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个人资料,李绅个人资料及简历

2023-06-22
45 阅读

《悯农·》的作者李绅,在历史上是什么样人?

他是一个贪官。

他每天要吃鸡舌一盘,一天300多只活鸡被他宰杀。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

出身赵郡李氏南祖。

李绅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

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滁、寿、汴等州刺史及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入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擢尚书右仆射,改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为相四年。

出为淮南节度使。

唐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人物生平李绅,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

六岁丧父,随母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淮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右仆射、门下侍郎、司空公等职,册封赵国公。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

《悯农》李绅是个怎样的人?

李绅出身很苦,所以在他年轻的时候可以写出《悯农》这样关切农民苦难生活的诗作。

但是他后来走上仕途,随着官越做越大(当然其实也不大,就是县级),所有美德和优良品质都丢掉了。

现实生活中这样出身贫苦,后来锒铛入狱的贪官比比皆是。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悯农》的赏析: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不是。

1、时代不同。

和珅是清朝乾隆皇帝时期的人物,而李绅这是唐朝时期的人物,二人不是同一朝代的人物。

2、身份不同。

和珅是清朝时期著名的贪官,而李绅则是一个著名的文人。

其身份地位不同。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