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过的话论语)
孔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列举: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
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孔子《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
孔子说过的话
孔子说过的话以及名言有很多,下面列举一些最常见的: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孔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列举: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
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孔子《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
孔子说过哪些经典的话?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6、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孔子名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亦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名言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
朱熹注:“
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
(《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
谓以礼敬事鬼神也”
(《论语正义》)。
《礼记·
表记》:“
子曰:‘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
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
先进》:“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
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朱熹《论语集注》:“
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
清阮元《研经室集》:“
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
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
三十而立’
之立;
达者,如‘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之达。
”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
恕”
之道,亦即关于“
仁”
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
恕”
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
仁”
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
仁”
(见《论语·
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
述而》:“
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
《汉书·
儒林传》:孔子“
究观古今之篇籍”
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
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
朱熹《论语集注》:“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
不作”
与“
好古”
,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
不作”
,朱熹认为孔子“
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
(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
述而》:“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又见《孟子·
公孙丑上》:“
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
《吕氏春秋》亦记载:“
孔子曰:‘
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
。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
近人钱穆认为“
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
多闻,质而守之”
(《礼记·
缁衣》),“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论语·
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
学”
与“
教(教诲)”
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
述而》:“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
。
汉郑玄注:“
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
子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
《论语·
里仁》:“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
义”
与“
仁道”
,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
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
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未得,则发愤而忘食;
已得则乐之而忘忧;
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
忘食,则不知贫贱;
忘忧,则不知苦戚;
忘老,则不知死生;
非至人安能至此”
。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
表记》:“
子曰:‘
《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
。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
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礼记·
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朱熹注:“
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
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
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
一谓“
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
述而》。
《说文》:“
坦,安也。
”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
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
程子曰:“
君子循理,故常舒泰;
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
(见《论语集注》)《荀子·
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
子罕》:“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雕,凋谢;
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
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
(《荀子·
大略》)《庄子·
让王》引孔子言曰:“
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
《论语·
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论语正义》引《申鉴·
杂言下》注曰:“
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
审物明辨故不惑;
定心致公故不惧。
”
又《论语·
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
夫子自道也。
”
(《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
颜渊》:“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
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
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
语出《论语·
颜渊》:“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
年饥,用不足。
如之何”
时所言。
也即是发挥孔子“
政在使民富”
(《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
诗云:‘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未见‘
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同上)。
朱熹注为:“
民富,则君不至独贫;
民贫,则君不能贫。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
(《论语集注》)《荀子·
富国》曰:“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
“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