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利喜欢谁(杨威利结局)
银河英雄传说中的人物、战役分别有哪些原型?
在人物原型上,说法有很多,不过我都觉得比较牵强和片面。
贝尔蒂埃所写的《银河英雄传说中一些战役的漏洞》对亚斯提会战的原型我觉得比较靠谱,以下是文章摘录:在双方主角首次直接较量的亚提斯战役中出现的结局也是十分奇怪的。
这个最终形成象两条蛇互相追逐对方尾巴的战役,其原形是普鲁士国王菲特烈二世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和奥地利的劳东元帅(当时是将军)在格拉兹的瓦岑湖战役。
当时,菲特烈二世的部队和劳东隔湖对峙,而菲特烈的兵力明显不如劳东,于是劳东意图迂回湖的南岸向菲特烈的后卫部队进攻以逼迫菲特烈在不利态势下接受会战。
一七四五年七月五日的凌晨劳东开始行动,当劳东进抵菲特烈的驻地附近时,只是遭到了小股的阻击而被迫放缓了前进的速度。
直至七月六日中午,劳东了解到菲特烈的主力部队几乎是以和他同样的速度开始绕过瓦岑湖的北岸向自己的后方移动。
当时,劳东的手下将领建议立即掉头迎击菲特烈,而劳东担忧因此会导致自己部队整体战斗序列的混乱,于是他命令部队继续向原先的进攻方向前进接着迂回北岸以期能够追赶上菲特烈的后卫再次逼迫对方会战。
而菲特烈也以相同的动作绕湖向劳东后卫迂回。
这样,双方以瓦岑湖为核心在格拉兹一带逆时针互相机动迂回长达半月之久,直至普鲁士施韦林将军的援军赶到才打破了僵局。
介绍莱因哈特和杨威利?
莱因哈特·冯·罗严克拉姆,《银河英雄传说》主角,本名莱因哈特·冯·缪杰尔。
宇宙历776年,帝国历467年 ,Max,1873~1943,3月14日 出生(双鱼座) 宇宙历791年,帝国历482年 以军校第一名成绩毕业,授少尉军衔,于后方军医院担任事务员。
7月,在卡契布兰加行星BILL基地执行勤务,因截获敌情和阻止敌军对基地的突袭及摧毁敌军基地有功,晋升中尉 8月,在至帝国军第237驱逐舰队所属驱逐舰哈梅尔二号任航海长,在执行巡逻任务时遭遇同盟军奇袭,僚舰全部被击沉,莱因哈特以舰长代理身份指挥哈梅尔二号脱险,并向本军通报了情报,阻止了同盟军的入侵,事后晋升为上尉 宇宙历792年,帝国历483年 5月,以驱逐舰艾姆莱特二号舰长身份参与第五次伊谢尔伦攻防战,以驱逐舰击破敌军巡航舰,晋升中校 12月~次年1月,以舰长身份指挥战舰贺修利西·安琴号潜入同盟领域执行夺还情报任务。
宇宙历793年,帝国历484年 3月,因夺还情报有功,晋升上校 4月,任职于帝都宪兵本部,侦破“幼年军校谋杀案”立功授勋 宇宙历794年,帝国历485年 3-4月,以准将身份参与“凡佛利特星域会战”,俘获同盟军中将辛克列亚·雪列布雷杰,战后晋升少将。
12月,参加“第六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以1:15的兵力对比成功阻止同盟军攻势,提出并亲自执行了迫使同盟军撤退的战斗计划,晋升中将。
宇宙历795年,帝国历486年 2月,参加“第三次迪亚马特星域会战”,是役,莱因哈特首次以身为独立舰队指挥官身分居决定会战整体胜败的立场,于战斗中击毙同盟军第十一舰队提督何兰多、扭转败局,战后晋升上将。
9月,参加“行星列古尼札上空遭遇战”“第四次迪亚马特星域会战”建功,战后晋升一级上将 宇宙历796年,帝国历487年 年初,受封为罗严克拉姆伯爵,更名“莱因哈特·冯·罗严克拉姆” 2月,在“亚斯堤会战”中以半数于同盟军的兵力歼灭同盟军两支舰队。
3月,晋升帝国元帅,获准开设元帅府,并任宇宙舰队副司令官,统辖9个舰队杨威利(ヤン‧
ウェンリー,Yang Wen-li,一译为杨文理),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著名架空科幻历史小说《银河英雄传说》中的双主角之一。
自由行星同盟元帅,被称为“民主政权的守护神”,“百年难得的天才智将”,“魔术师奇迹杨”等,与银河帝国皇帝莱因哈特‧
冯‧
罗严克拉姆是宿敌,但就战术智谋来说杨威利要略胜莱因哈特一筹。
在与莱因哈特交手的巴米利恩战役中曾将莱因哈特逼入绝境,并在战后退役。
与副官格林希尔结婚;
同盟灭后,与藏匿起来的梅尔卡兹提督会合,重新夺回伊谢尔伦要塞,重建了民主政治的温床;
被地球教刺客暗杀。
出身父:杨泰隆,星间商船团经营者,宇宙历731年9月28日——783年3月27日 母:卡多丽奴‧
R‧
杨,宇宙历739年5月1日——772年6月30日家庭妻:菲列特莉加‧
格林希尔 子女:尤里安‧
敏兹(养子)特征黑发,黑眼睛,中等身材。
喜欢掺白兰地的红茶,讨厌咖啡,酒量不小。
杨的射击表现平平,腕力和反射神经的水准只能算差强人意,以战斗员而言,可谓毫无价值,其对历史颇感兴趣,一直梦想退休后能以历史研究为职业。
身材不胖不瘦、不高不矮,严格说来属于微瘦的身材。
稍微有些卷曲的黑发,显得有些过长。
前面的头发经常落在额头上,他的双眼漆黑,有时看来柔和,也有时看来好像在发呆。
后世有的传记作家将之形容为“带着知性的温柔,以及蕴藏着温柔的知性”,相貌被人形容是“极为普通的英俊”,他看来要比实际的年龄年轻,不像是一名职业军人。
杨的手温温地、干干地,触摸起来的感觉很好。
只做“二秒演说”。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武艺也差的陈庆之用区区七千兵力进攻魏境共攻陷三十二座城池,破敌五十余万。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是梁武帝萧衍褒奖陈庆之的诏书中所提到的。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从东汉开始,庶人和士人之间的等级分化是相当严重的。
对比三国时期的赵云,在刘备封汉中王的时候,赵云不过是五品的翊军将军,魏延却已经是官至正二品的镇远将军了。
为何差距如此巨大?况且赵云曾经和刘备同寝,两次救下后主刘禅,并力保甘夫人无恙,无论从功绩和个人感情都远比魏延好很多。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是赵云无法摆脱庶人身份这一事实。
我们也可以对比马超,马超在刘备称帝时,官职骠骑大将军,正一品,类似于现在一个集团军的总司令,而马超确是在魏延之后才加入刘备集团的。
赵云在刘备死前,从没有带兵独自镇守一方,这是事实,无可辩驳。
从东汉一直到唐代,官场如同战场,个人的政治价值在权力的博弈中占主导地位。
魏延与马超在当时的乱世三国的背景下,都是以部曲的身份投靠,而不是个人投奔,政治价值是相当巨大的。
特别是马超,他个人是以一个小规模军事集团来投靠刘备,这对刘备集团的即战力是极大的补充。
所以就其价值而言,远比赵云强过好几倍。
再来看此处的陈庆之,在南北朝时期,庶人几乎是没有仕途之路的,除了科举选拔或者人品爆发之外,不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接触政治。
但妙就妙在陈庆之会下棋,并且侍奉一个又偏偏喜爱下棋的主。
这就好像“煨蹄总宪”周应秋,能烧得一手好菜,投得肃宁伯魏良卿的喜好,自然能够平步青云。
公元525年,是陈庆之第一次带兵打仗,那时他已经时年42岁了,被任命为武威将军。
武威将军是个什么概念?官职差不多是一个七品,七品将军在明朝时期所带的部队不会超过5000人,我知识有限,不确定南北朝时期是有多少人的规模。
类似于现在一个副旅或者正团长吧。
历史上说是去迎接北魏叛逃的军队,随后以副将的身份,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之后与元延明打了第一仗,并且以2千人马击破元延明的2万大军。
此处注意一个问题,元延明在当时是有识之士,广博群才,深得民心,说他是一名绰越的政治家倒不为过,但是带兵打仗,实则难当大用。
一个文人怎么能带兵打仗?都听过“书生误国”这个说法吧?初战即大获全胜,此处不提结果。
只需要知道陈庆之初战即捷,开启了他军事生涯的全新一页。
公元527年,真正的一场硬仗,历史并未明确指出陈庆之是以什么身份参战,但却提到了他有假节。
你理解为尚方宝剑我也没意见,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钦差,或者一个监军,一般随军队出征的都是监军。
北魏派遣宗室元昭等人领军十五万救援,前军部队赶到驼涧。
陈庆之此时只有两百人,估计实际参战的不会超过两百人。
发动了一场奇袭战,直接给北魏的前行军来一个当头棒。
北魏占尽了优势,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双方僵持着,主帅曹仲宗和副将韦放为避免两面夹击,准备撤退,而陈庆之以假节的身份,接过指挥权。
率领剩余的残阵直取北魏的营寨并大获全胜。
此战胜利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第一,双方在驼涧这一代已经僵持了快1年,而北魏统领的是一个15万人左右的集团军,而从监军的随从有200人这个规模来看,估计陈庆之当时手上的部队不会低于2万人。
:“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
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
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
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
”这是陈庆之的原话,可以看出当时双方粮食和物资的消耗是极其巨大的。
陈庆之部队尚且如此,何况北魏的庞大军事集团呢?所以我认为,北魏必定有着比南梁更抵触的厌战情绪。
而在实际战斗中,始终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战力。
第二,请注意陈庆之的话,让部下已经没有退路,都知道破釜沉舟的项羽,背水为营的韩信,仓亭之战的曹操。
所以,最大化的激发士兵的求生欲望,往往能取得辉煌的战果。
谁都想要活命,而你现在唯一活命的出路就是上前行,那士兵必将奋力杀敌,这个即战力可不是提升一点点啊。
公元528年,北魏发生了相当严重的叛乱,皇室宗亲北海王元颢,向南朝梁借兵,而梁武帝并不清楚元颢的诚意,原本只是想让陈庆之带7000人护送元颢至洛阳,敷衍了事。
而元颢根本走不到洛阳,就安顿下来,随便陈庆之去干嘛。
相当的自由啊。
公元528年,河间人邢杲在青州一带发动了起义,声势浩大,不几天就集结了10万人。
陈庆之乘虚攻打了荥城,陈庆之攻克荥城后,进军睢阳。
睢阳的守将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陈庆之初阵中以十倍兵力据营防守而仍然被打败的那家伙。
七千对七万,一样的一比十,一样的军力多的反而防守,不过这次丘大千吸取教训,连筑了九座营垒抵挡而已。
但结果毫无二致:陈庆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失去了斗志,于是举众投降。
元晖业率领近卫部队两万人占据考城阻挡陈庆之,考城四面环水,易守难攻。
陈庆之“浮水筑垒”,攻下考城,生擒元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
胜利之后,陈庆之继续进军洛阳。
一路上有不少地方闻风归降。
丘大千,初战中被陈庆之打成筛子。
此战亦败,并不能看出此人实力有多弱,但是从双方军事集团的人员对比,便可看出其调度指挥能力有多差。
而元晖业,年少时,就和盗贼闷棍混在一起,长大了却能保读文才,浪子回头,确实不易。
官至尚书,位列司空,太尉之后,可见其能力不一般。
但还是和之前一样的问题,优势兵力始终无法转化成即战力。
文臣自然很难带兵,也就没有办法很好的调度。
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众扼守荥阳(今属河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
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率羽林军7万守荥阳,以拒梁军。
魏军兵锋甚锐,加上荥阳城坚,陈庆之攻之不克。
时魏将上党王元天穆大军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5000、骑将鲁安率夏州步骑9000增援杨昱。
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骑兵1万,进据虎牢。
魏军共计30万人,对梁军进行合围。
元颢派人劝杨昱投降,但被拒绝。
不久,元天穆与尔朱吐没儿相继而至,魏军一时旗鼓相望。
没想到包围圈刚刚形成,还没来得及进攻,陈庆之已经攻下了七万守军的荥阳。
荥阳城未克时,梁军将士皆恐,陈庆之解鞍秣马,对将士们说:“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
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
天穆之众,并是仇雠。
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
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梁书·陈庆之列传》)。
乃亲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军便悉数登城。
勇士宋景休、鱼天愍首先登上城墙,梁军相继而入,遂克荥阳,俘杨昱,杀其属下37将,生刳其心而食。
陈庆之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
这是的原话,我实在很难理解北魏的军事领导人的能力,就是用最坑爹的埋坑战术,也不至于被打的如此落花流水吧。
不久,元天穆等引20万援兵围城,注意:其中有十五万是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
占领荥阳的陈庆之看到二十余万北魏援军浩浩荡荡压到城下,压根没想守城,遂率3000精骑背城而战。
大破之,三千对二十万,双方大部是骑兵。
陈庆之三千人全歼北魏二十万援军,鲁安于阵前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
陈庆之大概还觉得不过瘾,带着这三千人顺便进军虎牢关,有一万精锐、踞雄关险要的虎牢守将尔朱世隆不敢战,弃城而逃,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魏孝庄帝元子攸为避陈庆之锋芒,被迫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
此时,陈庆之距离洛阳只有一步,但他没机会打洛阳了,因为洛阳守将元乂、元延明直接投降了。
元颢遂入洛阳,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颢入宫。
元颢改元大赦,然后开始学习其他君主,花天酒地。
又加封陈庆之一堆官职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
不久,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万攻克大梁,并分遣王老生、费穆进据虎牢,刁宣、刁双入梁、宋。
陈庆之闻后,率军掩袭,魏军皆降。
元天穆率十余骑北渡黄河而逃,费穆攻虎牢,将克,忽闻元天穆北逃,自以为无后继,遂降于陈庆之。
陈庆之又进击大梁、梁国,皆克之。
梁武帝闻讯后,再次亲书诏书进行嘉勉。
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
也就是说,别管你多牛,有多少人,碰上这支部队最好绕开走。
陈庆之又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
在接到手下一连串的败阵报告之后,尔朱荣倾北魏自己控制之下的几乎全国之兵,号称百万,从北边南下攻打洛阳。
洛阳附近的小城在尔朱荣重压之下,又纷纷反叛。
陈庆之在元颢看来虽然功劳盖世,但一开始就没想把答应南梁的条件当回事情的元颢是不可能重用他的。
陈庆之自己也清楚得很,主动要求到黄河以北去防守洛阳的门户北中郎城(不久就成了元颢军黄河以北唯一的据点)。
尔朱荣也执意要和陈庆之分个高下,于是一股劲地攻打陈庆之,三天打了十一仗,七千人的陈庆之部队把上百万的尔朱荣部队打得死伤惨重,尔朱荣简直都绝望了,下令退兵。
这时有个随军的星相学家刘灵助劝尔朱荣不要退兵。
尔朱荣也想通了,他拿陈庆之没办法,就去抄元颢的老窝。
尔朱荣很快把洛阳攻陷,元颢也被杀。
陈庆之在北方完全失去了根据地,只得东撤准备回建康(今江苏南京)。
尔朱荣亲自率领大军随后追赶,但这追也追得过于搞笑:追远了等于没追,追近了他又不敢,两支军队就这么拖着一直走到大概是河南边界一带,陈庆之准备指挥军队过河,但突如其来的山洪无情地冲走了他百战百胜的部队。
这是陈庆之一辈子唯一一次有可能死在战场上的机会,但陈庆之装成和尚秘密潜回建康。
陈庆之南归后,特尊重北人,朱异觉得奇怪,便问他,陈庆之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 十二月,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
时有妖僧僧强自称天子,土豪蔡伯龙也起兵与之相应,众至3万,攻陷北徐州。
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而逃,钟离太守单希宝被害。
梁武帝诏令陈庆之前去征讨,并亲自临白下城为其饯行。
梁武帝对陈庆之说:“江、淮兵劲,其锋难当,卿可以策制之,不宜决战”(《梁书·陈庆之列传》)。
陈庆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斩蔡伯龙、僧强,传首建康。
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梁武帝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如故。
陈庆之到任后,遂围悬瓠(今河南汝南),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
陈庆之这时又显示出他作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陈庆之随即减免了义阳镇的兵役,停止水运补给,使江湘诸州得以休养生息。
并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粮食充实。
梁武帝为此经常嘉奖陈庆之。
同时又陈庆之又表请精简南司州为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二月,陈庆之攻东魏,与东魏豫州刺史尧雄交战,因不利而还。
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
陈庆之迎来了他一生之中最后一战。
陈庆之手下当时不到万人,梁武帝紧张之至,急调侯退、夏侯夔率所部驰援。
刚刚出发不久,军至黎浆(寿春南,今寿县南),前线传来消息:侯景队已经被歼灭,侯景抛下辎重,只身逃跑。
陈庆之已击破侯景。
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
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
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
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
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为其会丧。
本人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在南北朝时期庶人和士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尖锐,真的有才能的庶人(例如陈庆之等。
)往往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才能,而真正腐朽的统治者却世代把握着要职,不仅使得领导层管理能力低下,也使得下属之间日趋松散。
我们从上述的故事可以看到,一般北魏派出的大将除了尔朱荣是一代奸雄,其他的都是姓元的。
可见中央集权在当时有多严重。
2.陈庆之每一次在正面战场总是以先发制人的形式给予来犯者当头痛击,然后双方进入短暂僵持。
我们做一个比较,假设我的部队有1000人,而你的部队有10000人,每个人每天吃半斤大米,你算一下双方的消耗。
显然,我部队的消耗更少,并且所参与的后勤工作更方便管理,我认为这也是为何每次陈庆之总是先发制人,这样能够尽快的使双方进入僵持状态,让对线的人数优势尽可能转化为一种极大的内部消耗。
最终使对线士气低落,降低了对线的即战力。
3.我个人认为,陈庆之是将“各个击破,避实击虚”战术发挥到极致的最强人,成功领悟了“围棋中,连接与分断是一个重要课题,两生勿断,皆活勿连。
强大的部队不需要外援,要把宝贵的兵力资源用到刀刃上。
但弱势情况,与友邻保持联络是关键。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第一战还是第二战,陈庆之都是趁对线立足未稳,集中兵力循序渐进的攻下一个个营寨,而不是分兵猛攻,当然,他也没这个兵力。
此外,发动奇袭,来进攻对线的先头部队,特别是荥阳之战,力求敢在对线援军到来之前解决战斗。
从而能更好的扩大战果。
4.对线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对陈庆之的部队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导致了两军交战之初,陈庆之集团就有极大的心理优势,这种心理优势马上转变为双方战力值上的差距。
5.陈庆之始终没有于尔朱荣,元天穆,葛荣,邢杲等北魏将领的主力展开决战,相反,这几个北魏将领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在与陈庆之交战时,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从而导致了一败再败的结果。
6.历史过分夸大。
以荥阳之战为例,陈庆之初战并不顺利,并没有像原先计划一样,迅速拿下荥阳,导致了集团军被朱世隆,元天穆差点包围。
而陈庆之只是拿下了荥阳,元天穆便果断撤退了。
此战中,元天穆和朱世隆的配合,奇差无比,朱世隆统领精兵1万,却在汜水关按兵不动。
元天穆得知荥阳失守,便也无心再战,只是在撤退时,被陈庆之捡了些便宜。
在此注意,无论陈庆之怎么战,怎么胜,他始终没有与北魏集团的主力展开过决战,而此时的北魏集团则是在相互消耗,自我蚕食中渐渐地衰落下去。
7.陈庆之始终坚持一个战斗原则,就是极大化的调动部队的作战积极性。
从他每次战斗前放出的话,就可以看出他很善于调动部队的情绪,总是让自己手下的部队处于绝境之中。
说陈庆之可以藐视世界上其他的战神,的确是有点过,无论是汉尼拔、成吉思汗、亚历山大还是拿破仑,大起大落时,总是有一场酣畅淋漓的决战。
而说陈庆之为“中国战神”倒不为过,毕竟,能够率领7000人,在北魏的疆土上来回折腾,并最终南归,可见其能力确实不一般。
星际争霸里的旗舰休伯利安跟银英传里杨威利的旗舰休伯利安有关么?
无关,只是同名。
休伯利安Hyperion或者说正确的译法 许珀里翁 ,是希腊神话中十二泰坦神之一,太阳神之父,初代太阳神。
代表了智慧之光,首要原理,出现于多部著作中。
天文学里他代表土卫七,在现代的科幻作品里则多用于星舰名之类。
银英传只是诸多使用了休伯利安的作品之一。
EVE里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