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章作者简介(刘成章作者简介介绍)
刘成章简介
刘成章是我国一个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一般以西北为主。
为了能够更好的让我们大家对于刘成章的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学大教育的专家们就为我们的同学们带来了刘成章简介,借此希望大家对于刘成章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
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五篇散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刘成章,1937年出生于陕西延安,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
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刘成章简介,最后写了戏剧,然后再写的散文。
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
一级作家,他的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一等奖。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现已入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单元第十七课和苏教版六 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第十四课。
《走进纽约》现已被语文出版社选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同时也被选入《中国百年游记精华》。
《黄土情》《刘成章散文选》《纤丽的阳光》《读碑》《羊想云彩》《走进纽约》《安塞腰鼓》《奇崛的一群》《读碑》等。
转九曲》获首届《散文》评奖一等奖, 《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获首届《散文选刊》评奖优秀作品奖, 《山峁》获《人民日报》燕舞散文征文二等奖, 《朱脂赋》获《光明日报》共和国在我心中散文征文优秀作品奖, 《奇崛的一群》获《中国作家》力象杯优秀散文奖, 《穷山恶石间的生命》获韩愈杯散文大赛二等奖,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刘成章散文集》获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
现已收入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课文,2009年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4课收入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语文(六年级 上册)配套教材29课。
《安塞腰鼓》现已收入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7课、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4课和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9课,义务教程七年级下册第17课 《走进纽约》现已收入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
刘成章, *** 党员。
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享受 *** 特殊津贴。
读初中时(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
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五篇散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7篇散文作品入选14种版本的大中专院校和中学语文课本。
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题材。
刘成章“出道”很早:还在上高一时,他的一束新诗(共九首)就被选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诗选”之中──就这样,他戴着“诗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坛。
以后他又由“诗人”变为“词人”,迷上了歌词写作;
再后来他成了专业剧作者。
他转向写“散文”乃是“新时期”以后的事,都到了1982年(此时他已满45岁),正所谓“人到中年”了,他却开始“中年变法”:从此“专写散文”了!他这种自“诗”起步,而“歌词”,而“戏剧”,最后落脚于“散文”的创作轨迹,铸就和成全了他。
他后来曾说:一个人的“突出才华”到底在哪儿?常常连自己都认识不清。
没法子,只好多“尝试”几种艺术形式(尝试的过程就是认识和发现的过程)刘成章简介,才能最后摸清自己艺术“细胞”之所在。
他在“尝试”了上述多种艺术形式之后说:“看来,我更适宜于搞散文创作。
”“不过,我从前写诗、写歌词、写剧本的功夫,也没有白费,它们在散文中全都派上了用场。
”这话是真的。
他后写的“散文”的确是从他原先的诗、词、戏的精神沃野上茂腾腾地“再生”起来的──不是外在表象的“照搬”,而是内在神髓的“化用”。
它给他所写的“散文”带来了一股生机和新意! 他写得最多、最好的一类散文是所谓“风情──神韵散文”。
最早发表的《转九曲》,虽鼓舞、激励过他,使其跨出了“中年变法”的关键一步;
但回头去看它不无遗憾:这不仅指其中一些“人物”(如叶叶、大背头、巧媳妇等)有“编织”痕迹,似有意为之;
而且篇末点睛处还让人读出了“杨朔味儿”,落入窠臼,说明它在艺术上还未能全然自立。
照我自忖:他在1985年(被文艺界称为“观念年”)大开悟性,艺术感觉陡然开窍,《老黄风记》《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等已颇见精彩。
你瞧《老黄风记》,写得多棒!它还在山那边呢(少说也有十来里吧),还没刮过来,可它的“威势”却已让人感到了。
它一来,你再瞅吧:“大片大片的庄稼,倒伏于地。
飞鸟撞死在山岩上。
鸡飞狗跳墙。
”天呢?成吨成吨的土和沙,扬得四处都是。
天空登时晦暗起来,太阳“变得就像泡在浑黄河水里的一只破盆儿”。
人呢?“像被一只巨手搡着,站不住,走不稳,身不由己,五脏六腑都被摇乱,像鸡蛋乱了黄儿。
”陕北刮的这“老黄风”──又叫“黑小子风”“儿马风”“叫驴风”──这特有的“雄性之风”,真让“章娃”这支笔给写“绝”了!写“风”当然也是为了写“人”,写人的“精神”。
当老黄风肆虐横行、狂奔乱跑、不可一世时,你再看那些汉子、婆姨们,他们却是那么镇定自若、处变不惊、谈笑风生!这才是内外相符、表里相映的真正的“陕北魂魄”!看罢此文当知:陕北这方宝地,其“自然环境”是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
其“人文精神”更是乐观幽默、豪气勃发的。
此文的结尾:“它不像沤烂了的红袖章吗?”真可谓“神来之笔”矣!《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写最古老的陕北小城,在而今却现出最现代的一道靓丽风景。
写“地域风情”而能点染出“时代特色”,此文可谓著例。
这之后,1986年的《安塞腰鼓》使他此类散文又跃上一个新高度。
《安塞腰鼓》的气魄是震撼人的。
如果说贾平凹的《秦腔》是他从“秦腔”里发现并写出了秦人的精神“表征”的话,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即是他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这之后,他在1988年所写的《山峁》一文把这种诗性笔墨又推进一步──它简直就是一首意韵优美的散文诗。
《山峁》在颂赞陕北地貌、风情的同时,把山川和人物,传说和现实有机地统一并结合了起来。
读罢《山峁》掩卷而思,恍然有悟:原来山峁的高大奇伟,恰在于它是一颗质朴而高贵的灵魂所幻化!1994年他又写出了堪称此类散文压卷之作的《扛椽树》,使这种“风情──神韵散文”在当代散文史上领异标新、大放光芒。
这篇作品的气魄之大、境界之高,依我的陋见确系前无古人!“扛椽树”,实为一种陕北柳。
但柳而不媚,蓬勃向上,每根枝条皆可做椽,每棵树可砍六七十根,“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
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是一片森林!显然,这是瘠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刘成章发现了“扛椽树”,同时也就发现了自己。
他写这柳孤寂地等待了千万年,“太平洋水深万丈,不及此柳等我情!”及至相见,作者以大泼墨、大写意的笔法,自由挥洒,淋漓酣畅,尽情尽兴。
《扛椽树》的精神解放度、心灵自由度、文笔洒脱度都是一流的。
“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
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
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不仅《老黄风记》《安塞腰鼓》《山峁》和《扛椽树》等是真正的“艺术散文”,令人读之难忘;
即或像《米脂赋》《陕北剪纸》《望秦俑》和《黄土写意》等随心走笔的短章散作,在艺术上亦可聊备一格。
我想,只此陕北“风情──神韵散文”的大获成功,“章娃”即可无悔无怨矣! 刘成章简介已经非常详细的告诉给我们大家了,同学们应该多读读刘成章的作品,这样对于我们提升文学修养是很关键的。
。
刘成章是哪里人?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员,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人物作品曾写有名的《安塞腰鼓》,加入人教版八下第3课。
并写有《黄土情》《刘成章散文选》《纤丽的阳光》《读碑》《羊想云彩》《走进纽约》《安塞腰鼓》等。
读初中时(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
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五篇散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7篇散文作品入选14种版本的大中专院校和中学语文课本。
安塞腰鼓的作者简介?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员,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人物作品曾写有名的《安塞腰鼓》,加入人教版八下第3课。
并写有《黄土情》《刘成章散文选》《纤丽的阳光》《读碑》《羊想云彩》《走进纽约》《安塞腰鼓》等。
读初中时(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
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五篇散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7篇散文作品入选14种版本的大中专院校和中学语文课本。
安塞腰鼓的作者是谁
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安塞腰鼓创作背景:“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代的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
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它气势磅礴,它置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
然而,这种彰显激情和力量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陕北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
进一步说,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莫泊桑,鲁迅,刘成章,丰子恺,冰心,林嗣环简介
丰子恺生平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
丰子恺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生了六个女儿,他是家里第一个儿子。
因为父亲也只有一个妹妹,他便是丰家烟火得继的希望,备受珍惜。
父亲为他取乳名为"
慈玉"
,他确实是家人眼中的宝玉,祖母溺爱他,父母、姑姑疼爱他,姐姐们怜爱他,连家里染坊中的伙计们也喜欢他。
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
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六岁,在父亲的私塾中读书,学名丰润。
父亲丰璜本是清末举人,废除科举取仕后,就在家开设私塾,教授孩子们读书。
丰子恺在父亲那里学《三字经》、学《千家诗》,也学父亲在中秋之夜饮酒吃蟹赏月的名士风度……9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把他送到另一个私塾继续就读,一直到12岁,丰子恺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这六年的熏陶,在他身上留下了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温文敏感,从容和善的气质。
也许是家里开染坊的缘故,丰子恺从小就对线条和色彩敏感,那本为他开蒙的《千家诗》里的黑白人物被他用染料涂成彩色,他描摹人物画谱,给同学们画,给乡亲们画,甚至应私塾先生之命为学校画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们叫做"
小画家"
。
线条和色彩的魅力被他发现,并自此终生吸引着他。
1910年,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改名丰仁。
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是应革命风潮建立起的新式学堂,在这里,丰子恺剪掉了辫子,并为了适应民主选举的需要,由先生把名字中难认的“润”字改为易写易认的“仁”字。
新学堂开设有音乐课,同学们唱李叔同的《祖国歌》、唱《励学》歌,音符的震撼力使丰子恺大受感染,成为他后来钻研音乐的发端。
1914年春,丰子恺以第一名的成绩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毕业。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名子恺。
二年级起从李叔同学习图画、音乐,从夏丏尊习国文。
1914年,丰子恺没有辜负母亲临行前给他预备的糕和粽子(寓意高中),在杭州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所著名的师范学校、当时江南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
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
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李叔同是丰子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他不仅教音乐、绘画,还教做人。
在李叔同那里,丰子恺学会了写生画法,为之深深着迷,便“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
更重要的是,他在李叔同身上学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李叔同是个顶认真的人,丰子恺做任何事也一丝不苟;
李叔同注重人格修养,认为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丰子恺一生都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而且认为“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李叔同皈依佛教,慈悲为怀,丰子恺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画中,不仅对人,就连对小猫小鸟,柳枝梅花都充满了温柔。
中年以后,丰子恺也皈依佛教,没有正式出家,但取法名婴行,并从此茹素。
虽然丰子恺成名后表示,如果没有遇上李叔同,便不会走上绘画的道路,但李对他的影响却不是被动的,它与丰子恺的气质、禀赋都有很大的关系。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
筹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西洋画教师。
师范毕业后,丰子恺与同学刘质平、吴梦非在上海小西门黄家阀路的一座旧房子里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在学校尚未挂牌前,丰子恺与吴梦非、刘质平、刘海粟、姜丹书等组织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艺术教育社团之——中华美育会,并创《美育》杂志。
会员多为全国各地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他们普及图画、音乐知识,培训中小学图画、音乐教员。
在投身艺术教育的同时,丰子恺自觉地探索着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
在上海专科师范的筹备阶段,丰子恺应邀在上海东亚体校任教,在校刊上,他发表了《图画教授法》和《素描》,前者是教育心得,后者是日本学者米田桂一郎的《素描》节译,这是目前所知丰子恺最早关于美术教学的著译。
在《美育》杂志上,丰发表了《画家之生命》、《艺术教育的原理》等文,视画家的道德修养为生命。
1921年初,赴日本学习艺术,十个月后回国。
如果没有日本之行,丰子恺的画也许完全是另一种样子,或者根本就不会有“子恺漫画”。
在日本的一个旧书摊上,丰子恺发现了竹久梦二的《梦二画集*春》,梦二清新脱俗的简笔画一下子吸引了他。
丰子恺称他的画为“无声之诗”,又最推崇其画中“诗趣的丰富”,正是这诗画相融的风格引起了他观念和情感上的极大共鸣。
丰子恺自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艺术上,最好的诗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最好的画是“平淡天真”的,总之要中正平和;
在道德上,应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梦二的画,摒弃漫画的戏谑,专写日常的生活场景而表现出深沉严肃的人生滋味,理趣并重,既合于丰子恺的文人气质,又具醒世劝戒的作用,没有远离他所热爱的生活,正是一拍即合。
1922年,由夏丏尊介绍至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开始用毛笔作简笔画。
丰子恺任教音乐、美术的春晖中学位于清静的白马湖畔,丰在湖边建了一所“小杨柳屋”,把妻儿接来同住,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舒畅的生活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被竹久梦二和陈师曾的画深深触动的丰子恺,不满一味模仿古人,希望以西洋画的技巧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
丰子恺最早的一幅画是在他参加完一次校务会议后,有感于同事们神态各异地垂头拱手伏在议席上的有趣样子而作的,从此,这些过去被人忽视的生活趣致常常出现在他笔下。
1924年,发表《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走上画家的道路。
丰子恺第一幅公开发表的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编辑的杂志《我们的七月》上,画面是茶楼一角,客人已散,桌上散放着茶具,卷起的帘外悬着一弯新月……这样简单的画,对画家的要求却是很高的,廖廖的笔画要求画家有扎实的写生基础和概括能力;
画龙点睛的题词要具备丰厚的文学素养;
题材的选择又要细致的人生体验,而这些都是丰子恺具备而且擅长的,于是,一种具有“温柔敦厚”的中国文化气息的漫画产生了。
1925年,《文学周刊》陆续发表其画,郑振铎冠以“子恺漫画”之名。
1924年冬至1925年,丰子恺与匡互生、朱光潜来到上海创办了“上海私立立达中学”。
在上海,丰子恺结识了郑振铎,郑对丰的画早就喜爱,便邀请他为《文学周刊》作了一系列插图,冠以“子恺漫画”的名字发表,并为之出了第一本画集《子恺漫画》,由是,“子恺漫画”之名鹊起。
丰子恺并不以为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而漫画也确实在丰之前就在中国出现过,不过那只是昙花一现,直到丰的漫画问世,"
漫画"
一词才被广泛使用,漫画这种画种也才在中国流传开来。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开明书店是由当时一批知识分子创办的,以青少年读者为主要对象,面向社会,出版了许多中小学教科书和诸如《妇女问题十讲》、《新性道德讨论集》等进步有益的书籍。
丰子恺不仅是书店的发起创办者,他当时的大部分著作也是由开明书店出版的。
如1927年的《子恺画集》、1928年的《西洋美术史》、1929年的《护生画集》、1930年的《西洋画派十二讲》、1931年的《缘缘堂随笔》、1934年的《绘画与文学》、《艺术趣味》、1935年的《人间相》、《西洋建筑讲话》、1939年的《漫画阿Q正传》、1945年的《子恺漫画全集》。
译著有1928年的《艺术概论》、1931年的《初恋》、1932年的《自杀俱乐部》、《音乐概论》。
选编著作有1927年的《中文名歌五十曲》、1931年的《怀娥铃演奏法》、1932年的《英文名歌百曲》、《风琴名曲选》等。
这一串不厌其烦的书单,不仅有丰子恺与书店的深厚情谊,也可以看出丰在学问上的涉猎之广,绘画、音乐、建筑、文学皆有心得。
值得一提的是,丰子恺的书都是由他自己担任装帧设计的。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即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对于丰子恺的皈依佛门,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出世的,也有人认为他实际上是入世的。
事实上,丰子恺终其一生都是个居士,没有正式出家,这与他对人世的热爱难以分开,他对于现世的迷人风光、各色人物、国家前途都不能忘情,于是他才绘画、作文、办教育、开书店……而宗教信仰给了他一颗慈悲敏感的心,影响着他的艺术观点,他一直认为艺术应该"
以仁为本"
,要“善巧兼备”,艺术家热爱自然,同情万物,用艺术去涤荡自己和他人的心灵。
这思想最直接的产物便是后来的《护生画集》。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五年间各类作品二十余种(部)“缘缘堂”于1938年毁于战火。
知道丰子恺的人没有不知道缘缘堂的,它不仅是一座丰子恺曾经住过的屋子,也是他创作的见证者和阐释者。
1933年,在故乡石门,高大方正、简洁明快的缘缘堂被丰子恺用他那支“大红派克钢笔写出来”了(丰语,意即用稿费建造),这建筑物朝南的铺着大方砖的堂屋里挂着马一浮和李叔同的堂额和对联;
书斋里有风琴和数千卷图书;
食堂的四壁上是沈寐叟的墨迹;
楼上是宽敞的卧室;
门外种着桃花,天井里有芭蕉、樱桃和蔷薇,后院是冬青、桂树、葡萄藤和秋千架;
最重要的是还有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在这里安宁舒适的生活,使丰子恺的创作丰收,五年间,出版《人间相》等画集三部;
《缘缘堂再笔》等散文五部;
《开明音乐讲义》等音乐著作三部;
《绘画与文学》等艺术论著八部。
缘缘堂就像这些漫画和随笔的一个立体的注释,文气、明快、既含蓄内敛又时时关怀着世间。
丰子恺对缘缘堂怀有深厚的感情,当38年得知它毁于日军炮火时,丰子恺满怀悲痛和愤懑写了《还我缘缘堂》和《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两篇文章,以示悼念。
1937-1945年,避难辞乡,辗转于桐庐、衢州、上饶、南昌、萍乡、湘潭、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等地。
以丰子恺的性格,是最厌恶战争的,但弄人的命运却让他在战争中辗转了近十年。
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战争的惨状深深地触动了他,使他格外重视起漫画的宣传作用来。
他仍然画漫画,不过是宣传抗日的"
抗战漫画"
,表现他沿途的见闻,画中多了人民的苦难和对侵略者的痛恨,格调也沉郁起来。
这样的画,他不但自己画,还在各地执教的时候教学生们画,画好再分头下乡张贴宣传抗日。
在遵义时,他还把新、旧作品重新整理,编作《子恺漫画全集》,1945年由开明书店出版。
1942年起,丰子恺来到较为安定的重庆,建了“沙坪小屋”,重新过起了绘画作文的生活,并且借在长寿、丰都等地举办画展的机会,饱览了四川的山山水水。
在重庆,丰子恺仍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己任,出版了《艺术与人生》、《国画常识》、《画中有诗》、《音乐初阶》等作品。
在抗战的年月里,从丰子恺的身上看到的是中国文人处惊不乱的泰然和从容赴难的勇气,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了爱国的情怀和面对人生的积极。
1946-1949年,居住杭州。
抗战结束,丰子恺由重庆回到江南,他曾回到故乡,但缘缘堂已经不在了,人、物两非,旧梦难寻,痛饮一场后,便到杭州定居下来。
1949年建国后,定居上海,专心译著。
建国后,丰子恺在上海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60年担任中国画院院长,并曾任政协委员和人民代表。
为了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服务,推广苏联文化而翻译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这时他的漫画以歌颂为主,而散文也平添了许多喜悦。
1966年后,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但暗中仍写作、绘画、翻译。
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丰子恺也没能逃过文革的厄运。
但他身上的宽厚气质和宗教信仰仍然起着作用,在他写给朋友的词中,他仍期望着中国“天意和平,人意和平”、“时节清明、政治清明”,他仍然暗中继续着自己喜爱的工作。
1975年4月回故乡探访,9月逝世。
1975年,了却了回故乡探望宿愿的丰子恺在上海逝世。
1978年,平反。
终于还是来了,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纪念。
1985年,重建的“缘缘堂”落成。
重建的缘缘堂在丰子恺的故乡树立起来了,同时树立起来的还有人们对他的无限敬意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