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和施琅,洪承畴和施琅为什么区别

2023-06-23
41 阅读

施琅平定了台湾,为何乾隆的紫光阁功臣像中没有他?

施琅于1696年去世,康熙是1722年去世的,所以乾隆继位时,施琅根本没有为他立下任何功利,乾隆心里自然对施琅没有很深刻的印象。

其次就是施琅的名声其实并不好,康熙对施琅都不是非常信任何况是乾隆了。

施琅很早之前是属于清朝的,之后加入郑成功反清的队伍,由于郑成功杀了施琅全家施琅才又投降于康熙。

虽然最后施琅带领水军大获全胜,收复了台湾。

但是像施琅这种立场摇摆不定的人,是最被帝王所忌讳的。

康熙的水军很弱,也没有好的将领,康熙当初是打算把沿海的人民都撤掉,让台湾成为一个孤岛饿死郑成功的。

但是李光地给了他建议,让他招揽了康熙。

在无将才可用的情况下,康熙放下了对施琅的成见。

施琅立了功,康熙对他也不错,但是这点功绩放在乾隆那里就不够看了,加上施琅去世后乾隆才继位,自然就不会把施琅列入紫光阁功臣。

施琅为什么从郑经手底下,叛逃到康熙那里?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陈述一下人物关系。

首先,郑经的爸爸是郑成功,郑成功的爸爸是郑芝龙,施琅17岁开始就跟着郑芝龙打仗,可以说郑家三代人都要对施琅的功勋作出肯定。

这是第一个前提,施琅跟郑家很熟。

其次,施琅早在清军南下的时候,就跟随叔叔施福投降了清军。

而因为李成栋的猜忌和迫害,施琅才重新归顺郑成功,所以他从郑经手底下再跑到康熙那,已经是第三次换东家了。

这就是第二个前提,有前科。

最后要澄清的一点是,施琅背叛的并不是郑经,而是郑成功。

也就是说,施琅其实是从郑成功手底下逃到康熙那的。

大家知道这几个前提后,我们再解释施琅最后这次投降的原因,就容易理解了。

原因主要是两个,第一个是受到郑成功的猜忌,第二个是跟郑成功有杀父之仇。

施琅投降郑成功之后,虽然曾经以六十多人死守阵地的,打退了清军,立下大功。

但是,郑成功认为施琅居功自傲,不好管制,就逐渐削了他的兵权。

施琅一气之下准备出家当和尚,郑成功也不为所动。

这让施琅心中有了一种之前的感觉,那就是他当年背叛清朝,跑到郑成功这的原因,也是寄人篱下不被重用,且有功不赏。

施琅跟郑成功为什么有杀父之仇呢?导火索就是一个人的死,他叫曾德,是郑家的旧将。

早些时候,跟施琅有些相似,都是在郑家没受重用,同时,又从属于施琅。

因为施琅被郑成功削了兵权,这个曾德感觉自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于是通过以往在郑家军队中的关系,托人帮自己谋了个“亲随”的职位。

施琅听说这件事后,极为愤怒,认为曾德这是不拿自己当回事,竟然派人把曾德捉了回来,还要把他斩首示众。

虽然郑成功也派人告诉施琅,不要杀害曾德,施琅却不顾这个主子的命令,硬是把曾德给斩了。

郑成功得知后,认为这是施琅要叛变的信号,毕竟他有前科嘛。

所以就把施琅本人、施琅的父亲、弟弟都给抓了起来。

后来,施琅在亲信的掩护下逃走了,而父亲和弟弟却被郑成功杀了,因此施琅对郑成功恨之入骨,决定死心塌地的为清朝卖命。

施琅被郑成功逼得走投无路,为何后面却得到了康熙的重用?

施琅能够得到康熙的重用,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施琅有能力有学识,是当时少有的海军大将。

第二点施琅的父母兄弟亲人朋友全部被郑成功诛杀,这可以让康熙放心用施琅不担心他会叛变。

施琅是郑芝龙麾下的一员猛将,而郑成功正是郑芝龙的儿子。

郑芝龙投靠了满清,随后施琅便也投了,但在心里一直有反清复明的想法,同时郑成功也一直想要反清复明,于是没过多长时间施琅便跟随了郑成功,并且成为了郑成功的左膀右臂。

但是在顺治8年的时候,施琅私自杀了郑成功手下的曾德,这让郑成功与施琅有了一丝间隙,随后郑成功便找了个理由将施琅的父亲兄弟全部抓了起来。

施琅被逼无奈之下只能投靠了清王朝,在之后郑成功将施琅的亲人朋友全部处死,这让施琅与郑成功结下了不死不休之仇。

也正因如此施琅投靠清王朝之后,很快便被清王朝重用了,被封为福建水师提督,也算是一名封疆大吏了。

在顺治18年的时候,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攻下了台湾,为自己以后找到了一个根据地。

在施琅61岁时,被康熙皇帝派去攻打台湾,施琅带领2万多水军300多艘战船一举攻下了台湾。

但他攻下台湾之前,郑成功就已经去世了,他没有像伍子胥那样开棺鞭尸,并且还拜祭了郑成功。

后来因为施琅的功劳高被封为了靖海侯,后来又升为靖海公,也可以说是荣宠一生了。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