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名篇赏析(楚辞名篇鉴赏)
什么是《楚辞》的代表作?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战国诗人屈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被奉为词赋之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古往今来,倾慕于屈原的人格精神,文人墨客创作了难以数计的以屈原及其辞赋为题材的书法作品,或咏叹其忠于故国;
或讴歌其独善其身,或书写其辞赋之壮美。
《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它的出现代表了“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诗题《离骚》的解释,历来不尽一致。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他释“骚”为“忧”,于“离”字无解。
班固《离骚赞序》说:“离。
犹遭也骚。
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
《楚辞》名句赏析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解读】 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
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解读】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
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
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代人民。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离骚》) 【解读】 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即使我被肢解也不变我的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解读】 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
5、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九歌·国殇》) 【解读】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6、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大司命》) 【解读】 谕指诗人感叹自己没有新相知的`欢乐,却有与妻子生别离的悲苦。
后用以描述有情男女新相知的快乐和分别的痛苦。
7、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九章·哀郢》) 【解读】 鸟飞千里最终回到自己的老窝,狐狸死的时候,据说那个头总是朝着它的出生地。
这里用比喻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绝不背弃故国,最终要返归故国的决心;
后用来表达人们对故国故土的思念之情。
8、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九章·涉江》) 【解读】 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9、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九章·涉江》) 【解读】 这是诗人屈原自己乘龙驾马,去寻古帝重华(帝舜)同游于天上,以至于可以和天地日月一样亘古永存。
这两句后用以指伟大的精神品格具有永恒的价值。
10、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卜居》) 【解读】 (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
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
11、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事。
(屈原《卜居》) 【解读】 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
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
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
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
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 1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解读】 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净;
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屈原的诗
屈原的诗: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2、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楚辞》3、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少司命》4、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5、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屈原既放》6、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九歌·山鬼》7、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九歌·云中君》8、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大招》9、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鄣於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卜居》10、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招魂》。
屈原的诗词作品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作品简介: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楚辞的代表作是什么?作者是谁?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的作者是谁?
《楚辞》的作者是屈原、宋玉、严忌、刘向、王逸。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文学贡献《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几乎每个文学领域,各个不同的体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郑振铎在《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文中给予《楚辞》极高的评价:“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
/
pan.baidu.com/
s/
1PqkaamALS63hvqgT044ADg?pwd=qdbr 提取码: qd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