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小散文(优美温柔的散文)
温柔的令人心醉散文
小刘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大学生的毕业路,是忙碌的。
小刘以前特别喜欢闲的时候,拿上一本书,在学校的小池塘边,小树林旁,静静的看书,这一看就是四年,四年的光阴就这样慢慢流走,很多人很多事都开始发生了变化。
只有小刘这个戴着眼镜的女孩一直未变,变的只是自己的知识更丰富了。
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上,小刘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设计师的工作,待遇十分不错,以后的发展之路是非常好的。
毕业之路找到了,小刘也开始放松了心情,在即将离开校园的时候,拿着一本书,又坐在了池塘边,小树旁。
这一次不是看书,而是画书。
她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小说,拿出笔,把这校园里最喜欢的风景记在这书里。
让自己随时都可以回忆这段美好的时光。
阳光真好,太阳真暖,小草真绿,花儿正艳,知了早已叫个不停,夏天的味道真好。
小刘感慨着。
这个时候,她的书里被另一本书所覆盖。
她猛抬头,一张阳光般的`笑脸印入她的眼里。
原来是他,这个一直陪伴着她,与她们起坐在这小池塘边,小树旁一起学习的那个他。
为何对面的他今天要走过对面来呢。
她疑惑。
“小刘,你好啊。
恭喜你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这是我们作品,你看看怎么样。
”小刘微愣,他怎么知道自己的名字,四年的光阴了,她只知道他是这个学校的研究生,好像也是今年毕业吧。
2008年,秋,我在这里看到了她。
2009年,我在这里喜欢上了她。
。
。
。
。
2009年,我决定为了她留在这相校园继续我的学习之路。
。
。
。
。
。
2012年,她即将毕业,我也即将毕业,曾经她和好姐妹说过,要找一个有着好内涵,有着修养的男生做为自己终身伴侣的话是否还算数。
这四年的光阴里,我是否已合格。
一本厚厚的书里,每一页都写上了日期,连自己那一天没有来,那一天的天气都记得清楚分明,上面画着不同侧面的自己,有伤心有快乐,有沉思。
小刘心里微微的震动,难道这几年的光阴全是因为我而来的吗? 阳光真好,这样的相遇也真好,小刘在心里笑着,脸上露出温暖的微笑:“画得真好,只是为何都是远距离。
没有近距离的画相呢?” “那么以后让我给画近距离的画相,这样可好?”男孩耸耸肩,有些紧张的微笑着。
“好啊,但是你要把我画好了,要不然我可不依哦。
”小刘笑了。
爱情就是这样的奇妙,总是在阳光睛好的天气出现,这个时候出现的爱情特别的美好。
温柔的秋雨散文
窗前从远望对面的已经下雨了,嘿!这雨可真没礼貌,怎么不打声“招呼”就下了雨,沙沙沙……雨声从远到近……从远到近……,雨来到我们这边了,蒙蒙的雨丝飘飘洒洒,十分温柔,不像春雨、夏雨一样,十分激情湿润万物,秋雨十分温柔,轻轻柔柔,想下就下,十分洒脱,也不向夏雨和秋雨一样要打“招呼”,雨中每一片叶子,像一个奇妙无比的琴键,雨丝想无数轻捷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轻轻柔柔的飘洒着好像一位“羞涩”的姑娘遮遮掩掩,雨中家里的梨树在"
喝"
着水显得十分高大,叶子在雨中显得十分绿,绿得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这种绿在画家的调色板里都很难调出来。
不知不觉雨悄悄地停了。
风,也屏住了呼吸,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仿佛近处的小沟里发出清脆的影响—— 叮——咚——叮——咚 仿佛是一场雨的余韵,使人产生余音绕梁的感觉。
温凉之秋抒情散文
初来舟山,大地之秋自始而轫。
自叙写了无有所虑的清平之春,从岱岳之麓到东海之滨一路走来,对时间与空间的视角竟也在感性中有了理性的存在。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是以前经常哼唱的曲调,现在居然成了我最真切的写照,或许时空有时就是如此的巧合。
于是从这里出发,以温凉的字眼去定义秋的基调也就平和了许多,试想清平不也正是如此么。
至于温凉,以连绵不断的阴雨和时吹时停的海风去描述,以恒定的二十度去定义,想必就是温凉之秋存在于此的最合适方式。
新的生活,也就从温凉之秋起步了。
一、学记 自孰知了“登高必自”,就渐染了一种厚重的文化,这是属于齐鲁的印记,也是四年春秋的记忆。
携着东岳的壮阔,跨过华东大半,就来到了独立东海的舟山,古称昌国之地就是这里。
随之而来的“求是创新”成了新的符号,“国有成均,在浙之滨”这时常响起的曲调构造了新的归属,于是一切都顺理成章的衔接得当而重新起步了。
海工楼,近海馆,不高的楼宇,想必就是三十个月中成果的孵化之地了;
图书馆作为最为壮阔的建筑,对我而言更是不可或缺而趋于伟大,这是思想与文化最为温和的存在场所,“千般荒凉,以此为梦;
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在这里有了最为坚实的依附,也或许文化苦旅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作为寰宇中的一粟之躯,本科尚有助力,如今成败都在几身。
不过一直不变的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愿景,只是现在还需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准备与坚持。
通向未知的路总是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不过只要步步为营的走下去,不去管周遭的喧嚣杂乱,平凡之路也能走出不凡。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摒去这句话的宗教教化,其实也就与“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有了相互呼应之妙。
大多数情况是无法准确评估未来的,于是要做的就不是去忌惮未知的未来,着眼当前,该做的不去犹豫,顺着明确的心路一直前行,或许一直的梦想就在不远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美丽新世界。
二、游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早已熟记的论语如今找到了最契合的映射。
之前离家求学也有多年,然而走过的路,跨过的桥,穿过的街巷,登上的山顶,至远不过千里,地理上仍旧归属于齐鲁的范畴,于是一切的乡音也就淹没了远走的离忧。
在这丙申温凉的秋天,我走出了齐鲁醇厚的乡愁,一路南行,走到了江南的大海。
安顿方歇,友人告知将到舟山小游。
自金陵到昌国,不近不远也算千里;
友人来浙,其礼毕至,其乐必全。
小游之事,也不必刻意周全,随心就好。
舟山西北有一个隐没在青山中的小镇——马岙,其历史也有几千年。
暂不去考究这悠远的历史,只一口像极天书的吴语便足以让人晕头转向而不知所措。
试想若没有大秦的书同文,这片土地想必还是吴越,或许此刻我也身在异国他乡了。
不过这里虽然远离中原,饮食却大同小异,除了当地特产,与家乡并无二致。
唯独令人惊奇的是舟山作为中国最大的渔场,本地的海鲜价格却相当的高,以至于当地人对海鲜尚有垂涎之意,这也是值得思索的现象。
当然最需要表述的还是唐家的款款而待,以及唐家大少的忙前顾后。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名满华夏的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便坐落于此。
不过普陀虽盛,却道阻且长,真的舟车奔波想必如此。
乘快艇奔驰在海上,泛黄的海水让人在恍然之间就有了驶过黄河口的错觉。
到了普陀本岛,天水一色的景色不觉让人心旷神怡,于是江南大海在印象里的分量便愈发的厚重了。
走上木栈道,身边绿树成荫,游人熙攘。
拾级而上,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居然是路边最为朴素的一棵树——朴树。
在此之前,朴树在我的概念里一直是平凡之路最为合适的演绎者;
时至今日,朴树真的成了一种外化的存在。
树上有题牌写道“天道酬勤,勤更勤”,不觉心里有了一点感触,天道酬勤放于当下,激励人心而提高业务水平,披星戴月而步步为营,也是再合适不过的。
走过一段不长不短的路,来到了南海观音的莲花台。
虔诚的香客比肩接踵,燃起的香雾催泪而下,于是各种祈愿便由此生发,随着香炉燃起的烟雾淹没了俗世的.不快。
熙熙攘攘的游人低头耳语,所许之愿不一而足,于是众生百态尽收眼底,或许这就是世人来追求心理依托的最合适场所。
观音菩萨曾说过“不渡尽天下人便誓不成佛”,如此看来,成佛甚难。
更有众多香客争相向钱楼掷币,其状其形莫不争为人先,更有一种趋之若鹜的感觉。
就是钱币纷飞的那片空间,一枚五角硬币滚到脚下。
上天予之而不取则必受其咎,况我亦为天下人,观音所渡岂能不取,于是我默默的捡了起来,就当作此次最好的祈愿。
三、杂记 到舟山已有两月有余,其间风雨云月也乐见其形。
从中秋的“朝临西山雨,暮啖清江鱼”走来,也慢慢的领略了海岛的温凉之秋。
这一季,捧读了沈复的《浮生六记》,其温婉行文如丝丝小雨浸人心脾;
走过了瓜州古渡口的安静夜色,不觉得容易想起“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久远乡情;
还有一首空灵幽婉的古风《牵丝戏》,其“少能视鬼”的诡异与副歌的“唱别久悲不成悲,十分红处竟成灰”也能相映成趣。
在求学的过程中能经历如此温凉之秋,或许也是极其有幸的。
生命之杯溢满如此,不饮已醉,醉而难醒。
一梦若此,又何必着急醒来呢。
四、温凉之秋 以温凉去叙写秋意或许着眼之时便略感怪异,然而这却是此地此季最契合的形容。
在这样的季节里最容易想起“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所勾勒的清新明净,我想温凉的秋季之景色就该如此且不胜枚举。
其实春秋四季本无心意,只因文人多善感,于是秋在绝大多数时候就染上一层淡灰的萧瑟,并在文字的承载下走进了每个人记忆的深处。
着眼于秋之温,秋之凉,温凉相间的概念并无驳辩之意,只是在感秋伤秋的肆意汪洋中,寻到这个季节最本真的色调。
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