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形容顿悟(佛家形容顿悟的词语)

2023-06-21
28 阅读

开悟和顿悟意思差不多,小乘的开悟就是单纯的明心见性,有可能退转和再度迷失自性。

大乘开悟,不一定已经明心见性了,而是明白了大乘经典上的佛说的那些道理,并能够在生活中慢慢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等上道了就比修小乘...。

佛家禅语悟道人生的经典语录

佛家禅语悟道人生的经典语录48条   1. 幸福就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2. 贼偷东西,掏面包给狗,狗却咬住他的腿。

贼:给你面包,咋还咬我?狗说:正因你想收买我,我才判断出你是坏蛋!禅师:智者明辨是非。

  3. 人生不是梦。

若是梦,就怕梦醒了,人老了。

人的不幸有千万种,而幸福的人只有一种:心境禅定,爱心无染的人。

  4. 师父问: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你该怎么办 有的弟子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有的说去买。

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

—— 人生的.许多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

  5. 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

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6. 要将是非当教育,不要将人世当是非。

  7. 一佛名为“大无畏”,其渡人也,曰“施无畏”。

无畏有五,曰: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

  8. 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

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9.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10.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1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2.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
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13.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2、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

二、行善。

  14. 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15. 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16. 竞争是为了不争,竞争是暂时的一种动力;
真正做到不争而能不懈努力,即已达到看清世事,性情沉静的境界了。

  17.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18. 一青年向禅师求教: “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自己的?” 禅师反问,青年茫然。

“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
在饼家眼里是烧饼;
在酒商眼中又成酒。

米还是那米。

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

  19. 禅有四行: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打破执着,是“无所求行”,让自己从苦海解脱出来,用法净之理作指导,是“称法行”。

  20. 莲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飘四海,一生若能服务于大众,那这一生定是幸福的。

把自己的安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种罪过。

  21. 禅师讲经:小鱼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称几年后自动送上门,熊说它不会为大而无望的机会抛掉既得利益。

人真切地过着现在才是拥有人生   22.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23. 一切皆为虚幻。

  24. 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

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25.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6. 不可说。

----佛家禅语悟道人生的经典语录   27. 问:心是什么?答:心是无形无相的我,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可以周遍宇宙。

  28.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29. 选择什么装进自己心里,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心里装着别人的错误,就会到处用放大镜挑毛病,一再地折磨他人,也无利于自己;
心里装着善良、宽容、感恩,生命就会充满阳光,他人的一切不好,会在你博大的胸怀中瓦解冰消。

所以,人生是苦是乐,关键看你喜欢与什么相伴。

  30.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31. 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

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32.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33. 日休禅师:人该活在进步中。

徒弟:何谓进步?日休回答: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天天好一点,就是进步   34. 修行不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是,平时不要讲那么多话,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那是甘露水。

  35. 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
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
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
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36.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7. 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

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
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38.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39. 《传心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40.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41.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42. 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

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43. 《颂投子答月圆未圆》: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

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

--投子义青。

  44.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45. 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

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了。

  46. 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幸福。

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幸福。

  47.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48.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佛家禅语中有关人生悟道的语录

  奥妙精深的佛家禅语作为一种起鞭策作用的警世箴言,对人生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整理推荐了佛家禅语中有关人生悟道的语录,希望大家从中能够有所收获!   佛家禅语中有关人生悟道的语录摘录   1.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2.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
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3.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4. 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5. 别人。

  6.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7.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8. 是非入耳不起分别,是为无过之人;
善恶入目不生欣大厌,是为净土中人。

  9. 作恶之可怕,不在于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
作善之可嘉,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10. 无论顺逆安危,常 对子 孙微笑,即是无上慈敬;
莫分数落夸赞,多听长辈唠叨,即是绝佳孝行。

  11.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万事万物都逃不出“
因果”
二字,须知:事事有佛理,处处有因缘。

  12. 有智慧的人,宁可做心灵的贵族,不愿做物质的贵族。

  13.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14. 人在观赏景物时,总能将其中的一草一木看得了然分明,却对自家风光,即自己心中的景物浑然不识。

  15. 乘认自己的不完美,容纳别人的不完美,这个世界才有迈向完美的一天。

  16. 欲打破人与人之间的“
柏林围墙”
,先得由自己做起,进一步掌握将心比心的人生哲学。

  17.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待手一双。

  18. 菩萨道不求速成,众生无尽愿无尽,地老天荒只管行去,乐在奉献;
人间事莫图适意,烦恼无边法无边,甜酸苦辣各具真味,趣在体验。

  19.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1.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22.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23. 一切皆为虚幻。

  24.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25.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家禅语中有关人生悟道的语录推荐   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4.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5.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6.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7.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8.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9.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10.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
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1.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12.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13.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14. 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15.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佛家禅语中有关人生悟道的语录精选   1.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3.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4. 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5. 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6. 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7. 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8.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9. 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10. 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看了佛家禅语中有关人生悟道的语录的人还看: 1. 佛心禅语悟人生的经典语录 2. 悟道人生最美的佛家禅语句子 3. 佛家感悟人生最经典的禅语句子 4. 参悟人生的经典佛家禅语句子 5. 感悟人生的唯美佛家禅语句子 6. 佛家关于人生感悟的经典禅语 7. 佛家有关人生感悟的每日禅语。

什么是见惑、思惑、尘沙惑?断后人会变成如何?南无观世音菩萨

(固执自身的恶见等,以为最胜)、戒禁取见(固执不合理的禁戒等,以为最胜)。

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种。

利使好像刀口,钝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业,是与钝使分不开的。

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见道位,这利、钝十使(五见与“疑”,叫作“亲迷之惑”;
依于五见等所起的贪、痴、慢,叫“疏迷之惑”)便同时断尽。

因为这十使是见道位中所断之惑,故简称“见惑”。

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三毒——贪、嗔、痴和慢,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渐断的惑,简称“思惑”。

“见思惑”是粗惑,叫“烦恼障”,能招致三界内的分段生死。

“尘沙惑”和“无明惑”是细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又前三种也叫枝末无明,后一种也叫根本无明。

“见惑”有五个,是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
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

许多宗教家、哲学家、大学问家,都脱不了见惑的范围;
或者落在身见,或者落在边见,思想学问愈高的人,这个五见愈厉害。

邪见、戒禁取见,多数是属于宗教信仰方面的,认为非这样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则就犯戒了。

有些教一定要吃什么东西才行,这些都属于戒禁取见。

见取见是说自己的心得修养,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见光了,认为这个光才是道,你没有得到光就没有道,这就落在见取见上,都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也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尘沙惑”是最细微的烦恼。

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完全破除彻底干净了,这个人就叫做佛!。

佛教里所讲的三大烦恼分别是什么意思?

佛教里所说的三大烦恼分别是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

具体如下:1、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又叫“无明惑”,是佛教用语。

无明烦恼是根本烦恼,能障蔽中道实相的道理,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尽,就成佛。

佛菩萨把障碍分成三大类,叫做烦恼,三大类的烦恼。

第一个是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就是现代科学家发现的波动的现象,也就是心动念。

这种念动是极其微细,这个起心动念本人完全不知道,连八地以前的菩萨都不知道。

这个极其微细的波动,在佛学里有个名词叫无始无明。

无明加一个无始,这两个字加得妙!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也没有理由。

要说:为什么它会动?为什么会有这一动?愈问就愈糟糕,为什么?愈问它动得愈厉害,波动得愈厉害。

别管它,随它去吧!它慢慢就降温,它就变成不动,不动就还源了。

你可不能找它的原因。

所以第一个动,那个微细的东西叫无始无明,从它以后就有因、就有果,第一个没有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别去追究它,愈追究就愈往里面钻,钻进去就出不来,就坏了,这是无明烦恼。

2、见思烦恼见惑和思惑。

依小乘俱舍宗来说,是以迷理和迷事来分别见思二惑,迷于理而起之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叫做见惑,迷于事而起之惑如贪嗔痴等五烦恼,叫做思惑。

依大乘唯识宗来说,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来分别,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

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

断的次第,须先断见惑,次断思惑。

断见惑之位,叫做见道,断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断之位,叫做无学道。

3、尘沙烦恼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

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致妨碍出假利生,化度众生。

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是执着于空,迷于界内外尘沙数法,障出假利生。

此惑通界内外。

界内通二乘有,以见思为体。

界外只限于菩萨所断,所以又叫别惑。

扩展资料三惑是和三谛是相应的,即不明了空谛理起见思惑,不明了假谛理起尘沙惑,不明了中谛理起无明惑。

所以明了三谛理,断三惑,即证三智,成三德。

但是三谛是实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实相的全体。

空显破情之德,假显立法之德,中显绝待之德。

所以说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对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于是一空一切空。

说假、说中,同样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

这就是三谛圆融。

三谛圆融所以证一谛即证三谛。

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于色心依正一切诸法通达毕竟空寂之理,即空谛智。

道种智是了知一切种种差别的道法,即假谛智。

一切种智是于一切诸法上通达本有性德之体,即中谛智。

在四教的别教中,三惑其体各别,因而次第断除,三智也次第发得。

就中先修空观,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证真谛理。

次修假观,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了知假谛恒沙法门。

后修中观,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证中道法身。

这样,由隔历的次第三观断三惑、得三智。

然而在圆教就不这样,三谛既然圆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体,即就迷于绝对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见思,细分叫作尘沙,极细分叫作无明。

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谛,粗分的见思障蔽空谛,细分的尘沙障蔽假谛,极细分的无明障蔽中谛,其实,却是一心三惑,又称为同体三惑。

断一惑即断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这称为“三惑顿断”,“三智一心中得”。

但就断惑的渐次上,先在十信位断见思和尘沙,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

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

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

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参考资料:-三惑-见思-无明烦恼。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