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梅花课件,古诗梅花课件一等奖
思维导图读诗词《梅花》 宋 王安石
【写在前面的话】 做为一名妈妈,希望能够以更直观、好玩的方式,带孩子走进诗词的世界。
导图大体原则上是自己根据理解后搜罗背景资料、图片等信息做为参考,偶有参考临摹,绘制而成。
【导图思路】 中心图 小图标 花、零、雪、鼻子:与诗句对应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诗词大意】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详细注释】 凌寒:冒着严寒。
遥:远远地。
知:知道。
为(wèi):因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作诗背景】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
而反对者谤议不断,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
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
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因此写下此诗。
思维导图学古诗梅花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
【 #课件# 导语】课件,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
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课件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教学的第一步,虽然是一步,但却是关系全局的一步。
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十分重视 #课件# 导语的设计。
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欢迎阅读与借鉴。
【 清明 】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
纷纷"
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
纷纷"
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
景"
: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
纷纷"
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
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 四、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
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板书设计: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
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
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
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以求长寿。
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
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
)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
见过吗? 【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
】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
(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
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
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
(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
异乡:他乡。
异客:外地生活的人。
逢:遇到。
倍:加倍。
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
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
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
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登高插茱萸 【 元日 】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
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扩词:元宵、元日。
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
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
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
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
(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
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
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
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
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
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
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
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
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板书设计: 元日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新——旧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 #教案# 导语】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杜甫的《绝句》、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宋·曾几的《三衢道中》,写的都是春季的景色。
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绝句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鹂”“鹭”。
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描红。
(2)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
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
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
(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
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
桃花\
三两枝, 春江\
水暖\
鸭先知。
蒌蒿\
满地\
芦芽短, 正是\
河豚\
欲上时。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三衢道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读诗、背诵。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中写了怎样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说说诗中写了怎样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引入:《惠崇春江晚景》。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三衢道中》,大家跟着老师把题目写好,注意衢字的写法。
解释题,知作者: 大家读了诗题,想想诗题是什么意思?诗中会写到什么内容呢?(3名学生)你对作者又了解多少呢?(学生介绍)老师做个补充:(曾几,宋朝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
这是他写的一首记行诗) 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3遍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尽量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读(3名) 纠正读音,“阴yin、减jian” 字形:指导书写:“溪”字。
教师范读节奏,学生标注。
师:古诗要读出韵味,就要注意诗的节奏。
下面老师来范读,同学们认真听,并用小闲线标注出节奏。
(师范读) 师: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再练习2遍。
读完后展示,谁来展示读一读?(2名同学)小组比赛读。
知诗意。
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诗句的意思?说说我们以前学习的方法。
看插图、借注释、互相学、问老师等。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汇报: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梅子、小溪、绿阴、黄鹂 “却”意思是什么?又、再、“舔”增加。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古诗,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5说景象,悟诗情。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都写了什么(夏季、梅子、小溪、绿阴、黄鹂)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学生汇报:2名。
师:如果是你走在三衢道中,有如上所见所闻,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喜爱、惬意等) 学生汇报:2名。
试集体背诵。
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的?(想画面、品美句)以后也可以用。
板书设计: 三衢道中 梅子 小溪 绿阴 黄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