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对偶句子(对偶的句子10句)
十句对偶句
1、担当之举、固本之要。
2、家风连着党风、家风关系民风。
3、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
4、失去凝聚力、瓦解战斗力。
5、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6、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
7、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8、学有榜样、干有标准。
9、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
10、遭遇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拿得下。
对偶句大全
对偶句有什么特点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
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
人们所熟悉的对联就是一组对偶句。
根据意义的不同,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流水对三种。
运用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1、应用于诗歌中。
2、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
3、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
对偶句是什么意思?例子有哪些?
对偶句,就是两句话的对应的词的性质都是一样的。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
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例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篇二:对偶句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1、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2、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
3、对偶里面是两个语言单位,且字数相同。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篇三:1、东风恶,欢情薄。
2、浮云富贵,粪土王侯。
3、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4、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
8、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10、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11、人去堂空朝雨暮云难见影,琴调弦绝高山流水少知音。
12、竹径萧条平生壮志三更梦,云山缥缈万里秋风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对偶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对偶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
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
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例如: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二,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
例如: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对偶的作用 第一,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第二,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对偶的运用 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一,应用于诗歌中: 昔我往依,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个星,两个星,无数明丽的火星, 一锤影,两锤影,无数快重的铁影。
来呀,大家齐努力, 咱们要使这铁火碰动! …… 第二,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
例如: 我们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
回清水塘,登岳麓山;
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
第三,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
例如: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谚语)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楹联)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三国演义》四十三回标题) 你找找 里面有七年级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