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知乎(人生七年 知乎)
豆瓣9.6高分纪录片《人生七年》,给你总结了3点启示,必看!
英国的有一档纪录片叫《人生七年》,导演挑选了十四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七岁小孩子,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农民家庭,有的是工人家庭,有的是上流精英阶层。
从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一直到六十三岁,对他们进行每隔七年的一个采访,来讨论他们当下的现状,感受或者是想法,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看完这部电影就好像讲述了一个人现实中的一生。
而我们大家都是他们中的一个。
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不约而同地经历着上学、找工作、结婚生子等事情。
但是相同的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阶层里,只有一个农场主的儿子尼克,打破了阶层固化,跻身于上流社会。
那么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呢?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为什么有生来做穷人,吃不饱穿不暖暖;
有人却生在金窝,吃穿不愁还有一堆人伺候着? 为什么有人聪明伶俐,有人却天生愚笨? 为什么有人天生身体健全,容貌秀丽;
有人生来残缺,形容丑陋? 人与人终究不同,而这冥冥中也成了不同阶级的区分。
但是我们终究要想办法让自己活着,过完这一生。
我们的出身决定了我们的阶层,身边接触的人和事物,也同时限制了我们的眼界和意识。
从纪录片中7岁的孩子就能看出来:当问他们平时的生活,下层社会的小孩有的逃课、打架,去哪里玩耍。
而上层社会的孩子,津津有味地说道他们爱看的报刊,参加的有趣的课外活动等等。
在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规划的时候,上层阶级的孩子,逻辑清晰地对自己要读的什么中学、和大学以及要学的专业都如此地清晰;
而下层阶级的孩子,一脸茫然的问道什么是大学? 而这就是最明显地表现:不同阶级的人对自身周围环境的眼界和意识是固定的。
这也是大环境下阶级固化的结果。
有人是态度决定人生。
悲伤会使人低沉,欢乐会让人奋进。
不同态度对待人生,结果也不一样。
来自中产家庭的托尼,小时候特别调皮,不喜欢读书,他梦想着当一个赛马骑师。
于是他在马场当学徒,他为此感到很开心,也很努力,可是上天似乎没有眷顾他,几年后,成为骑师的梦想破灭了。
但是他并没有感到沮丧,而是转而决定要去学开计程车。
影片再一次采访他的时候,采访人员问他:对于没有成为骑师的梦想是否会感到遗憾? 他会心地笑道:“尽管没有做出成就,却不会感到遗憾,有些事做了总比没有做的好。
” 他很开心的说道自己当下的生活情况。
平时开出租开累了,还喜欢来赛狗场看赛狗,赚赚外快。
托尼虽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他天生是个乐天派,他享受着计程车的生活,乐于与不同的人交流,晚年的他还在和西班牙买了房,经常带孩子去海边度假。
而与他同一阶层的男孩尼尔人生就过的很坎坷。
影片中7岁尼尔可爱地谈到自己未来的规划,14岁的时候感觉开始有了忧愁,到后来他没能上自己计划的牛津大学。
在阿拉伯丁大学一年后退学,之后更是四处漂泊靠着领救济金生活,一直处于彷徨的状态。
从小就读于私立学校的尼尔,过的很开心,但是人生的转折发生在他14、15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
在影片中他自己也谈到了父母对他的婚姻影响很大,让他觉得生活很消极,认定自己以后不会结婚,害怕重复父母的道路。
家庭的变故会影响一个人,但是很多的情绪是可以自我调节的。
持悲观态度的尼尔一直没有走出父母失败婚姻中的阴影。
这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才慢慢地走出来。
尽管我们会遇到很多糟糕的事情,但是不要让坏的情绪一直影响我们,因为悲观的态度会让生活变得消极。
记录片中上流阶层被称为”富家三公子“的约翰、安德鲁、查尔斯。
他们从小就有对自己的未来做目标和规划的习惯,所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规划。
而他们的子女也依然是按照他们的要求,接受一流的大学教育,人生过得轻松有规划。
被称为“彼得大帝”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早在中学的时候,就梦想着能够称为特工。
他思考如何才能称为特工,当时的特工都在克格勃工作,于是有一次他只身一人跑到克格勃那边问工作人员,怎么样才能来这里工作。
工作人员告诉他,这边只招收列宁格勒大学的大学生,起码普京要考上列宁格勒大学才有机会。
而当时列宁格勒大学只招收理科的中学生,普京读的中学不注重化学教学,于是他中学转到注重理科教学的学校。
他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致使他一步一步实现了梦想。
不管在任何时候,设定目标与计划,会让我们朝着清晰的方向坚定的去努力,这样会让我们事半功倍。
人生有多少个七年呢,我想影片《人生七年》并不是让我们仅仅让我们看到了阶层所给人带来的影响,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我想影片的意义更多的在于,我们应该思考自己如何去度过这一生? 即使我们出身不好,但是我们满怀积极的态度,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怎怕理想不会被实现呢? 我们这短短的一生,会得到,终究也会失去,希望我们能够活的坚毅且洒脱。
那么你对于记录片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下你的评论。
纪录片《人生七年》
一部被网友称之为两部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影片,一部是《56up》,另一部是第一次看到的某国动作片。
如果你并不富裕,出生在底层阶级,如果你对阶级流动和固化、婚姻、人生的可能性以及任意的人生问题感兴趣,那么你一定要看这部纪录片! 《人生七年》一共八部,当然你可以从看起。
BBC从1964年开始找到14个不同出身的孩子,每过7年会再一次找到这14个人,有的人一出生,他的命运就已注定,有的人,改变了所谓的宿命。
直到了2012年。
这片子里已经记录了这14个人在这56年动态的成长与变化。
每七年更新一集,到今天拍摄了近60年,在整个世界影史都是一个奇迹。
一个人家庭环境影响了性格,世界观,价值观,观念又会改变人的命运。
从这14人的大半辈子里有太多太多的看点和让人深思的地方。
一部被网友称之为两部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影片,一部是《56up》,另一部是第一次看到的某国动作片。
如果你并不富裕,出生在底层阶级,如果你对阶级流动和固化、婚姻、人生的可能性以及任意的人生问题感兴趣,那么你一定要看这部纪录片! 《人生七年》一共八部,当然你可以从看起。
BBC从1964年开始找到14个不同出身的孩子,每过7年会再一次找到这14个人,有的人一出生,他的命运就已注定,有的人,改变了所谓的宿命。
直到了2012年。
这片子里已经记录了这14个人在这56年动态的成长与变化。
每七年更新一集,到今天拍摄了近60年,在整个世界影史都是一个奇迹。
一个人家庭环境影响了性格,世界观,价值观,观念又会改变人的命运。
从这14人的大半辈子里有太多太多的看点和让人深思的地方。
《人生七年》人物介绍有哪些?
三兄弟:John,Andrew和Charles。
每次这三个孩子都是被安排在一起采访(另外有三个女孩也是)。
七岁时,三个人都已经开始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和观察家报这种类型的报纸了。
他们的梦想基本上都是上名牌大学,剑桥,读法律,当律师,做法官等。
然后基本上一路都是顺风顺水,如愿以偿的上了法学院,开了律师事务所。
Charles虽然没有从事法律工作,但是也去了BBC工作,当了编辑,标准的白领。
不过Charles从21岁开始就不愿意继续拍摄,退出了。
此后人生轨迹应该不会有大的波澜。
John到了晚年对人生还是稍微有些小遗憾,因为他的朋友都混的很不错,有的当了部长,而他并没有能够进入政界,向上一级攀登。
可以说,这三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证明了,富人家庭的孩子的确拥有先发优势,只要稍微努力就能成为社会精英。
《人生七年1 Seven Up! 1964》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
/
pan.baidu.com/
s/
1F2xESTTTTAA7IFYZHeoGnw?pwd=hajo提取码:hajo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
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人生的轮回从这十四个七岁的孩子真实生活开始,他们天真无邪的脸上写满对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七岁看老”,在这童言无忌的问与答中,人生七年又七年,震撼上演。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首拍此纪录片时,还是只是个助手。
此后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积累了丰富的拍摄经验,成为知名导演。
《人生七年》14个人物介绍是什么?
人生七年,又称7 up,是一部由ITV出品的纪录片,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的七岁儿童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该纪录片已经跨越56年(每7年一集)并在ITV和BBC播出。
2005年英国第四台将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
被选中的孩子们代表了当时英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并做出了明确的假设,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每隔7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4位参与拍摄的参与者生活中取材。
该系列的目的是按当初7 Up中的“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
”。
《人生七年》有哪些意义
《人生七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能够看到不同背景同样年龄的孩子成长的记录,让我如获珍宝,我爱这部片子。
我很庆幸在我即将20岁的时候看到这部纪录片,它让我产生了一些下面这样的看法。
《人生七年1 Seven Up!1964》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
/
pan.baidu.com/
s/
1pGb8BXKFWMUfOtzHJqdpbA?pwd=nurr提取码:nurr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
《人生七年》观后感
一次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天时,当她跟我谈到她孩子5岁可以自主拼读英语,同时自主阅读绘本,围棋游泳等等。
经过了解她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又一次触动了我,我家孩子也是刚满5岁,在我的心里其实一直挺倡导快乐教育的,但是随着自己不断的了解之后,我似乎感觉快乐教育也许似乎很难实现。
于是又让我开始思考了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作为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看1964年,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从英国各地选取了不同阶层的14个孩子进行跟拍,每7年拍摄一次,这就是著名的《人生七年》。
14个不同的人生,有的人一出生,他的命运就已注定,有的人,改变了所谓的宿命。
最触发我的是不同阶层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样,21岁采访实录最后面的一句话,“看小孩七岁的样子,能看到他们的成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的教育极为重要,三观,性格,行为习惯等等几乎都是在小时候开始形成的,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并影响着人生道路的前进与发展。
所以教育要从小抓起,要科学教育,注重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也要注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才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自信目标清晰,当采访来自上层阶级Andrew、John、Peter时,他们面对采访的侃侃而谈骨子里透出的自信,从七岁时开始阅读报刊了解自己的股份情况,并知道自己今天要读的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人生规划特别清晰明确,而相反采访其他阶层的孩子时对于未来就不是很明确,有的孩子并不知道大学这回事。
教育改变人的命运,Nick在14岁接受采访时,还是一个害羞,没有自信的孩子,而他21岁在牛津学习时,已是一个充满自信,令人如沐春风的人,说话侃侃而谈,为人处世充满自信。
以前看到《养育女孩》的书籍中有谈到,作为父母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并给予孩子人生规划,你希望她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时看到这句话心里还是很模糊的,现在看了《人生七年》又给了新的一些启发,我们做为父母的需要尽可能得为孩子做些规划,不管孩子以后是否会按照规划走,但至少要求自己先做好。
父母的终点就是孩子的起点,这句话不无道理;
孩子之所以从7岁就看到了差异,父母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不同,孩子自然也会出现差异;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
孩子要有良好的教育,给予充分的物质保障,在这个过程中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想要培养出一个正确的三观有教养学识的孩子,离不开父母不断的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认知,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同时重视孩子的教育,以及最大可能提供好的生活环境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