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资料(和氏璧的资料简介)
和氏壁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楚人卞种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
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
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扩展资料: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为天下奇宝。
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
前221年,秦灭亡了周朝的六个最大的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朝代。
作为秦帝国国威的象征,和氏璧被雕琢成为传国玺,并刻上了秦帝国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
参考资料来源:-和氏璧。
和氏璧历史由来
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御用的玉匠声称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
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
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所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被砍掉。
最后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了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因被砍去双脚而伤心,而是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战国策》记载和氏璧一直是楚国国宝,楚威王时代和氏璧被赐予攻打魏国有功的昭阳令尹2,一次昭阳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并趁乱偷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
昭阳的门客指认张仪是盗走和氏璧的人。
昭阳在经过拷打讯问后放走张仪,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曾为此向楚国展开报复,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
此后和氏璧经人之手,辗转来到赵国。
依中国正史《史记》记载前3世纪时期和氏璧被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所有。
完璧归赵 与赵惠文王同一时期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归属赵国王室后,于前283年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赵国并未立即答应交换和氏璧,赵国 *** 在商议后派遣蔺相如为代表携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经过2次对秦王的试探后认定秦国是想借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取得玉璧后拒绝向赵国割让城池。
于是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饰,走小路带和氏璧回到赵国。
而蔺相如本人则平安回到赵国。
前228年,秦国吞并赵国,和氏璧最终为秦国所有。
前221年,秦灭亡了周朝的六个最大的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朝代。
作为秦帝国国威的象征,和氏璧被雕琢成为传国玺,并刻上了秦帝国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
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宝印和天授皇权的象征。
在秦朝之后的数百年间,传国玺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承认为正统帝国的条件之一,即使改朝换代时也不例外。
从秦朝开始,共传了1000多年。
。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是什么?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如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玉匠名叫卞和。
有一天,卞和在楚山上的一个山洞中采玉,他发现了一块质地奇特的石头,卞和判断这是一块质地上好的美玉原石。
于是,卞和带着这块石头去求见楚厉王。
卞和告诉楚王这块石头里面藏着一块独一无二的美玉,楚王十分高兴,便派人去鉴别这块石头,结果楚国玉人告诉楚王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楚王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十分愤怒,他问罪于卞和,但是,卞和声称他进献的是上好的玉石。
楚王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且不知悔改,就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后,他的儿子楚武王继位,坚信自己得到美玉的卞和再次去求见楚王。
楚王知道卞和带玉进见之后,就命人对这块石头进行勘验,结果得出的还是同样的结论。
楚武王认为卞和在愚弄自己,十分愤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卞和坚信自己得到了一块美玉,他出于爱国之心两次向楚王进献国宝,最终却落得双腿残废的悲惨命运。
卞和感慨自己的命运,不由得悲从心来,相传,卞和抱着那块玉在楚山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他的眼泪流干了,鲜血从他的眼角流出来,血迹浸染并渗入了那块石头。
楚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楚文王继位。
楚文王听说了卞和日日在楚山边哭泣,便差人去询问缘由。
卞和告诉使者,他不是因为自己的悲惨境遇而哭泣,而是因为没有人能够识别出这块美玉而伤心。
卞和再次向楚文王献宝,这一次,楚文王命人将石头沿纹理切开,果然得到了一块宝玉,玉石上,还有卞和血迹留下的痕迹。
楚文王为了表彰和纪念卞和的献玉之功,就将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完璧归赵的故事战国末期,秦国的实力已经足以和山东六国对抗,秦昭襄王一直等待着东出的时机,当此之时,天下畏秦如虎,只有经历了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能够与秦国抗衡。
秦昭襄王知道赵国是横亘在秦国东出道路上的巨石,便一直想要试探赵国君臣是否和睦。
赵国奉阳君在将和氏璧据为私有之后不久,就因为贪腐问题被抄家,和氏璧也被官兵拿走进献给了赵惠文王。
至此,消失了几十年的和氏璧再一次出现在世人眼中。
秦王嬴稷在得知和氏璧在赵国之后,便以向赵国索要和氏璧为由试探赵国君臣。
秦国向赵国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赵惠文王动心了,就派赵国大夫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前往秦国。
秦国本来想依靠强权夺取和氏璧,但是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与秦王正面对抗,在强取豪夺、威胁恐吓无果后,秦王看出了赵国君臣团结一致的现实,他本来就不是很想要和氏璧,就放蔺相如回赵国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在赵国传为佳话,和氏璧也就一直留在了赵国。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是什么?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如下:楚人卞和,在怀玉山(江西三清山)采玉时,看见一只凤凰落在一块巨石上。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立即将那块巨石剖开,得到一块璞玉,他坚信这璞玉是无价之宝,于是献给了楚王蚡冒。
这位爷正带领楚国人民筚路蓝缕呢,认定卞和妖言惑众,把那破石头扔出老远,顺便把卞和的左脚砍了。
后来楚武王上台,卞和又抱着石头瘸着来了。
楚武王的玉匠装模作样绕了一圈,很肯定地说,这是石头。
结果呢,卞和又失去了右脚。
于是,卞和抱着璞玉在怀玉山下一哭几十年,终于哭出了血泪。
楚文王听说后很是惊讶,难不成这老兄真有冤屈?天下受刖者众,子何以如此悲伤?卞和忽噜一把脸,擦了个满脸通红。
吾所悲者不在刖,悲世人有眼无珠矣!楚文王叫来楚国最著名的玉工打磨雕琢,发现果然是一块无价之宝,于是,以卞和之名命为“和氏璧”。
简介: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
和氏璧出自哪里
和氏璧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在荆州东麓一个山洞里面,得到的一块玉璞。
正确使用字词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准确的描述,才可以让人很好的理解它的主要状况和意义。
正确使用字词需要注意辨析以下几点:(一)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辨析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
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
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将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类。
1.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的词语。
如:鼓励、成果、抵御、聪明、节俭、呵护。
2.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的词语。
如:煽动、后果、抗拒、狡猾、吝啬、庇护。
3.中义词:不表示褒贬的词语。
如:鼓动、结果、抵抗。
(二)从词语的语体色彩方面进行辨析词语除感情色彩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称之为语体色彩。
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对话、文艺作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
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或公文。
如:“表彰—表扬”、“贵宾—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达”、“马铃薯—土豆”,这几组词语义同而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书面语,后者属于口语,使用时适合不同的场合。
语体色彩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
如不带感情色彩,用于与自己不亲近的人;
而“逝世”则用于自己尊敬的对象。
“嘱咐”多用于临别场合,语气态度恳切;
而“吩咐”多用于并不远离的对象,带有命令口气。
和氏璧出自哪里
和氏璧出自于《蔺相如列传》,传闻和氏璧,又称和氏之璧、荆玉,是中国古代一块著名的璞玉石,相传为楚国人卞和所发现。
和氏璧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其加工后成为秦、汉、魏、晋、隋、唐等历代王朝的传国玺,最后在五代十国的动乱中下落不明。
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
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
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
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
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
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传言: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
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
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
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