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的意思有哪些(系的意思有哪些)
因在初中文言文意思
问题一:文言文中的因字是什么意思 ①因袭;
遵循。
《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 ②接续。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③依照。
《庖丁解牛》:“批大,导大,因其固然。
” ④顺应。
《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
” ⑤原因;
机会。
《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 ⑥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⑦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⑧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
《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
《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⑩就;
于是。
《鸿门宴》:“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⑾因为;
于是。
《雁荡山》:“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 问题二:古文中“因”的用法有哪些?能结合初中课文解释一下吗? 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⑹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⑺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⑻沿袭.例:因遗策. ⑼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名】 1 、(会意.字从囗,从大.“大”指事物群体规模、数量的扩大.“囗”指事物的群体规模、数量等要素演变的基本框架.“大”与“囗”联合起来表示“基本框架内的事物群体的规模扩大、数量增长”.本义:约束性发展.承袭式发展.转义:发展的阶段性前体或原体.举例说明:“烟”字从火,从因,因亦声.“火”指“烟”的原体;
“因”指对“火”的沿袭.“火”与“因”联合起来表示“火气的扩大和蔓延”.本义:扩大和蔓延了的火气.) 2、【说文】从囗大.会意.【徐锴曰】能大者,众围就之也.“因”的“囗”类似于“国”、“图”的“囗”,边缘、边框的意思.意思大概是把“囗”内因素放大.异体字:.会意.意思大概是把局部“囗”出来.比如:因噎废食,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噎、人、势因素放大. 3、古语“因”与“就”相通,《说文》:因,就也,从口大;
‘就,高也,从京尤,尤异于凡也’.古训 因、就同义.――黄现著《古书解读初探》 4 、佛教重要概念因缘,同本义. 5 、原因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
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 6、 机会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前因后果 因 yīn 【动】 1 依靠;
凭借〖depend on;
rely on〗 谁因谁极.――《诗・
佣风・
载驰》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
五蠹》 因人成事者.――《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 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因缘(凭借;
依据)因赃假位(利用贿赂买得官职);
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
因依(倚傍;
依 托);
因附(依附);
因国(可以依靠、利用的国家) 2 根据,按照 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汉书.楚元王传》 3通过,特指通过某种关系.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4沿袭,承袭〖follow〗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
为政》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因秦宫室,据其府库.――张衡《东京赋》 4 又如:因承(承袭,因袭);
因习(相沿成习,沿袭) 5 连接〖connect〗 水边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数百个.――宋・
陆游《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 6 顺;
顺应〖ply with;
conform to;
obey〗 因其固然(因:顺着.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的自然结构).――《庄子・
养生主》 以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势象形,就着......>
>
问题三:因在古文中的意思 ◎ 因 yīn 〈名〉 (1) (会意。
从囗( wéi)大。
大,人。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
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同本义 [mat;
cushi on] 因,就也。
――《说文》。
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
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
’按即茵之古文。
问题四:其在初中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在哪些文言文中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他(们)的、它们的.如: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自己)、我的、你的. 4.指示代词,那、那个、那里、这、这里、这些、其中的. 如: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于乱石中间择其一二扣之.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如: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如: 其孰能讥之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加强揣测语气“恐怕”“或许”“大概” 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三)连词.表假设,“如果”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四)助词,协调音节.可不译. 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问题五:在古文中,“因”有几种解释 因 yīn ①因袭;
遵循。
《过秦论》:“蒙故业,~遗策,南取汉中。
” ②接续。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
” ③依照。
《庖丁解牛》:“批大,导大,~其固然。
” ④顺应。
《察今》:“变法者~时而化。
” ⑤原因;
机会。
《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
” ⑥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喜以谬赏。
” ⑦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
《廉颇蔺相如列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⑧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
《核舟记》:“罔不~势象形,各具情态。
” 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
《鸿门宴》:“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 ⑩就;
于是。
《鸿门宴》:“贡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 ⑾因为;
于是。
《雁荡山》:“祥符中,~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屈原列传》:“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谗之。
” 问题六:古文中方向的向和因为的因的意思是 向 xiàng 名词义: 1、象形。
从宀(mián,深屋)从口。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
本义:朝北开的窗户。
向,北出牖也。
――《说文》。
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
穹窒熏鼠,塞向户。
――《诗・
豳风・
七月》 2、泛指窗户。
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
――《齐民要术》 刮楹达乡(向)。
――《礼记・
明堂位》。
注:“谓夹户窗也。
” 启牖乡(向)如初。
――《仪礼・
士虞礼记》 3、方向;
方位。
明利害之向。
――《国语・
周语上》 东向驰去。
――明・
魏禧《魏叔子文钞・
大铁椎传》 4、过去;
往昔。
向也不恕而今也恕,向也虚而今也实。
――《庄子・
山水》 向为身死而不受。
――《孟子・
告子上》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
导,引导;
渡水。
)――《吕氏春秋・
察今》 寻向所志。
/
便扶向路。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向吾不为斯役。
(假使过去我不当这个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向察众人之议。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向之噌。
――宋・
苏轼《石钟山记》 5、从来;
向来。
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三国演义》 6、刚才。
向见年 *** 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金史》 向来道边有卖饼家。
――《史记・
华佗传》 比向日不同。
――《西厢记》 7、姓。
如:向平(东汉高士,隐居不仕,子婚嫁既毕,遂漫游不知所终。
后以“向平”为子女嫁娶既毕者之典)。
动词义: 1、面朝、面对。
跟“背”相对。
见剑向己。
――《左传・
定公十年》注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 眈眈相向。
――《聊斋志异・
狼三则》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
――《聊斋志异・
促织》 2、趋向;
亲近。
何故欲向汉?――《史记・
班超传》 向于时夏。
――《书・
多士》 3、爱;
偏爱;
偏袒。
不妨事,你你向着俺哩!――《元曲选・
武汉臣・
老生儿剧三》 4、往;
去。
闲向溪边磨巨斧。
――《水浒全传》 介词义: 1、朝着。
2、从;
在。
向那御屏风背后,转出一大臣。
――《水浒传》 连词义: 假设;
如果。
如:向令(假如);
向若(假如);
向非(假若不是)等。
助词义: 1、用于“争”、“怎”、“争奈”、“如何”一类词语后,起加强语气作用。
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
――《法曲第二》 ◎向(向)xiàng 动词义: 1、在乡专称行政区域后,便造“向”字表示。
对着;
面向。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易・
随》 戒六神讣浑向服。
――《楚辞・
惜诵》。
注:“对也。
” 请席何响。
――《礼记・
曲礼》。
注:“面也。
”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史记・
项羽本纪》 2、奔向;
趋向。
向方略。
――《荀子・
仲尼》 军以向宛洛。
――《三国志・
诸葛亮传》 直下襄阳向洛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叱牛牵向北。
――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已向荆州。
――《资治通鉴》 3、接近;
临近。
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东坡种花二首》 ◎向()xiàng 名词义、副词义: 1、旧时;
以往。
,不久也。
从日乡声。
――《说文》 役之三月。
――《春秋传》 谓往时也。
――《桂苑珠丛》 者,吾子辱使某见。
――《仪礼・
士相见礼》 2、副词,明;
表明。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
――《庄子・
秋水》 因yīn 名词义: 1、会意字。
从囗(wéi)大。
大,人。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
本义:“茵”的本字,坐垫;
车垫。
因,就也。
――《说文》。
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
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
’按即茵之古文。
江说是也。
” 2、原因。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
问题七:古文中的“因”是什么意思? ◎ 才:今~得之。
“断其喉,尽其肉,~去”。
◎ 是,为:~大丈夫也。
◎ 竟:~至如此。
◎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 你,你的:~父。
~兄。
“家祭无忘告~翁”。
初中有因字的文言文
1. 古文中“因”的用法有哪些 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⑵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⑷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⑸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⑹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⑺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⑻沿袭.例:因遗策.⑼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名】1 、(会意.字从囗,从大.“大”指事物群体规模、数量的扩大.“囗”指事物的群体规模、数量等要素演变的基本框架.“大”与“囗”联合起来表示“基本框架内的事物群体的规模扩大、数量增长”.本义:约束性发展.承袭式发展.转义:发展的阶段性前体或原体.举例说明:“烟”字从火,从因,因亦声.“火”指“烟”的原体;
“因”指对“火”的沿袭.“火”与“因”联合起来表示“火气的扩大和蔓延”.本义:扩大和蔓延了的火气.)2、【说文】从囗大.会意.【徐锴曰】能大者,众围就之也.“因”的“囗”类似于“国”、“图”的“囗”,边缘、边框的意思.意思大概是把“囗”内因素放大.异体字:囙.会意.意思大概是把局部“囗”出来.比如:因噎废食,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
噎、人、势"
因素放大.3、古语“因”与“就”相通,《说文》:因,就也,从口大;
‘就,高也,从京尤,尤异于凡也’.古训 因、就同义.——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4 、佛教重要概念因缘,同本义.5 、原因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6、机会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7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前因后果 因 yīn 【动】1 依靠;
凭借〖depend on;
rely on〗 谁因谁极.——《诗·佣风·载驰》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因人成事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因缘(凭借;
依据)因赃假位(利用贿赂买得官职);
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
因依(倚傍;
依 托);
因附(依附);
因国(可以依靠、利用的国家)2 根据,按照 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汉书.楚元王传》3通过,特指通过某种关系.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4沿袭,承袭〖follow〗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因秦宫室,据其府库.——张衡《东京赋》4 又如:因承(承袭,因袭);
因习(相沿成习,沿袭)5 连接〖connect〗 水边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数百个.——宋·陆游《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6 顺;
顺应〖ply with;
conform to;
obey〗 因其固然(因:顺着.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的自然结构).——《庄子·养生主》以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势象形,就着木头的原样来模拟形状.因,就着,顺着.势,形势,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象,动词,模拟.形,形状).——明·魏学洢《核舟记》又如:因便(顺便);
因风吹火(比喻顺势行事,用力不多)7相就;
趋赴〖go to〗 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国语·郑语》8 受.奸吏因利,百姓受其蔽.——《后汉书 吕强传》因 yīn9 趁机.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史记 项羽本纪 鸿门宴》【介】1 由于,因为〖because of〗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门震而进鲠言,纠绳切挚,触严谴而同蠖伏.——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2 又如:因地(原委;
因由);
因是(因此)3 从…出发〖from〗.如:因命守时(依照命运的安排,守候时机);
因敌取资(从敌人那里取得所需物质)4 趁着;
乘便〖take advantage of;
while〗 因利乘便.——汉·贾谊《过秦论》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因,乘便).——《后汉书·张衡传》吏因请使作笺.———《国渊》5 通过,从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 yīn 【形】1 亲,亲近〖intimate〗 因心则友.——《诗·大雅·皇矣》亲有礼,因重固,闲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左传》2 又如:因心(亲善仁爱之心);
因母(亲母) 因 yīn 【连】1 于是,就〖then〗 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袁可立)始祖荣,洪武二年以功授睢阳卫百户,因家焉.——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2 因而,因此〖thus;
as a result〗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唐·柳。
2. 古文中"
因"
字的解释 古文中"
因"
字的解释:一、名词1、本义 :从囗( wéi)大。
大,人。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
“茵”的本字,坐垫,车垫)因,就也。
——《说文》(因是坐垫的意思。
) 2、原因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唐代白居易《有木》诗(自己觉得得到它的优势,没有原因便会有动摇。
) 3、机会于今无会因。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到现在都没有相会的机会)4、姓氏二、动词1、依靠,凭借因人成事者。
——西汉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依靠人才成就大事的人。
)2、沿袭,承袭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
为政》(殷商沿袭夏朝的利益,利害损益都是可以知道的。
)3、连接水边小丘因古城。
——宋· 陆游《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水边的小山连接着古城。
)4、顺应因其固然(因:顺着。
固然:本来的样子。
指牛的自然结构)。
——《庄子•
养生主》(顺应着牛本来的结构。
)三、介词1、由于,因为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由于他之前出使西域立了绝世大功,封张骞为博望侯。
)2、趁着;
乘便因利乘便。
——汉· 贾谊《过秦论》(趁着便利。
)四、形容词:亲,亲近因心则友。
——《诗·大雅·皇矣》(亲近的人就是朋友。
)五、连词:于是,就因使唐雎使于 秦。
——《战国策•
魏策》(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扩展资料“因”的字源解说“因”是“茵”的本字。
因,甲骨文像一个人躺卧在席垫上。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楷书异体字以“工”(大)代“大”。
当“因”的“卧席”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卄”另造“茵”代替,强调苇、藤的材质。
造字本义:动词,躺在席子上。
参考资料来源:-因 (汉字)。
3. “因”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释 因 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后汉书·张衡传》) 用作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以1.介词,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介词,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介词,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介词,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7.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8.承接连词。
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
而"
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
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11.连词。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
,或省去。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15.动词,译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16.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于 “于”是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4. 初中的古文都有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经典古文名句249条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
。
因是什么意思
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
因(拼音:yīn)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因的古字形像躺在席子上,后引申为凭借,依靠。
由凭借,依靠引申为沿袭,承接。
由沿袭,承接引申为缘由,缘故。
由缘由,缘故引申为表示缘由。
简介又仍也,袭也。
《论语》:殷因於夏礼。
《孟子》: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
注:析而又析也。
《礼·礼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
又依也。
《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又托也。
《孟子》: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
又由也。
邹阳《上梁王书》: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劒相眄者,无因至前也。
因的意思
因字的文言文解释
1. “因”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释 因 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后汉书·张衡传》) 用作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以1.介词,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介词,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介词,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介词,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7.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8.承接连词。
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
而"
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
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11.连词。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
,或省去。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15.动词,译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16.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于 “于”是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2. 文言文中,“因”字的解释有哪些 1)于是,就 因谗之曰.《屈原列传》 2)依靠,凭借 因河为池.《过秦论》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又因后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因入京师.《张衡传》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 恩所加则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6)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并序》 7)沿袭 因遗策.《过秦论》 8)继续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 文言文中的因字是什么意思 因 ⑴于是,就。
例:①虎因喜,计之曰。
②因取刃杀之。
③因屏人曰。
④因拔刀斫前奏案。
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
例:①罔不因势象形。
(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
)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
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②吏因以巧法。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
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⑤伺者因此觉知。
⑥因河为池。
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
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不如因善遇之。
③因击沛公于坐。
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⑹因为。
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⑺缘由,机缘。
例:于今无会因。
⑻沿袭。
例:因遗策。
⑼继续。
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4. 【英语翻译文言文中“因”字的所有用法跟解释,还有例句】 “因”的意义和用法归纳 《说文解字》:“因,就也,从口大.”会意字,以口、大取“能大者,众围而就之”之意.因的本义为“依靠”“凭借”,引申有“因袭”“沿袭”“原因”等义,均为实词,现代汉语仍沿用.“因”的虚词用法是从实词义引申而来的,先秦早期便已产生.可作介词和连词.介词“因”的用法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下来,变化不大;
连词“因”随着汉语词汇逐渐复音化的趋势,渐渐被“因为”“因而”“因此”等复音词所取代,但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偶或使用.一、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方向.可译为“从”“由”等.例:因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
自邱上以视,则见其始出又见其入(《尸子·广泽》)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借助的时机、条件.可译为“乘”“趁着”“趁”“顺着”等,或仍作“因”.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凭借、依靠、依赖的事物或条件.可译为“凭借”“依赖”“依靠”“凭(着)”等,或仍作“因”.例: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实施的根据、前提.可译为“根据”“依据”“按照”等,或仍作“因”.例: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任授官(成语) 5.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或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通过”“由”等,或仍作“因”.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或仍作“因”.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二、连词 1.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前后两事在时间或事理上前后相继,可译为“于是”“就”“因而”等.例: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原列传》) 2.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或仍作“因”.例: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因 ⑴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⑵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⑷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⑸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⑹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⑺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⑻沿袭.例:因遗策.⑼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 因(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nilupar2002 151.狐猪争功,文言文翻译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
”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译文:狐狸笑猪说:“你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
”狐狸说:“我的毛皮,能作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
”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了。
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152.文言文《沈沌子多忧》的翻译沈屯子生性多虑,整日忧心忡忡。
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外无援”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
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玻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
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 。
古文中的“因”是什么意思?
古文中的“因”有多种意思,具体如下:(一)“因”作介词有如下意思:1.依照,根据。
示例: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2.依靠,凭借。
示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着,趁此。
示例: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4.通过,经由。
示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示例: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二)“因”作副词有如下意思:1.于是,就;
因而。
示例: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2.原因,缘由,机缘。
示例: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三)“因”作动词有如下意思:1.根据示例: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示例: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