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经典观点(墨家的经典)

2023-06-22
51 阅读

墨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墨子的思想主张是:1、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2、天志明鬼: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3、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4、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

5、非乐:墨子把音乐作为享乐的部分,认为统治者欣赏音乐,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老百姓欣赏音乐也要占用劳动生产的时间,而且浪费资源,有碍天下进步,否定对音乐于人们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废除音乐。

6、非命:墨子主张“天志”,但是又主张“非命”。

墨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墨子主张用兼相爱反对儒家的爱有差异,用交相利反对儒家的罕言利,用非命论反对儒家的天命论,用事鬼神反对儒家的不事鬼神,用节葬反对儒家的厚葬,用非乐反对儒家的礼乐。

墨子的非命、非乐旨在强调人力的作用,不同意儒家的亲亲主张,提倡尚贤,即选拔贤人来治国。

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爱互利,因此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缓和冲突。

由兼爱发展的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利。

以极端平等之思想催迫周秦之贵族政治。

兼爱“兼爱”即是“兼相爱,交相利”。

他们认为社会动乱攻伐,相互残害,就是由人们“不相爱”而造成的,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

也就是不只单方面的爱自己,而是还要爱别人。

不是单方面的使自己有利,也要使别人有利。

墨子认为,“兼相爱”就是大家都要树立把别人的国看成是自己的国,把别人的家看成是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体看成是自己的身体。

有了这种思想,就能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了。

而且他还认为,必须我先做那些爱和有利于别人的亲人的事,然后别人再报答我的爱和有利于我的亲人的事。

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残害了。

因此,他说,要想天下太平,而厌恶天下动乱,就应当贯彻“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认为要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首先是我对别人亲爱和有利,然后别人也回报我以爱和利。

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平等了,也就是“爱无差等”。

与儒家讲爱有亲疏厚薄是不同的。

“兼爱”反映了墨子的一种理想,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反映了他企图调和统治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

他希望维护自身的利益,使各方面的利益相安无事。

但是这只能是一种不合实际的空想。

非攻“非攻”即反对战争,是“兼相爱,交相利”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墨子反对破坏生产,保全其生命财产安全的价值主张。

在墨子看来,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都是违背“兼爱”原则的。

他揭露这种战争在春天进行就使农民不能耕种庄稼,在秋天进行就使农民不能在田间收获。

因此,它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

”这反映了小生产者为确保其生命财产的愿望。

但是,墨子并不一概反对战争,他只是反对无故“攻伐无罪之国”的侵略战争,对防御性的战争,他是支持的。

他也曾帮助宋国抵御楚国的进攻。

尚贤在墨子看来,依靠血缘关系而取得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这种与生俱来的富有和高贵是“无故富贵”,有悖于他所主张的“兼爱”思想。

墨子反对世袭制度,主张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须要靠才能,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他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做官的不能永久都保持高贵的地位,而民众不能永久都处于卑贱的地位。

只要有才能就应该被推举出来当官,而没有才能的官吏则应该降级或罢免。

即使是农民与工匠,只要有才能,都可以推举出来做官。

这表明他反对靠血缘关系取得特权地位,认为劳动者只要有才能,也可以做官。

相反,原来的贵族,要是没有才能,就应该降级。

这种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的思想。

尚同“尚同”则是“尚贤”思想的扩大,不仅一般官吏要“尚贤”,而且“天子”也要由贤者来担任。

墨子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意见不能统一,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因而天下大乱。

所以,他主张选举天下的贤德、善良、人格高尚而又有智慧、能言善辩的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然后,天子又选择贤者来任“三公、诸侯、国君”与各级的“正长”,以帮助天子统一民众的思想。

这样做就是尚同于天的意志,因为天的意志是“兼爱”。

若是人人都做到“兼爱”,天下当然也就太平了。

墨子“尚同”的主张,在当时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但是这种学说倾向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其积极的意义。

“节用”、“节葬”“节用”、“节葬”的思想,是墨子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墨子认为,为政者应该增加生产,使物质财富成倍增长。

他说“圣人为一国,一国可倍也。

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用什么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呢?他认为并不需要扩张领土,只要尽量开发本国的资源,而又厉行节约,去掉不必要的开支,物质财富就可以成倍增长了。

同时,墨子还主张国家的财政开支要对人民有利。

他说:“诸加费不加利民者,圣王弗为”。

根据这个原则,墨子激烈反对儒家的“厚葬”、“久丧”,而主张“节葬”。

他认为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也不需守丧。

埋葬以后,马上就去参加生产劳动。

他指出,“厚葬”要把财富多埋在坟墓里,而“久丧”则影响劳动生产。

这样做要想使国家富强,是根本办不到的。

非乐“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墨子·非乐上》墨子把音乐作为享乐的部分,认为统治者欣赏音乐,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老百姓欣赏音乐也要占用劳动生产的时间,而且浪费资源,有碍天下进步,否定对音乐于人们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废除音乐。

“天志”、“明鬼”“天志”、“明鬼”是他的“兼爱”学说的理论根据,即要论证“兼爱”学说是天的意志,是鬼神的意志。

墨子认为,天下无论是大国或是小国,都是天的城邑;
人无论是年长、年幼、高贵、卑贱,都是天的臣民。

因此,墨子思想中的“天”,对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他说:“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

”同时,天还希望人们有力量要相互帮助,有好的道理要相互教诲,有了财富要相互均分。

而且,墨子思想中的“天”,还有赏善罚恶的威力。

如果是顺从天的意志,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原则的,就必然得到奖赏;
而违反天的意志,即“别相恶,交相贼”的,就必然要遭到惩罚。

因此,墨子认为:“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
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这就是墨子所谓的“天志”。

“天志”在墨子看来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无论是“王公大人”,还是“万民”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用它来量度。

他说:“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发言谈也。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墨子的宗教思想。

他认为天对一切国家、一切人都一视同仁。

天还有赏善罚恶的威力,顺天意的必然得到报赏,逆天意的必然遭到惩罚。

他还认为“天志”是衡量“王公大人”和“万民”的规矩。

他的“天”是小生产者的幻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

他只是想利用“天”的观念为他的主张服务,使他的学说易于为人所接受。

“明鬼”,也就是相信鬼神,是从“鬼神”可以帮助“天”赏善罚恶而提出来的。

他说,如果使天下的人都相信鬼神能够“赏善罚恶”,则天下怎么会乱呢!但是这是一种幼稚的迷信思想。

非命墨子主张“天志”,但是又主张“非命”。

他认为强调“命”的危害性很大,如果相信天命的学说并用以指导行动,则王公大人必然懒于断案和治理政事,卿大夫必然懒于治理官府,农夫必然懒于耕种田地,妇女必然懒于纺纱织布,其结果必然是天下大乱,社会财富必然不足。

墨子认为,“命者,暴王所作”,“此皆疑众迟朴”,即认为命是由古代暴君制造出来欺骗民众的。

“天命”的说法,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

主张这种论调,是一切坏言论、坏行为的总根子。

因此,墨子认为,天下的士人君子,若真要要天下富裕,而不是贫苦,要国家大治而不是混乱,就不要那种“天命”的言论,因为它是天下最大的祸根!墨子揭露了“命”并非是“天”产生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这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打击,这里包含了无神论思想的闪光。

墨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墨子的思想主张是:1、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2、天志明鬼: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3、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4、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

5、非乐:墨子把音乐作为享乐的部分,认为统治者欣赏音乐,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老百姓欣赏音乐也要占用劳动生产的时间,而且浪费资源,有碍天下进步,否定对音乐于人们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废除音乐。

6、非命:墨子主张“天志”,但是又主张“非命”。

墨子思想是什么?

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也就是我们说的民主。

④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政治思想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

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

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

墨子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

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

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墨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墨子主张用兼相爱反对儒家的爱有差异,用交相利反对儒家的罕言利,用非命论反对儒家的天命论,用事鬼神反对儒家的不事鬼神,用节葬反对儒家的厚葬,用非乐反对儒家的礼乐。

墨子的非命、非乐旨在强调人力的作用,不同意儒家的亲亲主张,提倡尚贤,即选拔贤人来治国。

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爱互利,因此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缓和冲突。

由兼爱发展的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利。

以极端平等之思想催迫周秦之贵族政治。

兼爱“兼爱”即是“兼相爱,交相利”。

他们认为社会动乱攻伐,相互残害,就是由人们“不相爱”而造成的,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

也就是不只单方面的爱自己,而是还要爱别人。

不是单方面的使自己有利,也要使别人有利。

墨子认为,“兼相爱”就是大家都要树立把别人的国看成是自己的国,把别人的家看成是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体看成是自己的身体。

有了这种思想,就能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了。

而且他还认为,必须我先做那些爱和有利于别人的亲人的事,然后别人再报答我的爱和有利于我的亲人的事。

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残害了。

因此,他说,要想天下太平,而厌恶天下动乱,就应当贯彻“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认为要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首先是我对别人亲爱和有利,然后别人也回报我以爱和利。

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平等了,也就是“爱无差等”。

与儒家讲爱有亲疏厚薄是不同的。

“兼爱”反映了墨子的一种理想,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反映了他企图调和统治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

他希望维护自身的利益,使各方面的利益相安无事。

但是这只能是一种不合实际的空想。

非攻“非攻”即反对战争,是“兼相爱,交相利”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墨子反对破坏生产,保全其生命财产安全的价值主张。

在墨子看来,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都是违背“兼爱”原则的。

他揭露这种战争在春天进行就使农民不能耕种庄稼,在秋天进行就使农民不能在田间收获。

因此,它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

”这反映了小生产者为确保其生命财产的愿望。

但是,墨子并不一概反对战争,他只是反对无故“攻伐无罪之国”的侵略战争,对防御性的战争,他是支持的。

他也曾帮助宋国抵御楚国的进攻。

尚贤在墨子看来,依靠血缘关系而取得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这种与生俱来的富有和高贵是“无故富贵”,有悖于他所主张的“兼爱”思想。

墨子反对世袭制度,主张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须要靠才能,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他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做官的不能永久都保持高贵的地位,而民众不能永久都处于卑贱的地位。

只要有才能就应该被推举出来当官,而没有才能的官吏则应该降级或罢免。

即使是农民与工匠,只要有才能,都可以推举出来做官。

这表明他反对靠血缘关系取得特权地位,认为劳动者只要有才能,也可以做官。

相反,原来的贵族,要是没有才能,就应该降级。

这种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的思想。

尚同“尚同”则是“尚贤”思想的扩大,不仅一般官吏要“尚贤”,而且“天子”也要由贤者来担任。

墨子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意见不能统一,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因而天下大乱。

所以,他主张选举天下的贤德、善良、人格高尚而又有智慧、能言善辩的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然后,天子又选择贤者来任“三公、诸侯、国君”与各级的“正长”,以帮助天子统一民众的思想。

这样做就是尚同于天的意志,因为天的意志是“兼爱”。

若是人人都做到“兼爱”,天下当然也就太平了。

墨子“尚同”的主张,在当时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但是这种学说倾向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其积极的意义。

“节用”、“节葬”“节用”、“节葬”的思想,是墨子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墨子认为,为政者应该增加生产,使物质财富成倍增长。

他说“圣人为一国,一国可倍也。

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用什么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呢?他认为并不需要扩张领土,只要尽量开发本国的资源,而又厉行节约,去掉不必要的开支,物质财富就可以成倍增长了。

同时,墨子还主张国家的财政开支要对人民有利。

他说:“诸加费不加利民者,圣王弗为”。

根据这个原则,墨子激烈反对儒家的“厚葬”、“久丧”,而主张“节葬”。

他认为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也不需守丧。

埋葬以后,马上就去参加生产劳动。

他指出,“厚葬”要把财富多埋在坟墓里,而“久丧”则影响劳动生产。

这样做要想使国家富强,是根本办不到的。

非乐“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墨子·非乐上》墨子把音乐作为享乐的部分,认为统治者欣赏音乐,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老百姓欣赏音乐也要占用劳动生产的时间,而且浪费资源,有碍天下进步,否定对音乐于人们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废除音乐。

“天志”、“明鬼”“天志”、“明鬼”是他的“兼爱”学说的理论根据,即要论证“兼爱”学说是天的意志,是鬼神的意志。

墨子认为,天下无论是大国或是小国,都是天的城邑;
人无论是年长、年幼、高贵、卑贱,都是天的臣民。

因此,墨子思想中的“天”,对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他说:“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

”同时,天还希望人们有力量要相互帮助,有好的道理要相互教诲,有了财富要相互均分。

而且,墨子思想中的“天”,还有赏善罚恶的威力。

如果是顺从天的意志,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原则的,就必然得到奖赏;
而违反天的意志,即“别相恶,交相贼”的,就必然要遭到惩罚。

因此,墨子认为:“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
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这就是墨子所谓的“天志”。

“天志”在墨子看来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无论是“王公大人”,还是“万民”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用它来量度。

他说:“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发言谈也。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墨子的宗教思想。

他认为天对一切国家、一切人都一视同仁。

天还有赏善罚恶的威力,顺天意的必然得到报赏,逆天意的必然遭到惩罚。

他还认为“天志”是衡量“王公大人”和“万民”的规矩。

他的“天”是小生产者的幻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

他只是想利用“天”的观念为他的主张服务,使他的学说易于为人所接受。

“明鬼”,也就是相信鬼神,是从“鬼神”可以帮助“天”赏善罚恶而提出来的。

他说,如果使天下的人都相信鬼神能够“赏善罚恶”,则天下怎么会乱呢!但是这是一种幼稚的迷信思想。

非命墨子主张“天志”,但是又主张“非命”。

他认为强调“命”的危害性很大,如果相信天命的学说并用以指导行动,则王公大人必然懒于断案和治理政事,卿大夫必然懒于治理官府,农夫必然懒于耕种田地,妇女必然懒于纺纱织布,其结果必然是天下大乱,社会财富必然不足。

墨子认为,“命者,暴王所作”,“此皆疑众迟朴”,即认为命是由古代暴君制造出来欺骗民众的。

“天命”的说法,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

主张这种论调,是一切坏言论、坏行为的总根子。

因此,墨子认为,天下的士人君子,若真要要天下富裕,而不是贫苦,要国家大治而不是混乱,就不要那种“天命”的言论,因为它是天下最大的祸根!墨子揭露了“命”并非是“天”产生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这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打击,这里包含了无神论思想的闪光。

墨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墨子思想主张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

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墨子的成就1、宇宙论方面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体分出来的,都是这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也就是整体包含着个体,整体又是由个体所构成,整体与个体之间有着必然的有机联系。

从这一连续的宇宙观出发,墨子进而建立了关于时空的理论。

他把时间定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并给出了“久”和“宇”的定义,即“久”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为包括东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间,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不间断的。

2、数学方面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墨子所给出的数学概念主要有:关于“倍”的定义。

墨子说:“倍,为二也。

”(《墨经上》)亦即原数加一次,或原数乘以二称为“倍”。

如二尺为一尺的“倍”。

关于“平”的定义。

墨子说:“平,同高也。

”也就是同样的高度称为“平”。

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意思相同。

3、哲学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