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介子推,晋文公介子推的典故

2023-06-21
126 阅读

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虽然很多人都听说过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但是真正去探究这个故事的来源就会发现,这件事的记载只存在于一些并不怎么靠谱的文献之中。

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史记》作十二年、十三年),骊姬受到宠爱,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嗣君,于是派人劝说献公让申生、重耳等离开国都。

当年夏天,献公让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而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奚齐、卓子仍在国都。

少年时期:据《史记》记载,约在晋武公十九年(前697年),重耳出生,他是晋献公和狐姬之子。

他自幼喜好结交士人,到十七岁时,已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

介子推到底是怎样的人?晋文公为何要大火烧死介子推?

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被千古传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足下”一词,因此成为对别人的尊称。

“寒食节”也成为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

不过,今天当我重新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却有些别扭。

怎么看,怎么感觉这两个人,从头到尾充满作秀和表演。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介子推割的真是自己大腿上的肉吗?晋文公重耳在出逃期间,有一次非常饥饿。

向老百姓要吃的。

老百姓却给他土块。

虽然跟随的大臣说,这是象征着你即将得到领土。

但是,这样的安慰话,不解饿啊。

这时候,介子推出去了。

出去后,摘了一些野菜,又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和野菜一起,熬成肉汤给重耳吃。

重耳吃了这么美味的肉汤,知道这肉是从介子推大腿上割下来的以后,非常感动。

这件事,我觉得很值得怀疑。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医疗技术是非常差的。

就算是医生,常常都对大面积的伤口破损,束手无策。

根本的原因是古代没有消炎药。

当出现巨大伤口的时候,为了防止化脓,有时甚至需要把烙铁烧红,强行烙伤口,以此消炎。

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的是一块肉,而且还要够重耳吃,那样创伤得有多大啊?介子推又不是医生,他怎么可能把这么大的伤口治好?所以介子推用来熬汤的那块肉,很可能并不是从他的身体上割下来的。

说不定是从其它动物身上割下来,或者是家禽家畜身上割下来,然后介子推想要感动重耳,故意在自己腿上划了一刀。

还没有完。

重耳回国以后,大封功臣。

那些跟随他四处流浪的人,重耳都给予了极高的待遇。

但是重耳却把介子推给忘了,当然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介子推不求功名。

不过我觉得这话不对。

不管介子推求不求功名,重耳应该想到啊。

重耳没想到,肯定就是把介子推给忘了。

又有可能没忘,他是怀疑介子推那块肉的来源,因此故意不封赏。

而且,果真介子推不求功名,为什么他还要写一首发牢骚的诗呢?这首诗是这样的:“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据说是因为介子推的邻居解张看到这首诗后,为介子推打抱不平。

晚上的时候,悄悄把介子推写的这首诗,用箭射到城门上,让重耳知道。

不求功名,想要隐居,那就得远远地躲起来。

还要写诗发牢骚,那肯定就是心里面有不平。

这样一看,就感觉介子推实在是在作秀了。

二、重耳是真心想把介子推逼出山吗?介子推不求功名,带着母亲一起躲到深山。

重耳派人请他,他又不出来。

于是,重耳决定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烧出来。

结果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一起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对于晋文公重耳做的这件事情,我也是严重怀疑他的真心实意。

重耳真要寻介子推,他那么多军队,还有寻不到的吗?在古代,大火烧山是以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

火一旦在森林中燃起来,基本上是不可能扑灭的。

而且火势的发展速度很快,山上的人根本就跑不赢,何况介子推还带着一个老母亲。

这种情况,重耳应该是很清楚的。

他很清楚,但他最终选择采用这种办法。

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重耳这样做,是真心想把介子推烧出来,还是想烧死介子推。

有人会问,重耳为什么要烧死介子推呢?道理很简单。

介子推用他的行动表明了,重耳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介子推不原谅这样的人。

这一点,让重耳心里非常不爽。

但就算是不爽,他也不能表现出来。

他要是表现出来,那他就真成了忘恩负义的人了。

所以他才找到这个既可以害死介子推,同时还能让他博得爱才重情的好名声的办法。

但愿我说的都不对。

人性应该是温暖的。

但是这两个人所做的这件事,很多细节实在经不起推敲,不得不让人怀疑。

(参考资料:《史记》《春秋臣传》)。

清明节的由来介子推

在中国的典故中,清明节来历众多。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

清明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大臣介子推。

由于寒食对健康不利,后来被慢慢被取消,清明节和寒食节逐渐合二为一了,统称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介子推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火烧绵山以寻找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清明节源于介子推的传说,介子推有什么故事吗?

准确地说,寒食节源于介子推的传说。

介子推(出生不详——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临近,慢慢地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所以许多人便将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的故事当作了清明节的由来。

【有关介子推的故事】追随重耳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于是引发一系列争斗。

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
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

介子推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

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
险阻艰难"

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割股充饥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晋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

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作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物资粮食,逃入深山。

重耳没有食物,饥饿难忍。

当重耳向农夫们乞讨点吃的,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泥巴当成饭戏谑了一番。

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一同煮成汤给重耳喝。

重耳喝完汤,舔了舔嘴巴,连说好喝,没过多久,便慢慢恢复了力气,于是继续赶路。

这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纳闷不解,几经追问下,这才明白真相。

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重赏介子推。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辞官不言禄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这是恰好周王室内乱,晋文公便出兵勤王,成功平息内乱,晋文公也逐渐成为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功成名就之后,封赏当时跟随他出逃的人,可是不知怎么的,唯独却忘了介之推。

对此,介子推没有像狐偃、壶叔那样,主动请赏。

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人以为自己有功劳,无异于偷别人财物的盗贼,所以难与他们相处。

介子推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

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抱树而死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

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介子推的人物精神】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

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
忠君之典范"
,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啊。

以后人的价值观将其行为定义为迂腐愚昧是错误的,即使在今天忠于国家也是应当提倡的。

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正因为如此,黄庭坚赞叹道"
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宋·黄庭坚《清明》)。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
割股食君"
实乃"
食国"
,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
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

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

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

【历史对介子推的评价】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

后人不仅造了个"
寒食节"
来纪念他,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

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数千年,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
集体无意识"
,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

【后世对介子推的纪念】介子推庙介子推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称英毅圣王庙。

介庙所建处,原有母子柏、母子碑。

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

介庙周围原来环境清幽,浓荫十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凉。

也由于这个原因,这里也被人称为"
神林"

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华时,这里的山林庙宇均被火焚毁,现仅存寺庙的偏院一处,院内还存有原庙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天涯山石鼓寺天涯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原平市境内 ,景区以天涯山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依托,以春秋时期著名历史人物介子推的"
精忠纯孝"
精神为主题,将生态观光旅游与现代文化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是山西省著名的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区。

石鼓寺是天涯山风景区一景,始建于元代。

据《崞县志》载,元代张显之夫人延氏乐善好施,在莲花山下修建舍药院,为当地百姓消灾除病,并供奉绵山介子推神灵保佑。

一天夜里,忽闻人语马嘶,隔窗闻问,答曰:"
介神驻兵。

"
翌日,见院内石上留有马蹄印,随后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宫,即石鼓神祠之前身。

现存元代大元国延佑四年皇帝御书"
石鼓殿"
大牌匾足证。

殿内塑起了介子推和其母的巨像,墙壁上绘就32幅介公生平行藏。

于是,东周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也就自然成了石鼓山的山神,"
石鼓神祠"
由此得名。

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

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

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
寒食节"

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后来,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
寒食节"

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

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

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

并令寒食前一是为"
炊熟日"
,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
子推蒸饼"
;
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
子推燕"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

当时有民谣说:"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
在介山,有"
思烟台"
遗址。

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

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史书记载】宋 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
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
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