保护是亲情的天性,不会因为任何灾难祸害而互相抛弃。
亲情贵于金钱。
” 然后又说:“君子的交谊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
然而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大凡无血缘关系而为利益结合的,遇到灾难时就会瓦解离散。
” 孔子听后突然醒悟,说到:“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又悠闲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
但这个求道举动也只是做了个样子而已。
这其实也是孔子的老毛病,从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也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显得很虔诚,对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里却还是不以为然。
3、为修本原之性,他曾闭门三月 关于孔子的故事9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苦的。
三岁父亲过世,虽然身为贵族之后,但乱世里,没落的贵族也毫无用处,所以他曾做过干农活、照顾牛羊、看管仓库等事情。
不过,他从十五岁立志向学,由此开创了不凡的人生,步上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孔子的立志向学有两点特色,其一是立志之后就非常好学,其二则是坚持了一辈子。
孔子由学而教,一方面他有求知的能力,无限地开发自己的心灵,彻底实践“学无止境”的态度,而且待其学问到达一个境界之后,心胸变得更为开阔。
另一方面源于他在当时对传统了解得最为透彻,又有自己的心得感想,因此他有一种由内而发的使命感。
“教育”就是孔子实现使命感的途径之一,他希望他的学生也能以一以贯之的方法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之道,让这些学生散布在社会上的各个角落,使整个社会发挥正常的功能,大家一同走向正轨。
孔子亦是首开“有教无类”的人,一个人只要愿意向学,不管出身为何,孔子都愿意教导他。
孔子把他所教的科目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先进》)。
这四科有一特色,就是上面的科目可以涵盖下面的科目,下面的科目则不能涵盖上面的科目。
如掌握文学之后再循序渐进,才能懂得政事,接着才能通晓言语及展现德行,而这些学生则是各有所长。
[1]孔子认为德行科的人是第一等人,因为他所通晓的事务涵盖了人的主要关怀。
言语科排在德行科之后政事和文学之前,可见孔子对言语的重视程度,他的成长历程及所学、所思、所想促成了其口才观的形成。
关于孔子的故事10 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
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关于孔子的故事11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关于孔子的故事12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
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
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
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
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
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
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
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
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
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13 在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地时,太公任去看望他。
太公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
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听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憾,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子。
曾达到进入群兽不乱群的地步。
这次经历可谓是孔子的“壮举”。
因为在此之前,孔子认为君子是耻于与禽兽为伍的。
但为了能够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乱投医,弃礼归野,在与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
2、为修淡泊之性,他曾抛书弃学 关于孔子的故事14 孔子教导学生时,依学生的专长分为四科,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言语”就是善于说话,会讲道理。
孔子认为“言语”科里最优秀的学生是宰我和子贡。
宰我能言善辩,是一位反应机敏、口才出众的学生,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也曾使于齐国、楚国。
同时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一个曾正面质疑老师说法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载有子贡救鲁的事情。
子贡凭借“利口巧辞”,使春秋末年五国之间的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鲁国得以保存。
因此司马迁赞叹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对子贡的赞扬其实也是对孔子的赞扬,对孔子开设“言语”科的肯定。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人际沟通和口才等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优雅的谈吐是所有人登上事业巅峰的一种必备素质。
无论是谁,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是具备了真诚、慎言、达意和言而有信这些条件,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笔直而顺畅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15 大家好,我是37号范子杉,今天我给大家说的故事叫做《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孔子一生的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里面印象令我深刻的就是故事情节,就是一个妇人的公公。
被吃掉了,她的丈夫也被吃掉了,他的儿子最近也被吃掉了!他在暮地旁的哭,孔孑问:为什么不搬走?他说,因为要J要税的不来这啊。
孔了对弟子们说:暴政比猛虎还可怕呢!这就孔子的故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建议大家都可以多多的阅读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本平平淡淡的小说,我却很喜欢它,因为它里面记载了孔子这个名人的一生故事。
孔子的故事
1、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童子挡住了前行的去路。
孔子从车中探身出来,询问童子姓名。
童子答曰:项橐。
孔子也自报了家门。
当小项橐得知面前这位老先生乃是孔子时,决定出一道题,考一考这位博学者。
项橐问:夫子可明白,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摇头,说:实在惭愧,我答不出来。
项橐得意地说:我来告诉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孔子敬佩眼前这位童子,于是下车向他行了礼。
孔子对弟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人,不论位阶有多高,学问有多大,都要时刻坚持谦虚,不要因为他人年龄幼小而心存轻视。
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2、仲弓向孔子问仁。
孔子回答说:自我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
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必须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
孔子的意思是,自我不愿意被人戳到痛处,那么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对他人毫无顾及。
在职场交际中,要避免踏入言语的雷区,避免触碰到别人的保密和伤痛。
否则,不但交友不成,还可能带来祸患。
3、一次,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正事。
孔子对他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说明对立的事物能够互相转化。
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到达高远的目的;
也不可贪求小利,否则也不可能做成大事。
一个最终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张弛有度拿捏有准冷静理智而目光犀利的人。
4、孔子的弟子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可是他的表现却比不上他的容貌;
宰我谈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却不能给他的辩才以更大的帮忙。
孔子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考察马的本事要看它拉车的情景,考察一个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这是不可废止的。
如果以貌取人,那么在子羽身上就会犯错误;
若凭一个人的话语来选择人才,那就会在宰予身上出现错误。
5、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
此刻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他不重复犯错误,不把怨气无谓地施于他人。
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者来讲,好些时候,错误的铸成,都是由不分青红皂白发泄自我的不满造成的。
对待下属不可轻易动怒,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6、叶公有一天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一个为了发愤学习而忘记饮食,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时就欢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疏忽了衰老到来的人呢孔子的人生修养永远都是年轻的,他的这种为学的精神,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
如果真能做到孔子那样的发愤乐学,又何愁学识不长德业不广事业不成呢提高永不停息,境界需要超越。
7、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
孔子说:忠诚地劝导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交往讲究的是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
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否则就有可能自取其辱。
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一种艺术,同时又是对别人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8、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忙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10、孔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下。
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糕陶,肩膀像子产,从肩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狈不堪的样貌像条丧家狗。
子贡说与孔子,孔子笑着说:说我长得像古代圣贤,不像吧。
丧家之狗,倒是很像的。
敢于正视自我的落魄,敢于正视自我的真实处境,是一种大境界。
每个人都应当由闻过则喜的胸怀,敢于承认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剖析自我。
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当如此。
11、子贡去见孔子。
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日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是否能够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12、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教师说:我不是不喜欢教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本事不够呀!孔子听到这话,对冉求说:本事不够是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此刻是你自我给自我划了界限而不思进取,不想前进!这是一个关于本事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教师的授课资料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
本事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
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
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13、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
明君常将它放在自我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坚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14、孔子说:自从季孙赠送给我千种粟,我又用来送给朋友们后,我跟朋友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
自从南宫敬叔让我坐上车后,我的话就更加受欢迎了。
所以,道虽然很重要,但也必须等待必须的时机才会被人看重,有了必须的大势才能实现。
如果没有季孙和南宫敬叔赠送财物给我,我的道几乎就要湮灭了。
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因人因时,借力借势而行,而不能一味强调单干,成功也需要别人的支持。
时和势的出现,也是一个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过程,作为开创者,尤为艰难,可是只要坚持下去,终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15、陈侯建造陵阳台,还未完工就杀了几十人,之后又要杀监工的三个官吏。
孔子与陈侯上台上观看。
陈侯问:周朝建造灵台,也杀人吧孔子说:文王建庙堂,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似的都来了,哪用杀人呢!陈侯感到很惭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
用野蛮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收获的只能是敌对,种下的必为仇恨的种子。
在人下,要把自我当人;
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悖逆大众,结果惨淡收场。
仅有赢得人心,才能赢得一切! 16、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一个人崇尚勇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贴合道义。
作为决策者,施展抱负规划宏图,都必须要贴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坚守道德底线。
须知,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上最大的灾难。
17、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
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
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明白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最终说我明白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教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
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能够作巫医。
18、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
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
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我,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19、孔子一行困于陈蔡脱险之后,子路说:我们跟随教师遭此磨难,恐怕一生都不会忘记。
孔子说道:幸运与磨难是什么呢遭受陈蔡之厄,这是我的幸运啊,也是你们的幸运啊。
我听说,君王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就王业,怀有雄心壮志之人不遭受危难,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显明。
所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
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个中三昧,非亲身体会,怎可言清 20、叶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
孔子便对他讲: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
此话貌似平淡,却意义深远。
近悦远来,最重要的是依靠什么呢依靠良好的道德修为。
对于领导者而言,仅有使周围的人敬佩开心,使远方的人归附你称赞你,才是你的真正成功! 21、叔孙武叔没有做官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接待,颜回对手下人说:以宾客之礼接待他。
武叔很喜欢揭示别人的过失并亲自品头论足,颜回说:您的这种做法肯定会自取其辱,您应当听从我的劝告啊。
我听孔子说:‘
说别人的缺点,并不能所以而美化自我;
说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使自我的行为端正。
’
所以君子只批评自我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
小人好搬弄是非,讽人之长,隐己之短;
君子善于坦白自我的缺点,批评自我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只改正自我,正人先正己,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孔子小故事(100字以内)急求
1、晏平仲善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以人为本孔子家的马厩发生了火灾,孔子退朝回来后问的是“伤人乎”,而没有先问马怎么样,这就是有名的“不问马”典故。
历来人们认为,孔子“不问马”的行为说明了孔子“重人、爱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代表了“以人为本”的儒学精神。
3、雪中送炭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感恩对手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5、项襄为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
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小故事(100字以内)急求
1、晏平仲善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以人为本孔子家的马厩发生了火灾,孔子退朝回来后问的是“伤人乎”,而没有先问马怎么样,这就是有名的“不问马”典故。
历来人们认为,孔子“不问马”的行为说明了孔子“重人、爱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代表了“以人为本”的儒学精神。
3、雪中送炭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感恩对手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_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_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_,感恩对手。
5、项襄为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
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汇编15篇 关于孔子的故事1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关于孔子的故事2 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
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
”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
”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关于孔子的故事3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
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
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
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
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
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
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
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关于孔子的故事4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
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
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声]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
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
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
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
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
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在河北省长垣县西南],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
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
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
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
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
”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
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
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
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
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
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
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
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
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 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
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
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
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
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
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
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
宋国人倒挺能够顾全面子,先给孔子一个警告:他们把那棵大树砍倒了。
孔子没法,只好离开宋国,上郑国去。
他到了那边,跟他的一些门生失散了,自己没有事,垂头丧气地在东门口站着。
他的门生子贡沿路找他老师。
有人告诉他说:“东门口站着一个老头儿。
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声yao二声],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丧荡得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师。
”子贡到了东门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师。
他就把刚才那个郑国人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了反倒笑着说:“皋陶、子产、大禹我都不像。
要说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这倒挺像,挺对!” 后来孔子到了陈国,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里住了三年。
这时候,晋国和楚国争夺陈国,紧接着吴国又来攻打。
孔子就打算还是回到卫国去。
他们到了蒲城[在河南省长垣县]以后,可巧蒲城打起仗来了。
兵荒马乱地把孔子夹在当中,急得他进退两难。
幸亏蒲城有个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门生,带着五辆车马,来保护老师。
可是蒲城的贵族提出一个条件。
他们说:“我们跟卫国有怨仇,您答应我们不上卫国去,我们就让您出去。
”孔子答应了。
他们还怕他说了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约不可。
孔子就跟他们冲着天起了誓。
公良孺这才保护着孔子和他门生们逃出来了。
孔子一逃出蒲城,马上就上路往卫国去。
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不是刚立了约不上卫国去吗?您怎么不遵守盟约呐?”孔子说:“强迫着立的约不算数。
这种约就是不遵守,老天爷也不管。
”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里。
卫灵公正在发狠心想把卫国弄得强大点儿,一听说孔子又回来了,挺高兴地欢迎着他。
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讨教操练兵马和打仗的计策。
孔子对他说:“我就懂得关于礼节和道德这些事,没学过打仗。
”卫灵公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
孔子又离开卫国。
接着卫灵公的儿子,太子蒯瞶[kuai三声kui四声]为了反对他母亲南子,给卫灵公轰了出去。
卫灵公一死,蒯瞶的儿子当了国君,就是卫出公。
他不让他父亲回国。
蒯瞶借了晋国的兵马来夺君位。
孔子听到儿子跟父亲争地盘,非常讨厌。
他越走越往南去了。
他到了陈国,又想到蔡国去。
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一带呆着,就打发大去请他。
这时候,陈国和蔡国正恨着楚国,一见楚国派人来请孔子,就把孔子当作敌人。
两国的大夫发兵把孔子围住。
好在孔子的门生当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
他们拿少数人抵抗着多数人,保护着孔子。
孔子给人家围在里头,三天没吃的。
他就饿着肚子弹弹琴,解解闷气。
有时候还给门生讲书。
可是有几个人已经饿得病倒了。
子路发了脾气。
他问孔子:“君子也有倒霉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小人都会碰到困难,可是君子碰到困难不变节,小人碰到困难就乱来了。
” 孔子一面和学生们谈论,一面派子贡到楚国去接头。
到了第四天,楚国的兵马到了,总算把孔子他们接到楚国去。
楚昭王打算封给他一块土地。
楚国的令尹子西反对这件事。
他说:“大王千万可别小瞧了孔丘。
他不像个当臣下的人。
跟着他的那班人里头有文的、有武的,都是头等人才。
要是他们有了地盘,慢慢地往大里发展,到那时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了! ”楚昭王一听,对待孔子的那一片热心,可就凉下去了。
孔子知道楚国也不用他,他决定还是回到卫国或者鲁国去。
孔子在回到卫国去的路上,瞧见两个人正在耕地。
他叫子路去问他们渡口在哪儿。
子路问路的时候,他们反问子路说:“坐在车上的是谁?你是谁?”子路告诉了他们。
他们说:“现在的世道到处乱哄哄的,哪儿不都是一样?与其跑来跑去,找这个、投那个,还不如像我们这样不去管它的好。
”他们说了这话,就不再理子路,继续耕他们的地。
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话告诉给孔子。
孔子想了一想,说:“正因为到处乱哄哄的,我才跑来跑去呀! 要是天下太平了,我何必到处跑呐?” 孔子回到卫国,已经六十三岁了。
卫出公请他做大夫,他推辞了。
鲁国的相国季孙肥[季孙斯的儿子,也叫季康子]派人来请孔子和冉有回去。
孔子就回到本国,不打算再上各处去奔波了。
他的门生当中,子路、子羔留在卫国做官,子贡、冉有在鲁国做官。
打这儿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搁在编书上头。
他编了好几本书,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
这一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叫“春秋时期”。
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关于孔子的故事5 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
我很崇拜他。
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
孔子从政的那部分。
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
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还兴修水利。
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
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
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
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我合上书本,闭目沉思:孔子可真是个清官呢!他忠心中力为老百姓办事,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不百姓财产,他可真是个清官。
孔子曾经说过:“做官就要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做出模范,还要勤政爱民,永不懈怠。
”只要这样做,才算得是个好官。
可是有些官却不这样做,比如众所周知的,他身为一名国家高级干部,本应为民谋利,为民造福。
可是贪婪的私欲导致他,肆无忌惮地收赂,谋取非法利益,而且数额特别巨大。
像这样的人就是贪官,我们不可以学习他。
郑培民说过:“做官先做人。
万事民为先。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我们应该永远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让我们从小学好文化知识,为长大后为人民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于孔子的故事6 意思是: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的弟子,想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感到木讷小心,从而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了。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
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
好,好,好。
"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关于孔子的故事7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关于孔子的故事8 孔子请教桑雽“我屡遭非难,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
桑雽给他讲了一个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假国人林回逃难时,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只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
有的人问他:‘是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显然比宝璧小;
是因为重量的原因吗?婴儿的负担又比宝璧重。
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而背着婴儿跑,这是为什么呢?’林回回答说:‘那是因为利益的性质不同。
’宝璧是身外之物,迫于战乱灾害时,只能抛弃;
因为婴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必须倍加保护。
林回的观点:互相保护是亲情的天性,不会因为任何灾难祸害而互相抛弃。
亲情贵于金钱。
” 然后又说:“君子的交谊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
然而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大凡无血缘关系而为利益结合的,遇到灾难时就会瓦解离散。
” 孔子听后突然醒悟,说到:“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又悠闲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
但这个求道举动也只是做了个样子而已。
这其实也是孔子的老毛病,从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也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显得很虔诚,对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里却还是不以为然。
3、为修本原之性,他曾闭门三月 关于孔子的故事9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苦的。
三岁父亲过世,虽然身为贵族之后,但乱世里,没落的贵族也毫无用处,所以他曾做过干农活、照顾牛羊、看管仓库等事情。
不过,他从十五岁立志向学,由此开创了不凡的人生,步上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孔子的立志向学有两点特色,其一是立志之后就非常好学,其二则是坚持了一辈子。
孔子由学而教,一方面他有求知的能力,无限地开发自己的心灵,彻底实践“学无止境”的态度,而且待其学问到达一个境界之后,心胸变得更为开阔。
另一方面源于他在当时对传统了解得最为透彻,又有自己的心得感想,因此他有一种由内而发的使命感。
“教育”就是孔子实现使命感的途径之一,他希望他的学生也能以一以贯之的方法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之道,让这些学生散布在社会上的各个角落,使整个社会发挥正常的功能,大家一同走向正轨。
孔子亦是首开“有教无类”的人,一个人只要愿意向学,不管出身为何,孔子都愿意教导他。
孔子把他所教的科目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先进》)。
这四科有一特色,就是上面的科目可以涵盖下面的科目,下面的科目则不能涵盖上面的科目。
如掌握文学之后再循序渐进,才能懂得政事,接着才能通晓言语及展现德行,而这些学生则是各有所长。
[1]孔子认为德行科的人是第一等人,因为他所通晓的事务涵盖了人的主要关怀。
言语科排在德行科之后政事和文学之前,可见孔子对言语的重视程度,他的成长历程及所学、所思、所想促成了其口才观的形成。
关于孔子的故事10 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
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关于孔子的故事11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关于孔子的故事12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
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
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
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
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
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
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
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
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
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13 在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地时,太公任去看望他。
太公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
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听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憾,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子。
曾达到进入群兽不乱群的地步。
这次经历可谓是孔子的“壮举”。
因为在此之前,孔子认为君子是耻于与禽兽为伍的。
但为了能够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乱投医,弃礼归野,在与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
2、为修淡泊之性,他曾抛书弃学 关于孔子的故事14 孔子教导学生时,依学生的专长分为四科,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言语”就是善于说话,会讲道理。
孔子认为“言语”科里最优秀的学生是宰我和子贡。
宰我能言善辩,是一位反应机敏、口才出众的学生,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也曾使于齐国、楚国。
同时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一个曾正面质疑老师说法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载有子贡救鲁的事情。
子贡凭借“利口巧辞”,使春秋末年五国之间的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鲁国得以保存。
因此司马迁赞叹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对子贡的赞扬其实也是对孔子的赞扬,对孔子开设“言语”科的肯定。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人际沟通和口才等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优雅的谈吐是所有人登上事业巅峰的一种必备素质。
无论是谁,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是具备了真诚、慎言、达意和言而有信这些条件,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笔直而顺畅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15 大家好,我是37号范子杉,今天我给大家说的故事叫做《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孔子一生的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里面印象令我深刻的就是故事情节,就是一个妇人的公公。
被吃掉了,她的丈夫也被吃掉了,他的儿子最近也被吃掉了!他在暮地旁的哭,孔孑问:为什么不搬走?他说,因为要J要税的不来这啊。
孔了对弟子们说:暴政比猛虎还可怕呢!这就孔子的故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建议大家都可以多多的阅读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本平平淡淡的小说,我却很喜欢它,因为它里面记载了孔子这个名人的一生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1 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
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
欲速则不达"
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孔子的故事2 两小儿辩日 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的鲁国。
一天,孔子在路上碰到两个孩子正争得面红耳赤。
孔子上前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事争得不可开交呀?” 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告诉孔子,他们正在争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哪一个离我们近。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早晨太阳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有车盖那么大,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只有菜盘子那么小。
这不就说明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才显得大,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才显得小吗?” 孔子听了觉得有道理。
但还没等他点头称是,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说:“早晨太阳出来时,到处凉气袭人,中午却热得像站在沸水边一样难受,这不是因为早晨太阳离我们远才觉得凉,中午太阳离我们近才觉得热吗?” 孔子一听也觉得有道理。
可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断定两个孩子谁说的'
真有道理了。
两个孩子看到孔子似是而非的样子,急得直跺脚,一个拉着孔子一只手说:“孔大人,您可得给我们评个准理,看到底谁说得对呀!” 两个小孩子给满腹经纶的孔子出了个难题,大学问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搞不清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十分失望,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取笑说:“还说他学问大得很呢!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在两个小孩子面前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诚实的表现,为后人感动。
正如他自己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