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建言(林则徐提出)

2023-06-21
47 阅读

形容一个人积累的古诗很多用哪个成语?

1【成语】: 学富五车【拼音】: xué fù wǔ chē【解释】: 五车:指五车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处】: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举例造句】: 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2【成语】: 满腹经纶【拼音】: mǎn fù jīng lún【解释】: 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 《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举例造句】: 仲老,真佩服,满腹经纶!这果然是奥妙! 3【成语】: 博览群书【拼音】: bó lǎn qún shū【解释】: 博:广泛。

广泛地阅读各种书。

形容读书很多。

【出处】: 《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

……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举例造句】: 我们要博览群书来充实自己。

4【成语】: 才高八斗【拼音】: cái gāo bā dǒu【解释】: 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处】: 《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举例造句】: 左宗棠这人虽然才高八斗,器量却不开阔。

5【成语】: 博学多才【拼音】: bó xué duō cái【解释】: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 《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举例造句】: 贯忠博学多才,也好武艺,有肝胆。

形容“话很多”的诗句有哪些?

东街长舌妇,浣衣市井坳。

过者相怨怨,悬河语滔滔。

——《诗经》欲息波澜须引去,吾侪岂独坐多言。

——宋代苏轼《次韵钱越州见寄》言多思寂默,酒醒悔猖狂。

——宋代陆游《东窗遣兴》不言意不快,快意言多忤。

——唐代元稹《梦游春七十韵》滔滔四海我知津,每愧先生植杖芸。

自少多言晚闻道,从今闭口不论文。

——宋代苏轼《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其一》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唐代郑谷《燕》。

林氏的由来

1、出自“子”姓。

殷商王朝的太师“比干”因谏商纣而死,其子坚逃与长林,周武王克商后,赐姓“林”,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国等地。

2、据《通志。

氏族略》所载;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此以林为氏。

姓氏(xìngshì),汉语词语,指姓和氏,是用来表明个人所出之家族的符号。

姓氏合称,也常用来指姓名,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诸子》中说:“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

”。

林姓的来源

何谓姓?姓在母系 社会 就已经出现,是以母系为血统而组成的血亲团体,也是对外交往中表明自己身份的徽记。

何为氏?氏是由姓中繁衍生出来的分支,是旧时特权和地位的标志。

林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的改姓等。

子姓林氏;
相传比干三代孤忠,正直敢言,后被商纣王挖心致死,其夫人妫氏逃难至河南卫辉一带的长陵生下一子。

周武王继发灭商以后,赐他儿子林姓,名:林坚,并将其封在今河南安平县一带。

林坚是最早的林姓人士,后人尊他为林姓的受姓始祖。

林坚的后裔,后来形成了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

为林姓最大支派。

“西河郡”是林姓的第一大郡望,西河林氏自周武王时期开基,至战国末期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朝代,共传40余代,八百余年。

姬姓林氏,是东周周平王之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姬姓之林,起源于河南洛阳一带,林氏家谱中称为“河南林”。

鲜卑族中有丘林姓氏,后改为林姓。

满族中林佳氏和布萨氏后也改为汉姓“林”。

林姓的发源地,是河南卫辉。

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族人前去祭祖的圣地。

生活在北方的林姓,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至福建各地,后又逐步迁至广东、台湾等地。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大多是从福建、台湾等地迁至的。

中国近代史的民主革命的兴起

在孙中山的倡议下,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一些成员,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在革命的领导下,革命军英勇奋斗,所向披靡,迅速占领武昌城。

革命党人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这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转变,一大进步!这次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为以后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规律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知识体系:    ①外商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

本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②洋务派企业: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兴起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它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日益冲击着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尤其突出。

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建厂矿600多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了张謇、周学熙和荣氏兄弟等爱国实业家。

在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巧取豪夺下,民族工业日趋破产。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崩溃边缘。

新中国成立后,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

    ④中国官僚资本: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矗抗日战争时期急剧膨胀。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

    ⑤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活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努力发展生产。

根据地的经济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方向。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