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颂50字,烈士故事50字
抗战胜利70周年十六字真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创造未来。
求一篇有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胜利70周年的文章,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振奋精神,开创未来”为主题的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
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
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在抗日战争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
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
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
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
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
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
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
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
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
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
在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
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清明颂诗
我轻轻的点燃一对蜡烛 为你的到来,替你照亮。
也点燃了三支香,对着你我表表的鞠了三躬。
你来了,其实就在风中。
你来了,其实就在我身旁。
你来了,其实就挨着我看着我写下着一撇一捺。
你来了,其实就在一个角落里看着我,正在偷偷笑。
去年的你就在我身旁,我们笑过。
为何! 你就在我身边,而却那么、那么的远。
清明节来了 带着世人的哀意,穷穷而来。
清明吊在我手里,怎么觉得那么的重。
谁在冥中托着我的.手,有一种呐喊正在耳边响起。
清明来了, 我又该上坟了,坟前坟后都开出了春的纤纤细草。
又是一年过去了,清明过后再过四个月就是你周年祭念日。
我站在你的墓碑旁,感觉这个世界对你而言多么的沧桑。
看着你墓碑上英朗的笑容,爷爷你脸上又多了一条皱纹。
别年的清明,你还在为别人上坟,今年别人给你上坟了。
世间多少不尽人愿,人生也不过如此。
对你而言,生于死你何尝畏惧。
因为你哪年对我说过。
“人不死,这个地球怎么装得下” 这句话我清晰的记得清清楚楚。
爷爷,清明节到了,孙子给你上坟了。
致清明节风中的你,时间带不走我们的情。
你留下的是,是你无尽的担悠。
你也应该好好的休息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不知道今年的雨是不是比诗中的雨还要凄凉。
清明节致风中的你。
清明吊为你唱颂, 你辛苦了,好好休息。
颂清明的诗
颂清明的诗如下:1、《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雨中问路图。
诗人孤身漂泊在外,而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雨纷纷”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
接下来诗人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敬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消愁的意思。
后两句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将意境由忧愁苦闷转为喜悦开怀。
这首诗语言平淡,没有引经据典,但诗人妙笔独运,化平常为神奇,给人以美的感受。
2、《鹊踏枝·清明》——冯延已。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赏析】此词用很多笔墨描写春景,仅末尾两句写情,然而情寓于景,情重于景。
此词直率地去赏析,题旨不见得空潆,那是在无边的春色中勾起了对美好的往事之回忆与留恋。
3、《清明即事》——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赏析】“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看一片愁楚。
一开篇,全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莫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
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频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
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俱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
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
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