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耶的名言(格里格名言)
现代主义文学
问题一:什么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特点:1采用主观色彩极重的表现法,反对客观的描写法;
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
2在语言形式上,现代主义文学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
3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现代主义文学不注重塑造个性鲜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
4现代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注重追求新奇怪诞的艺术表现手法。
上述特征主要表现在象征主义诗歌、意识流小说、荒派戏剧、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当中。
(也就是说现代文学追求作者自我的观念和新颖,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突出作者的自我感受) 问题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 现代主义 Moderni *** 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
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
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
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
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
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
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
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
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
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
问题三:请问: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有什么区别?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
它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
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的一些大国里,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若干新奇的派别,例如绘画方面的触象派,音乐中的反轩调主义,雕刻中的反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未来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戏剧里的表现主义等等。
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逐渐汇合而成有社会景物 现代主义思潮,或称现代派。
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
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
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国。
西方学者就把这种鼓吹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
也包括三十至六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
一般认为,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犹太作家卡夫卡,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方的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产物,也是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各种与传统异然有别的文学艺术思潮的统称,旨在表现对20世纪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作出的精神反映;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天主教会内部出现的一股旨在用现代哲学重新诠释天主教教义的神学思潮 一、 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
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
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
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
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
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
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R・
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追溯了现实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
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19世纪的写实文学。
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现实主义信条。
同时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虽然昙花一现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风具论战性而产生广泛影响。
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卫品格。
迪朗蒂曾明确地说:"
......>
>
问题四: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称,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美学评论,语言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二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又背离超越的文学现象,七八十年代达到 ***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荒诞派戏剧由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的著作《荒诞派戏剧》而得名,基本特征是:反映当代西方人存在的荒诞性,将深邃的哲理寓于荒诞的形式中。
在创作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戏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很重视道具的作用。
杰出代表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特。
新小说一是以揭示人的内心奥秘为主的“内心小说”,侧重表现人的下意识活动,以萨洛特(《怀疑的时代》)为代表;
二是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描写的“客观小说”,以物为主要描写对象,以罗格-格里叶(《橡皮》、《窥视者》)为代表。
黑色幽默因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本小说集《黑色幽默》而得名。
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小说中的变种。
杰出的代表作家是美国的海勒和冯尼格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虽然各具特色,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
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主题、形象、情节和语言都呈现出不确定性)、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从20世纪文学发展的轨迹看,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背离和超越。
它们继承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创新精神,并进一步将其推向极端。
从艺术形式上看,如果说现代主义对文学表现形式的探索还停留在打破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传统手法并力图有所创新的阶段,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倾向于放弃艺术形式,甚至从根本上反对艺术形式本身。
从思想倾向上看,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文化还抱有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对人生的无意义和世界的荒谬性还表现出痛苦和焦虑,,那么后现代主义作家则换了一幅嘲讽和调侃的面孔,他们相信,与其毫无结果地思考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如对它们投以轻蔑的一笑。
问题五: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特征: 1.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2.现代主义文学突出表现异化主题。
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 1.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2.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3.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4.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和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 *** 倾向。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上几点。
问题六: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分别是?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一象征主义流派 (二)意识流流派 (三)荒诞派 (四)超现实主义流派 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一)“垮掉的一代”流派 (二)新小说”也称“反小说”流派 (三)黑色幽默派 (四)魔幻现实主义流派 问题七: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有哪些 卡夫卡的《变形记》(1912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年)、艾略特的《荒原》(1922福)、奥尼尔的《琼斯皇》(1922年)等等。
现代文学作品
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很多,个人简单推荐一些,你自己还要从其中选择(切记不要全揽):近代作品水平普遍不高,只要部分性阅读“四大谴责小说”(即《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和知道它们的思想倾向,另外稍知《儿女英雄传》、《七侠五义》等小说的存在,外加知道有个作家叫苏曼殊,有个文学理论家叫王国维,他写了本《人间词话》,有个文学团体叫“湘乡派”,有本好书叫《曾国藩家书》,这就差不多了。
现代文学可分三个时段阅读:(1)1919——1927,重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巨匠鲁迅。
文学研究会:冰心《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许地山《坠网劳蛛》庐隐《海滨故人》王统照《湖畔儿语》、《沉船》王鲁彦《柚子》、《黄金》茅盾(另记,但要记住他是这个社团一员)该社团其他作家选择性识记:苏雪林、许钦文、许杰、王任叔、蹇先艾。
创造社: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郭沫若《女神》田汉《获虎之夜》张资平《冲积期化石》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该社团其他作家选择性识记:陶晶孙、成仿吾。
鲁迅的作品,不说了吧,说了都是吃饭太多。
本时期其他社团和作家:浅草——沉钟社:冯至《我是一条小河》,陈翔鹤《不安定的灵魂》林语堂:《祝土匪》、《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戴望舒《雨巷》(2)1927——1937,重点:左联,新月,东北作家群,海派,京派,巨匠茅盾、巴金、曹禺、老舍。
左联:艾芜《人生哲学第一课》、《山峡中》沙汀《丁跛公》、《在祠堂里》张天翼《包氏父子》、《大林和小林》新月社:徐志摩(他的作品貌似不用介绍了吧)闻一多《死水》、《红烛》东北作家群: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萧军《八月的乡村》海派: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施蛰存《梅雨之夕》京派:老舍(另记)萧乾《栗子》、《檐下》废名《竹林》、《桃园的故事》沈从文《边城》、《湘西》林语堂《忆狗肉将军》(最好把《京华烟云》一并识记)通俗文学:张恨水《啼笑姻缘》、秦瘦鸥《秋海棠》鲁迅作品本期以杂文为主,不用多说。
茅盾、巴金、曹禺、老舍的作品,要是不知道也说不过去了吧。
另外臧克家的诗歌《老马》、《罪恶的黑手》也应该知道吧。
(3)1937——1949,重点:七月派、国统区、孤岛——沦陷区、解放区。
七月派:艾青(他的作品要再介绍那就太……,不说了吧)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国统区: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艾芜《一个女人的悲剧》、《石青嫂子》陈白尘《升官图》吴祖光《风雪夜归人》张恨水《八十一梦》孤岛——沦陷区:张爱玲(这个真不该多介绍,自己看着办吧)有条件选择性识记下列作家:梅娘、苏青、袁犀(李克异)、关永吉、爵青。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解放区:赵树理(这个就不废话了)另外识记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写完了,其实还有很多作家未上此回答,很是遗憾、。
《包法利夫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包法利夫人》的现实意义:这部作品警示:无论男女,都向往爱情,婚姻说到底是一纸婚约,但是感情这东西真说不好,也困不住。
现实生活中,有大把男女婚后甚至结婚都没有爱情,但出于很多原因,比如孩子,亲情,希望,会维持现有的生活,也有人会选择不忍,结束婚姻生活。
无论哪一种,选择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放弃。
婚后落差人人都有,但如何面对是关键。
此外,书中特意把爱玛的成长经历摘出来说,是想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人在成长阶段书籍对人的影响。
很显然,爱玛日后对享乐生活的痴迷,是有迹可循的。
而奠定她一生悲剧的根据,则跟她在青少年时期,沉迷于言情小说有关。
相信很多人都受到过青少年时期读的书,看的电视,电影的影响,但是受年龄、阅历的限制,孩子可能是分不清虚构和现实的。
所以,就这点来说,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主要内容《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受过贵族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结婚后,她不满丈夫查理。
包法利的平庸和平淡的婚姻生活,梦想着传奇般的浪漫爱情,从而走向出轨导致堕落毁灭的悲剧。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爱玛死后,作为丈夫的包法利才得知她背叛的真相,心软的包法利没有怪罪妻子的不忠,反而为失去她而悲痛欲绝,他以最高规格厚葬了爱玛,在见到妻子的情人罗多尔夫后,性情敦厚的他也没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感觉。
寒暄之余,他把发生的一切归结于“命运”的安排。
故事的最后,包法利丢下女儿小贝儿特,在郁郁寡欢中黯然离世。
包法利夫人讽刺了什么?
《包法利夫人》讽刺了人们的拜金主义。
导致包法利夫人悲剧的原因是她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她讨厌平静的生活,转而追求自己希望的爱情,一种没有在现实中得到的爱情。
爱玛是一位富于幻想、内心充满了浪漫与激情的女子。
然而,她所处的现实却是不尽如人意的。
毫无男子气概的丈夫,一成不变的枯燥乏味的生活,这所有的一切都令她感到烦躁、抑郁和痛苦。
因此,她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虚幻的想象上。
《包法利夫人》简介:《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857年首次出版。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写的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
《包法利夫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包法利夫人》的现实意义:这部作品警示:无论男女,都向往爱情,婚姻说到底是一纸婚约,但是感情这东西真说不好,也困不住。
现实生活中,有大把男女婚后甚至结婚都没有爱情,但出于很多原因,比如孩子,亲情,希望,会维持现有的生活,也有人会选择不忍,结束婚姻生活。
无论哪一种,选择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放弃。
婚后落差人人都有,但如何面对是关键。
此外,书中特意把爱玛的成长经历摘出来说,是想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人在成长阶段书籍对人的影响。
很显然,爱玛日后对享乐生活的痴迷,是有迹可循的。
而奠定她一生悲剧的根据,则跟她在青少年时期,沉迷于言情小说有关。
相信很多人都受到过青少年时期读的书,看的电视,电影的影响,但是受年龄、阅历的限制,孩子可能是分不清虚构和现实的。
所以,就这点来说,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主要内容《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受过贵族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结婚后,她不满丈夫查理。
包法利的平庸和平淡的婚姻生活,梦想着传奇般的浪漫爱情,从而走向出轨导致堕落毁灭的悲剧。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爱玛死后,作为丈夫的包法利才得知她背叛的真相,心软的包法利没有怪罪妻子的不忠,反而为失去她而悲痛欲绝,他以最高规格厚葬了爱玛,在见到妻子的情人罗多尔夫后,性情敦厚的他也没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感觉。
寒暄之余,他把发生的一切归结于“命运”的安排。
故事的最后,包法利丢下女儿小贝儿特,在郁郁寡欢中黯然离世。
《包法利夫人》中,包法利夫人的丈夫叫什么名字?
《包法利夫人》中,包法利夫人的丈夫就叫包法利,包法利夫人叫爱玛。
包法利夫人最后不得不选择自杀,临死前把一个殷实之家拖入了高利贷的泥坑,难以自拔,最终让她的丈夫死于了心碎,让自己的孩子去了纺织厂做了工人。
这本小说我是为了写评论才坚持看完的。
我无法原谅那些为了一己之利而罔顾他人死活的人。
但是这事情若是真要理智地追究起来,有不能全部怪罪于她。
当时法国社会就是这样的风气,人人都以养情妇情夫为荣。
自由浪漫,不受拘束,并不是十分看重婚姻中的忠贞。
上层贵族铺张浪费,大肆举债,高利贷当铺比比皆是,下层人民靠自己努力根本无法实现阶级的跨越,只能念几年书认识几个字继续在底层吃苦受罪。
这种社会风气下,人人都会比较浮躁,享乐在前,吃苦在后。
爱玛原本就比一般女孩内心世界更为柔软细腻,从小接受的教育让她有了较高的审美能力,因而她想要一段炙热狂野不顾一切的爱情。
她在想象中虚构了一个完美的恋人,会跨越艰难险阻来到她身边,带她领略人生的激情。
她把所有的现实限制当成了对自己爱情的考验和束缚。
她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而失去了和现实的联系,这是她在作出决策时频频出错的主要原因。
夏尔是个稍微木讷的人,循规蹈矩,没什么艺术天分。
他真心实意地爱着身边的这位美人,不仅爱她的美丽也爱她的灵动,因而对于妻子的一切要求,他都言听计从。
他的爱情包含在一日三餐,日常起居里。
只要一家三口人在一起,那么他就心满意足了。
他铆足了劲地在挣钱从未在妻子面前抱怨过。
甚至在父亲去世时,也会强忍着悲痛,问偷情回来的爱玛,外出是否愉快开心。
浮躁奢靡的社会风气,安逸的日子,木讷的丈夫,闲得无事的梦幻少妇,看个开头,就猜到了结果,只不过是没有猜到艾玛迷幻到这么个地步,以至于到最后没有人能救得了她。
我们无法控制外界按我们的想法来,就像我们无法决定我们诞生在王侯之家,无法决定喜欢的人无法自拔地爱上我们,无法决定我们生活的年代给予我们最好的福利,但是这不是我们跟随他人自甘堕落的理由。
脑子是个好东西,做事情做决策,尤其是和他人利益相关的决策时候要慎重一些。
包法利夫人她不仅虚荣,而且还自私缺乏责任感,这是她最终下场不好的主要原因。
另外,身处在一个乱世,克制自己的欲望,本本分分,明哲保身,永远是最正确的。
好高骛远,只能自取灭亡。
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老包法利夫人,男主人公的妈妈。
她之前也是一个小姐,嫁了一个游手好闲的男人,能享得了福,也能在贫穷后受得了苦。
她坚韧不抱怨,操持这个家,终于把儿子送去了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