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青百度百科(楚青凰百度百科)
粟裕将军战败过吗?
粟裕将军没有战败过。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粟裕有着非常高的评价。
粟裕逝世后,中共中央、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军委发表讣告,宣告并评价粟裕:“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优秀的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粟裕同志逝世。
决定尊重粟裕生前的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葬礼……粟裕同志对党和对革命无限忠诚。
他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党的原则,严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
他胸襟坦白,光明磊落……粟裕同志担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其间,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为保卫和巩固我国国防,为把我军建设成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而作出了重大贡献……粟裕同志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做到了鞠躬尽瘁……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
——中共中央、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军委发表的粟裕的讣告个人评价粟裕有“常胜将军”的美誉。
1944年,当粟裕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战役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毛泽东即当场道:“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而在评价淮海战役时,毛泽东亦称:“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1961年9月,毛泽东接见蒙哥马利元帅。
蒙哥马利称赞毛泽东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
毛主席则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国共内战第一年,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消灭国军17.5万人,而粟裕指挥的华东战区消灭国军人数高达43.4万人。
林彪为此称道评价:“粟裕尽打神仙仗。
”“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
”1953年2月,毛泽东由陈毅陪同,坐火车从南京、徐州、济南回北京。
毛泽东在和陈毅谈话时说:“粟裕,一不是樊哙,二不是韩信,三我毛泽东也不是刘邦;
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是人民的好儿子么”。
在1955年授衔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在粟裕指挥莱芜战役结束后说:“证明了我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孟良崮战役之后,更是兴奋地称赞:“老伙计,这个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最终将粟裕列为中共五虎将之一,“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
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作为粟裕在苏中战役时的对手,李默庵也对粟裕的战术表示很高赞誉。
他称“当时我采取的是正规战,即分进合击,稳扎稳打。
照这样的打法,粟裕的部队三四万人,只能防御我一路进攻。
他的兵力是不禁打的,当然不是我们的对手。
可是粟裕却集中兵力打我一点,而且,有时是集中五六倍的优势,这样我的部队就吃不消了,这样的打法确实是很厉害。
”此外还称:“由于军队体制不一样,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很难亲临一线指挥,比如我……基本上是隔江遥控指挥……而粟裕却和部队在一起……为处置战斗情况,连夜乘车,骑自行车,又乘船赶路达300余里。
这种精神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是不可能具备的。
”不过,李默庵却对苏中战役并无好感,称因为“双方的损失,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损失。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会同人,侗族后代。
中国现代杰出军事家、革命家、战略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位于开国十位大将之首,并被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粟裕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参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之后进入井冈山,参与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
接连指挥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粟裕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期间受到极不公正的批判,直至其去世十年后的1994年方才被完全平反。
粟裕输过吗?
例如粟裕指挥的南麻临岣都算消耗战,也可以说输了。
另外,两淮保卫战也没成功,还有怀玉山失败,是粟裕的最大耻辱。
再细说 南麻战役 时间:1947年7月中旬 地点:南麻 我军军团:华东野战军 指挥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 副司令员粟裕 副政治委员谭震林 副参谋长刘先胜、张元寿 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 敌军军团:陆军总司令徐州司令部 指挥员:总司令顾祝同 副总司令韩德勤、范汉杰 参谋长郭汝瑰 南麻战役历时四天五夜,解放军方面战史称歼灭整第十一师五千余人、整编第二十五、第六十四、第九师四千余人,共计九千余人,自身伤亡一万余人(南麻、临朐两战损失二万一千,扣除临朐战损一万一千余人而得)。
国军战报称毙伤共军二万余,生俘三干余人,获步枪三干支,轻重机枪二百余挺,整十一伤亡四千余人。
粗略分析一下:整十一师伤亡分歧不大,大致在四千至五千之间,其中半数(两千多人)是九纵当面的第十八旅。
九纵在解放军三个攻击南麻的纵队中伤亡最惨重,约四千六百人;
六纵伤亡两千五百人左右;
二纵伤亡四千人左右,其中第二纵队第五师政治委员秦贤安、第六师第十八团副团长胡大炳、第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魏自强均阵亡。
这样整十一师当面的三个纵队伤亡约在一万一千余人。
南线的阻击战,第六十四、二十五师在牛心崮、于家崮一带的损失很大,仅牛心崮一地就有约两千人的伤亡;
第九师未经激战,损失轻微。
因此国军这三个师总损失至少在三千至四千人,当面的七纵伤亡两千五百人,加上地方部队,共约三千人。
综合的战果,国军损失约在八千至九千人,解放军大约在一万四千人左右。
两淮保卫战 地点:淮阴 淮南 我军军团: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 国军军团:第7军,整编第74师、25师、28师、65师、67师、83师。
我军指挥员:粟裕、谭震林、陈毅等 进攻华东之国民党军,为首先侵占苏皖解放区,并攻占我边区首府淮阴,曾组织了数路敌人向我进攻。
敌在7月份朝阳集战役中遭我打击后,其李延年集团乘我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分别在苏北沭阳和苏中海安作战之际,即指挥其整编第74、第28师和第7军,由宿迁南下进攻我淮阴,并以一部北上佯攻沭阳,以牵制我山东野战军。
9月10日,敌由宿迁南下,先对泗阳展开进攻,而后东进淮阴。
此时,淮阴我军兵力空虚,形势紧迫。
9月11日,我即调整部署,令山东野战军移师泗阳、淮阴间,求歼由泗阳东犯之敌。
调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进至淮阴以西阻敌。
华中野战军主力当夜由苏中北上,会合山东野战军寻机歼敌。
但我部署尚未调动就绪,敌人即于9月12日对淮阴发起了进攻,19日攻占淮阴。
敌进占淮阴后,其整编第74师又向淮安进攻,虽遭我第6旅之阻击,但仍于20日占领了淮安,并继续向我苏北、鲁南解放区进攻。
我华中野战军疾速北进,相继在运河、东台组织了运动防御,在歼敌一部外,又进行了涟水保卫战,歼敌9000余人,迟滞了敌人的进攻,掩护了我华中后方的转移。
此役,我歼敌5个团,共1.4万余人。
战败怀玉山 时间:1934年6月 地点:怀玉山 我军军团:红七军(抗日先遣队) 敌军进团:14个团 (有些保安团) 我军指挥员: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 敌军指挥员:不详 红7军团一路艰苦转战,击破拦路敌军顽强突进。
好在国民党军主力都在围剿中央红军,沿路并无重兵,总算是有惊无险。
历经近4个月的转战,红7军团终于进入了方志敏等人建立的闽浙赣苏区,此时全军减员已达一半。
方志敏立即组织人送来了几百头猪及大量鸡鸭被服等物,还有上万双草鞋,来慰劳这支疲惫不堪的部队。
因为红7军团的前身是闽浙赣苏区的老10军,这就更加增近了双方的亲切之情。
此时已是11月初,中央红军已撤离了江西苏区,正在全力突击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
中央苏区则成立了以项英为首的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
中革军委给闽浙赣苏区及红7军团发来一份加印“火急”的电报,要求将红7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的新红10军合编成为红10军团,由曾洪易任赣东北省委书记,方志敏为军区司令员,曾洪易兼政委,统归项英的苏区中央分局领导。
原新红10军军长刘畴西被任命为红10军团军团长,政委是乐少华,参谋长是粟裕。
全军团编为3个师,原红7军团编为19师,师长寻淮洲;
原新红10军编为20师,师长由刘畴西兼,师参谋长是王如痴。
在这个指挥体系中,军团长刘畴西是黄埔一期学生,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又赴苏联学习过军事。
刘畴西在战斗中失去过一条胳膊,为人沉默寡言。
乐少华也去苏联学习过,年轻气盛,常以执行中央正确命令自居。
比较不公平的是对寻淮洲,别人都是原职调动,唯独将他从军团长职位上撤下来任了一个师长。
刘畴西在中央苏区时最高军职是师长,来闽浙赣苏区任军长时间也不长,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而乐少华对军事较生疏,却以政治正确自居。
寻淮洲身经百战长于军事,但无法干预军团指挥。
这个指挥班子在组建之初就已矛盾重重。
11月18日,项英的中央军区发来一电,要求红10军团合军一处,由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五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以方志敏为主席,统一领导全军团。
要以运动战的方式向外线出击,以在皖浙边界创建新的苏区。
全军团对外仍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事隔39年后,朱德对此电的评价为:“不编不垮,一编就垮”,语气之间满怀着痛惜。
事后看来,当时主力红军已远离苏区,国民党军已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敌强我弱之势极其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以大兵团的方式和敌军打运动战,无异于是暴露目标,自取灭亡。
坚守苏区的红军作战方式应为迅速分散,以积极的游击战袭扰敌人,从而最大程度地保存自己。
只可惜,项英等人当时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还期望着能大干一场,并无此见识。
方志敏等人立即进行了全军动员,并对苏区的伤员隐蔽、群众转移等工作进行了详尽的安排。
红10军团进行了整编,加入了以赤卫队员为主新组建的21师,由胡天桃任师长,全军团兵员达1万余人。
11月19日,寻淮洲、刘英率19师先行出发,经怀玉山向浙西前进,沿路击溃小股敌军,拆毁国民党军设置的碉堡和路障,并大力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
11月24日,方志敏、刘畴西等人率红10军团主力也踏上了征程。
红10军团的行动立即吸引了国民党军的注意,每天都有意大利制的空军侦察机飞来进行侦察,国军王耀武部补充第1旅也尾随而来。
12月10日,19师与红10军团主力在黄山东南的汤口会师。
全军团立即大造声势,执行打土豪、分浮财的政策,积极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救国主张。
这样一来,蒋介石终于坐不住了。
江浙素为中国之财赋重地,卧榻之畔,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立即调动5个正规师、2个独立旅、4个保安团,加上后备部队,共10几万人,以俞济时为总指挥,为左、中、右三路向红10军团包围尾追而来。
面对严峻的敌情,红10军团指挥部召开了会议。
寻淮洲力主找个空子打一仗,不能总是被追着走;
粟裕主张将跟上来的王耀武部打一下;
乐少华则认为补充1旅建制充实,一个旅和红10军团兵力相差不多,而武器则远胜过红军,只能快走,不能硬拼;
刘畴西态度模棱两可。
最后方志敏考虑为求得主动,有必要打击一下敌人。
于是决定打补充1旅,战场放在浙西谭家桥附近的乌泥关。
乌泥关距谭家桥5公里左右,是个山隘口,一条公路自南向北通过,路东侧有一个高地,靠北侧是一溜小山坡,公路南端有一道悬崖。
这个地形非常适合打伏击战。
寻淮洲认为,将主力放在路北侧山坡上,路东高地上则设置机枪火力,待敌军进入包围圈后突然出击,将敌分割切断。
另将一支部埋伏在路西侧,战斗打响后断敌归路,可以说十拿九稳。
刘畴西宣布了作战计划,沿公路由南向北将19师、20师、21师依次布置,将20师放在主攻位置上,21师则迎头堵击,19师以一个连控制乌泥关高地,师主力则置于路南悬崖地带截击敌军尾部。
寻淮洲认为20师和21师长于游击作战,对正规的阵地战较生疏,不宜担任重要的主攻任务,不如换成19师。
然而刘畴西坚持原计划,并下了作战预令。
12月14日上午9时多,王耀武部的补充1旅出现在公路上,慢慢进入了伏击圈。
因为并没有估计到红军会在这里设伏,国民党军的行军显得懒洋洋的,队伍也拉得很长。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再过一会补充1旅就会完全进入伏击圈。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一个红军战士过于紧张,竟然放枪走火。
这下国民党军立时警觉,停止了前进,主力迅速沿公路两侧展开,一部分队伍则去抢占最近的高地。
刘畴西见状又气又急,但战机不可失,便立即下达了出击的命令。
立时,公路两侧枪弹齐发,一场伏击战打成了遭遇战。
红军集中火力扫射敌军,一时倒也把国民党军打了个手忙脚乱。
但担任主攻的20师和21师缺乏战斗经验,只顾打得痛快,没有能及时发起冲锋截断敌军。
而寻淮洲的19师部署在路南的悬崖地带,出击地域狭窄,兵力一时无法展开,也耽误了攻击时机。
补充一旅的指挥官王耀武是黄埔二期毕业,相当善战。
他在很短时间内就判明了战场局势,迅速作出了战斗部署。
他看出了占据路北山坡地带的20师战力较弱,而乌泥关高地又是控制战场的制高点,于是集中旅里的迫击炮和重机枪向两处进行火力压制,同时命部队发起猛攻。
国民党军武器占优,火力很猛。
20师部队没怎么打过像样的阵地战,一时慌乱起来。
国民党军乘机扑上阵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王耀武立即增调兵力投入攻击,20师的阵地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国民党军一拨一拨地冲了上来。
争夺乌泥关高地的战斗也打得很惨烈,国民党军用迫击炮猛烈轰击高地,然后发起一次次冲锋。
坚守高地的一个连红军无险可守,伤亡很大,但仍拼死阻击。
经过激战,高地终于被国民党军攻陷。
寻淮洲这下急了,这个高地是全局制高点,如何能沦入敌手!他立即指挥19师部队向高地发起反攻。
国民党军的机枪火力很猛,冲上去的红军被一次次击退下来。
年轻气盛的寻淮洲干脆端起一挺机枪,带头发起了冲锋。
战士们见师长冲上去了,齐声高喊着跟着杀了上去。
寻淮洲冲上一个山坡,迅速指挥部队扩张战果。
这时,一排子弹飞来,寻淮洲腹部中弹,鲜血喷涌。
他咬着牙坚持指挥,直到昏迷过去。
通讯员急忙将他背离战场。
方志敏闻讯十分着急,命担架队将寻淮洲抬往茂林医院进行救治。
战斗进行到下午,21师的阵地又被国民党军突破了,双方里出外进的打成了胶着混战。
此时战机已完全失去,再打下去对势单力薄的红军愈加不利,方志敏和刘畴西于是下达了撤出战场的命令。
这一战红10军团伤亡达300余人,师团领导干部寻淮洲、乐少华、刘英先后负伤。
补充一旅也伤亡很大,打得筋疲力尽,王耀武没有追击,下令收兵。
乌泥关一战,红10军团没能够消灭敌军,反而折损不少,还消耗了大量弹药,可以说打了个败仗。
一时红军的士气非常低落。
更加令人惋惜的是,重伤的寻淮洲在送往茂林的途中,因山路颠簸从担架上摔了下来,导致失血过多,于第二天牺牲,年仅22岁。
死前寻淮洲恨恨地说:“死我是不怕的,不能死在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汉奸手里,我痛心啊!”方志敏命人将寻淮洲就地埋藏,并作了记号。
后来国民党军根据红军俘虏的供词掘出了寻淮洲的遗体大加宣传。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建了寻淮洲的陵墓,并由朱德元帅亲自作了碑序。
红10军团转移至陶村,又遭遇了国民党军一个保安团。
此时红军的3个师仍相当于3个整团的兵力,如果坚决作战是有可能全歼这股敌军的。
然而刘畴西此时有了避战的思想,只派上去一个营作战,看看不行又上去一个营,结果全打成了无谓的消耗战。
方志敏不太懂军事,又不想和刘畴西搞得太僵,在一边干着急。
最后刘畴西不顾军团很多指战员的反对,决心避战撤离。
一个重振士气的机会又失去了。
就这样,红10军团经旌德、泾县、青阳、太平直向皖南而去。
一路在休宁、祁门、屯溪、歙县、绩溪、婺源、开化等地都与国民党军发生了遭遇战。
因为刘畴西无心恋战,不肯决心争取胜利,各战都无所获,反而弄得人疲马乏,士气更加低落。
在一路转战中,红10军团度过了1935年的新年。
1935年1月10日,红10军团指挥层在浙西遂安县的茶山开会。
会上有两种方针,一种是乐少华、刘英、粟裕等人提出,要分兵游击,减小目标保存实力;
另一种是方志敏、刘畴西提出,继续大兵团作战,转回闽浙赣苏区休整。
经过争论,方志敏拍板决定采用后者。
从事后看,这是一个致命的失着。
红军转移后,各地苏区都已沦陷。
国民党军在苏区疯狂烧杀,已严重毁坏了苏区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而且国民党军还在沿苏区的路上设置了多道封锁线,苏区内外用兵的地域都很狭小,根本无法展开大兵团作战。
方志敏等人一心要使疲惫的红10军团得到休整,总认为到了苏区就到了家,而忽视了这些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1月10日当天,红10军团全军转回赣东北,北上皖浙边的行动至此失败。
要说从茶山到闽浙赣苏区只有200多里路,急行军2天就能到。
可今非昔比,国民党军已沿路设置了十几条封锁线,四面重兵又齐围过来,形势变得十分险恶。
红10军团刚出开化县的大龙山,便与国民党军一个团遭遇。
刘畴西不敢恋战,也没有通知前卫部队,率大队改道青岭顶险道夜行甩掉了敌人。
而先头侦察连与敌军接上了火,与军团失去了联系。
1月12日下午,10军团行至扬州,由此向南越过南华山就是化婺德苏区,那里仍有游击队活动,便于红军休整隐蔽。
粟裕建议全军加速通过南华山,而刘畴西顾虑部队太疲劳,便下令宿营休息一夜。
第二天上午继续行军至徐家村,突遇敌军一个保安团。
事后得知,这支国民党军仅比红10军团早到半小时插死了通路。
红军立即发起突击,国民党军占据有利地形,火力又密集,几次攻击不能得手。
此时刘畴西又开始犹豫不决,既舍不得撤走,又下不了决心全军压上去。
这样拖到傍晚,仍然过不去,只好趁夜色向西绕道。
红10军团两次受阻,部队疲乏,士气极为低落。
此时刘畴西仍没有拿出果断决策突围,而是放任部队缓慢行军,致使队伍拉了十几里长。
1月15日中午,前锋19师刚到德兴县的港首村,即与国民党军49师遭遇。
19师负责掩护方志敏、粟裕率领的军团机关和伤病员,无法恋战,只好夺路冲出。
国民党军趁势出击,将后边的20师和21师切断。
刘畴西见前面受阻,便率大队改道向南。
1月16日,方志敏、粟裕率19师余部800余人冲到了化婺德附近的陈家湾村。
在此等了很长时间,仍不见刘畴西率大队到来。
责任感极重的方志敏放心不下,让粟裕及负伤的乐少华、刘英等带19师先走,自己回去接应大部队。
粟裕等带队连夜疾行,抢先一步冲破了国民党军在童家坊至暖水湾一线设置的封锁线,终于抵达了赣东北苏区。
粟裕等人在此等了4天,仍不见大部队跟上来,而远处持续了几天的枪炮声也渐渐停息了,知道大势不妙,只好洒泪挥别,继续前行。
15日当天,刘畴西率红10军团主力在张家坞又遇到国民党军4个营的阻击,混乱中20师和21师被打散。
刘畴西、王如痴及20师主力连打边撤,来到了黄土岭南侧的一片密林内。
此时方志敏派人来送信,要求刘畴西带部队务必于当夜闯过常山、平乐一带的封锁线,如此才有一线生机。
然而刘畴西又顾虑部队饥饿疲劳,决定休息一夜再走,又错过了一个机会。
方志敏得信后,长叹一声,久久无语。
为了将这支宝贵的队伍带出来,方志敏毅然带着几个人再次闯进了包围圈,找到了刘畴西的大部队。
就在这一夜,国民党军第49师、57师、补充1旅、独立43旅、浙江保安纵队等共14个团部队已分路赶来,插死了四面的通道。
红10军团主力被围在了方圆只有15里左右的怀玉山地区。
红10军团至此已只剩2000余人,枪支破烂,弹药缺乏。
怀玉山区此时更是天寒地冻,部队饥寒交加,疲惫不堪。
国民党军正分片围剿,四面压迫而来,小股的战斗不断发生。
方志敏、刘畴西率部队四处绕行,东冲西突,竭尽全力要找出一条生路来。
1月18日夜,在一个老向导的带领下,红10军团向金竹坑发起扑击,只要冲过这里,就能进入化婺德苏区了。
驻守在碉堡里的国民党军不明红军虚实,只好不间断地猛烈开火。
刘畴西冲在前面,被枪弹击伤了那只唯一完好的手臂。
警卫员急忙扶他撤下来,后边的部队不知详情,见军团长下来了,也跟着撤退。
后来得知,此处驻守的国民党军只有一个排,而红军还有千余人。
如果坚决攻击,天黑夜暗中是完全可能突出去的。
最后的一个机会也失掉了。
至此,屡屡受挫的红10军团终于支持不住了,不断有人逃跑、离队,部队频于瓦解的态势。
而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也日益缩小,红军被不断打散分割。
方志敏将所有的人马组织起来,发起最后的突击。
然而,无济于事,在国民党军的优势兵力火力下,红军很快就被打散了,方志敏和刘畴西等人也都失散。
1月的怀玉山区大雪纷飞,国民党军逐山逐垅地搜剿,不断搜出打死冻馁交加的红军。
后来,国军干脆就放起火来,跟着火势搜剿。
就这样,王如痴被搜出来了,21师师长胡天桃被搜出来了,原红10军参谋长曹仰山被搜出来了,彭杨陆军学校校长彭干臣牺牲了。
。
。
。
。
。
1月27日,冻饿交加的刘畴西昏倒在程家湾附近,也被搜出。
刘被押到搜剿军指挥部,总指挥俞济时和他是黄埔同期的同学,但俞连顿饱饭热水都没给他。
面对如此惨景,方志敏痛苦万分。
怀着生的信念,他不分昼夜地爬山越岭,在冰天雪地中苦苦支撑,希望能闯出一条生路来。
此时国民党军已搜山近一月,也是冻累交加,疲惫不堪。
搜剿指挥部认为清剿任务已基本完成,方志敏可能已突围,要求撤回休整。
就在这时,方志敏的警卫员魏长发叛变告密,在南昌的蒋介石下了死命令,说方志敏仍在山上,在搜到以前,凡要求撤军休整者杀无赦。
就这样,国民党军再次加大了搜山的力度,一树一草地逐层搜索。
1月29日傍晚,方志敏在德兴与玉山交界的垅首村被两个国民党兵搜出。
同一天,中央红军开始一渡赤水。
2月2日,方志敏等人被押到南昌。
他们受到了酷刑对待,但始终信仰不变。
蒋介石亲自来劝降,也被方回绝。
在6个月的铁窗生活中,方志敏积极鼓励狱中难友团结起来和敌人斗争;
争取看守的同情准备越狱。
他借着敌人要他写供状的机会,分秒必争的写出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16篇文章。
在书中,方志敏写道:“我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一腔赤诚,跃然纸上。
当时社会各界强烈要求蒋介石释放方志敏等人,宋庆龄、何香凝等人连续给蒋去电。
为防夜长梦多,1935年8月6日,蒋介石电令将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在南昌赣江下沙窝杀害。
时年方志敏36岁。
曾经轰轰烈烈赣东北红军和红7军团就这样失败了。
突围出去的粟裕、乐少华、刘英等人则再起武装,组成了红军挺进师,在闽浙边坚持战斗。
抗战爆发后,这支部队则改编成了新四军的一支。
粟裕在抗日战争中迅速崭露头角,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
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
乐少华后来伤重离队去了延安,抗战胜利到东北工作,解放后在三反运动中被怀疑为反党,愤而自杀;
刘英先是当了红军挺进师的政委,抗战后在浙江省委工作,1939年在浙江丽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
累死我了 把分给我吧!!!。
峨眉七矮的内容
《蜀山剑侠传》小一辈主要人物中的七矮,原以妙一真人之子齐金蝉为首,率同石生,南海双童甄艮、甄兑,南海玄龟殿散仙易周之孙、易晟之子易鼎、易震,因有一转动师兄弟未来,先只六人。
金蝉想要凑足七矮之数,便就着妙一真人夫妇率领长幼群仙往铜椰岛,为大方真人神驼乙休与岛主天痴上人解围救灾,释嫌修好之际,暗中把白眉禅师的小徒弟小神僧阿童拉上,补了七矮的缺……。
蜀山传三仙二老一子七真是哪些人?
三仙指的是 玄真子,苦行头陀,乾坤正气妙一真人 齐漱溟这东海三仙。
二老则是嵩山二老追云叟白谷逸和赛仙朔矮叟朱梅。
一子说的是天师教掌教天灵子。
七真则是穷神凌浑、大方真人乙休、大颠上人郑颠仙、金姥姥罗紫烟、严瑛姆、绛云真人陆巽以及伏魔真人姜庶。
蜀山传存在不少前后不符的错误,比如前面将其写为追云叟就是错误,之后的书中得以改正,三仙的第三个人是齐漱溟,这样才是完整的三仙二老的解释.扩展资料东海三仙本来就是指的追云叟白谷逸,苦行头陀跟玄真子,但其实到后来东海三仙中没有了白谷逸,而变成了齐漱溟。
白谷逸本身比玄真子,苦行头陀还有齐漱溟高出半辈,峨眉班辈非常严格,所以白谷逸与其余二人齐名本身不合适,而且三仙的称号也只在白谷逸身上被提起过一次。
相反,《蜀山剑侠传》前面大部分中都提到三仙在东海炼宝,还珠楼主说的是峨眉掌教乾坤正气妙一真人,玄真子以及苦行头陀在东海,而在这个时期,嵩山二老朱梅与白谷逸却时常明里暗里出现来帮助峨眉门下的小辈,由此看来,三仙指的还是妙一真人,苦行头陀以及玄真子。
参考资料来源:-三仙二老。
湖北随州出现过哪些历史名人?
你好:随州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上古有炎帝神农;
春秋有季梁、随侯;
战国有曾侯乙;
唐时有胡紫阳,李白与胡紫阳交往频繁,写下了大量诗文,流传至今的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今随州拟重建餐霞楼,保护现光寺等文物古迹,扩建成现光山旅游名胜区;
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随州任刺史,有《刘随州集》传世;
宋代有欧阳修,他4岁随母亲来随州投靠叔叔,24岁才离开随州北上求学,留有五眼桥、八角楼等遗迹;
南宋有名将李庭芝;
元朝有明玉珍,农民起义军领袖,大夏国建立者。
原名旻玉珍,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
柳林古城畈人。
元末农民起义攻重庆,陷成都,定四川,自称陇蜀王,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即帝位于重庆,国号大夏(史称“明夏”),建元天统。
明军大举入川,明升降附,到南京后被封为归义侯。
第二年朱元璋怀疑明升有异心,将其全家送往高丽;
明中后期有著名谏官杨涟,因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作斗争而死,谥号“忠烈”。
从古至今,随州出来了多少有名的人物啊,或曾经在随州任职的名人,谢啦
远古时代的神农,春秋的季梁,战国的曾侯……政界:湖北省副省长、人大副主任蒋大国、刘友凡,甘肃省副省长刘永富等;
文化界:胡德坤教授(原武汉大学副校长)、 向继洲(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校长 )、余世存、段怀清(在百家讲坛讲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军界:朱永清,空军中将;
袁继昌少将,60周年阅兵直升机编队带头大哥。
商界:波导老总徐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