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巴金简介(寒夜小说巴金简介)

2023-06-21
67 阅读

《寒夜》内容简介?

《寒夜》内容简介: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扩展资料《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小说的情节与作者的生活几乎是同步展开的:都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
写完这部小说是 1946年的最后一天,上海一个寒冷的冬夜,小说结尾也正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

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写《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

在那几年中,散文家缪崇群、小说家王鲁彦,还有他的老朋友陈范予,都是害着肺病痛苦地死去的;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他又亲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医治的三哥李尧林。

所以,当小说中写到汪文宣为生计而无着、为疾病而痛苦的时候,这些亲友的面孔一一浮现在巴金的脑海中,使他的写作十分投入。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说,看巴老的《寒夜》和《随想录》的手稿,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

《随想录》是巴老晚年体弱多病时完成的,手稿上的每一笔都是艰难地写下来的;
而《寒夜》却不一样,巴金写得龙飞凤舞、潇洒流畅,汪洋恣肆的激情顺着笔尖奔涌而出。

《寒夜》的手稿穿越了岁月的剥蚀,得以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

据说抗战时期在重庆,一天晚上,巴金所住的楼失火,他带着一口小箱子匆匆跑出,这个箱子里就有《寒夜》的头两页手稿。

巴金后来说,幸好那天的火没有烧起来,否则烧毁了这座作为汪文宣生活背景的楼,他可能不会再将小说写下去了。

即便逃过了一个个劫数,由巴金先生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的现存手稿中第56页整页缺失,第57至62页共六页有部分破损,而整个手稿的最后部分,即全书的第26章至尾声的手稿遗失。

为确保作品的完整性,最后采用《寒夜》首次在《文艺复兴》上刊出的文本以印刷体补齐。

因为这部手稿就是当时供《文艺复兴》发表时的排印稿,两者的文字是一致的。

参考资料来源:-寒夜。

寒夜的电影剧情

中国抗战期间,汪文宣与大学同学曾树生在杭州同居,育有一子。

上海失守后,文宣一家逃难至重庆。

汪母思想守旧又固执,见两人已草草结婚,对树生非常不满。

树生是新女性,有工作,有理想,不肯逆来顺受,她曾因与文宣母亲不和离去,只因深爱文宣,遂去而复回。

1944年冬天,天气寒冷,人民生活愈来愈困难。

文宣被战争摧毁了斗志和理想,他任职出版社,薪薄位微,更罹患肺病,被出版社辞退。

树生到银行工作养家,为生活暗中落泪。

文宣母亲不谅,婆媳间水火不容。

银行主任要求树生随银行撤退,树生为领安家费调职兰州,从此夫妻分离。

树生走后,文宣更加抑郁,病情更加沉重。

抗战胜利后,文宣病逝,树生哀恸不已,而婆媳二人终在文宣坟前和解。

巴金的资料简介

  巴金,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
五四”
新 文化 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译著和散文也很多。

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巴金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巴金的资料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

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 留学 ,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

曾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中国作协主席,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4月2日,巴金获得但丁 国际 奖。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者至今都未实现。

  巴金的成就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

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

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

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

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

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

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
  “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
,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

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

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

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

老周总跟他说:“
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



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

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

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

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
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



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

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巴金的社会评价   巴金,这么样一个跨世纪的伟大作家,恐怕是谁也不敢加以否认而敬虔的吧?   但,惟其因为是伟大地,所以总是苦痛着的。

但丁是这样,杜斯杜夫斯基是这样,而我们的巴金先生也是这样。

  可是,我所说的关于他的苦痛,并不是物质的;
在作为物质生活与发展中的巴金,他起先在东南大学附中出去,因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到了法国后,便在一个平民底拉丁区内,嚼着冷硬的面包,忍耐着苦痛,一直过了两三年这样下贱人的生活;
就是回国后到了上海,也仍然在开明书店作过极不相干的外国文底校对职务。

在这种境地里的巴金,当然为一般大人物们所不屑道及的。

但,这样看来在物质方面的巴金似乎也很苦痛,可是实际上他最苦痛的还是精神上,譬如在《复仇》底序里面他说:   “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

  “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的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的面目。

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的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的受苦而哭,…


  又说:   “


我的灵魂为着世间的不平而哭泣着。


这就是他灵魂的自白,也就是他苦痛的自白。

而且由这些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位作家在精神上是存在怎样的苦痛。

  我们为什么需要巴金 只因是硕果仅存?   他曾说:“
有你在,灯亮着”
,这是巴金对冰心的 赠言 ,现在被用来描述我们对巴金的追思。

巴金之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那种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是激励。

  他,曾是一位世纪老人。

被称为中国的卢梭,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他生前凝聚毕生的激情与智慧,写下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萌芽》《寒夜》《随想录》《死去的阳光》《新生》《砂丁》…

为我们留下了千万字的作品。

  一位诗人在《敬寿巴老百岁》中这样写到:   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意,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巴金的简介

巴金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

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

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

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

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

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
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

1934年秋去日本,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

1935年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辑。

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为20世纪30-40年代的新文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抗战爆发以后,辗转于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将理想融入知识分子的民间出版事业。

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

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多次出国访问,创作了大量散文游记,以及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颂新的时代和歌颂英雄为主调,并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爱妻。

1973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
文革"
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
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
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
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
人民友谊勋章"
,1990年获日本福冈"
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
,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
资深作家敬慰奖"
,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

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自1989年起,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金国际研讨会,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传记和理论专著。

信报上海专电(特派记者 赵明宇)记者昨天获悉,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已经明确拒绝上海作协关于设立“巴金文学奖”的提议。

巴老去世后,上海作家协会有关人员为纪念巴金,提出两个建议:一是把“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改名为“巴金基金会”;
二是设立“巴金文学奖”。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长天告诉记者,巴金女儿李小林对前者没有表态,但对“巴金文学奖”明确表示反对。

“李小林说,一方面巴老生前为人非常低调,不喜欢如此张扬;
另一方面巴金清醒前就表达过,认为国内文学奖项已经有点太多。

” 1990年,由巴老和另外两人提议成立的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成立,巴金任会长。

当时巴老将自己在日本获得“国际著名文化人士奖”所得的500万元奖金都捐给了基金会。

赵长天说,当时巴老在设置这个基金会时就说过,我们的工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拾遗补阙,要通过一些实际的工作切实地帮助作家,尤其是生活苦难的作家解决一些问题。

15年来基金会围绕这一方向开展了许多工作。

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立民表示,巴金文学研究会也正在考虑以某种方式永久地纪念巴金,但目前方案还不成熟,不便对外透露。

他们准备在25日举行的“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海内外学者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本报献的花篮摆放在展厅门前 信报记者 赵明宇/摄 现场探访巴金图片展被鲜花包围昨天上午,巴金图片展在上海作家协会静静开展。

一天内,前来参观的上海市民络绎不绝,在回顾巴金一生足迹的同时,也奉上怀念之情。

本报记者代读者留言:“《北京娱乐信报》读者。

巴金的资料简介

  巴金,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
五四”
新 文化 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译著和散文也很多。

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巴金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巴金的资料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

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 留学 ,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

曾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中国作协主席,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4月2日,巴金获得但丁 国际 奖。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者至今都未实现。

  巴金的成就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

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

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

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

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

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

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
  “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
,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

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

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

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

老周总跟他说:“
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



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

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

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

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
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



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

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巴金的社会评价   巴金,这么样一个跨世纪的伟大作家,恐怕是谁也不敢加以否认而敬虔的吧?   但,惟其因为是伟大地,所以总是苦痛着的。

但丁是这样,杜斯杜夫斯基是这样,而我们的巴金先生也是这样。

  可是,我所说的关于他的苦痛,并不是物质的;
在作为物质生活与发展中的巴金,他起先在东南大学附中出去,因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到了法国后,便在一个平民底拉丁区内,嚼着冷硬的面包,忍耐着苦痛,一直过了两三年这样下贱人的生活;
就是回国后到了上海,也仍然在开明书店作过极不相干的外国文底校对职务。

在这种境地里的巴金,当然为一般大人物们所不屑道及的。

但,这样看来在物质方面的巴金似乎也很苦痛,可是实际上他最苦痛的还是精神上,譬如在《复仇》底序里面他说:   “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

  “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的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的面目。

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的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的受苦而哭,…


  又说:   “


我的灵魂为着世间的不平而哭泣着。


这就是他灵魂的自白,也就是他苦痛的自白。

而且由这些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位作家在精神上是存在怎样的苦痛。

  我们为什么需要巴金 只因是硕果仅存?   他曾说:“
有你在,灯亮着”
,这是巴金对冰心的 赠言 ,现在被用来描述我们对巴金的追思。

巴金之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那种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是激励。

  他,曾是一位世纪老人。

被称为中国的卢梭,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他生前凝聚毕生的激情与智慧,写下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萌芽》《寒夜》《随想录》《死去的阳光》《新生》《砂丁》…

为我们留下了千万字的作品。

  一位诗人在《敬寿巴老百岁》中这样写到:   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意,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巴金的简介

巴金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

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

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

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

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

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
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

1934年秋去日本,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

1935年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辑。

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为20世纪30-40年代的新文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抗战爆发以后,辗转于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将理想融入知识分子的民间出版事业。

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

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多次出国访问,创作了大量散文游记,以及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颂新的时代和歌颂英雄为主调,并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爱妻。

1973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
文革"
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
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
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
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
人民友谊勋章"
,1990年获日本福冈"
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
,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
资深作家敬慰奖"
,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

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自1989年起,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金国际研讨会,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传记和理论专著。

信报上海专电(特派记者 赵明宇)记者昨天获悉,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已经明确拒绝上海作协关于设立“巴金文学奖”的提议。

巴老去世后,上海作家协会有关人员为纪念巴金,提出两个建议:一是把“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改名为“巴金基金会”;
二是设立“巴金文学奖”。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长天告诉记者,巴金女儿李小林对前者没有表态,但对“巴金文学奖”明确表示反对。

“李小林说,一方面巴老生前为人非常低调,不喜欢如此张扬;
另一方面巴金清醒前就表达过,认为国内文学奖项已经有点太多。

” 1990年,由巴老和另外两人提议成立的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成立,巴金任会长。

当时巴老将自己在日本获得“国际著名文化人士奖”所得的500万元奖金都捐给了基金会。

赵长天说,当时巴老在设置这个基金会时就说过,我们的工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拾遗补阙,要通过一些实际的工作切实地帮助作家,尤其是生活苦难的作家解决一些问题。

15年来基金会围绕这一方向开展了许多工作。

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立民表示,巴金文学研究会也正在考虑以某种方式永久地纪念巴金,但目前方案还不成熟,不便对外透露。

他们准备在25日举行的“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海内外学者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本报献的花篮摆放在展厅门前 信报记者 赵明宇/摄 现场探访巴金图片展被鲜花包围昨天上午,巴金图片展在上海作家协会静静开展。

一天内,前来参观的上海市民络绎不绝,在回顾巴金一生足迹的同时,也奉上怀念之情。

本报记者代读者留言:“《北京娱乐信报》读者。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