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人鼻息典故(仰人鼻息什么意思典故)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成语故事?越多越好 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 鼎足三分, 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 桃园结义 出自《三国演义》的有关历史典故成语 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著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三国演义里的所有成语故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 不出所料 1、如饮醇醪(周瑜):形容一个人气量广阔,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的谅解,形容周瑜心胸宽广。
2、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5、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6、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7、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8、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3、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6、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8、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9、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20、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2、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3、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4、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5、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6、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7、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30、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著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1、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32、得陇望蜀(曹操)指甘肃一带;
蜀:指四川一带。
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贪得无厌。
... 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妄自菲薄 智取陈仓 七擒七纵 六出祁山 舌战群儒 单刀赴会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桃园结义,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草船借箭,三顾茅庐,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 舌战群儒,六出祁山,如嚼鸡肋,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乐不思蜀,负重致远,出言不逊,兵贵神速, 断头将军,车载斗量,势如破竹,老牛舐犊,坚壁清野, 七步之才,才占八斗,七步成诗,骨肉相残,巢毁卵破, 一身是胆,顾曲周郎,超群绝伦,如鱼得水,如饮醇醪, 髀肉复生,步步为营,偃旗息鼓,空城计,苦肉计,连环计, 欲擒故纵,吴下阿蒙,刮骨疗毒,计收姜维,江东赴会, 吕布戏貂禅,击鼓骂曹,蒋干盗书,走马荐诸葛,愿打愿挨, 张飞赔罪,义放曹操,水淹七军,过五关斩六将,初出茅庐,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单骑救主,横槊赋诗,马跃檀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在曹营心在汉,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演义中成语故事 桃园结义,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草船借箭,三顾茅庐,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 舌战群儒,六出祁山,如嚼鸡肋,三英战吕布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及故事 桃园结义,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草船借箭,三顾茅庐,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 舌战群儒,六出祁山,如嚼鸡肋,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乐不思蜀,负重致远,出言不逊,兵贵神速, 断头将军,车载斗量,势如破竹,老牛舐犊,坚壁清野, 七步之才,才占八斗,七步成诗,骨肉相残,巢毁卵破, 一身是胆,顾曲周郎,超群绝伦,如鱼得水,如饮醇醪, 髀肉复生,步步为营,偃旗息鼓,空城计,苦肉计,连环计, 欲擒故纵,吴下阿蒙,刮骨疗毒,计收姜维,江东赴会, 吕布戏貂禅,击鼓骂曹,蒋干盗书,走马荐诸葛,愿打愿挨, 张飞赔罪,义放曹操,水淹七军,过五关斩六将,初出茅庐,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单骑救主,横槊赋诗,马跃檀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在曹营心在汉,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演义的5个成语典故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诞生了很多精彩的 故事 ,产生了许多 成语 故事。
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三国演义的 成语 典故 ,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一、舌战群儒 [ shé
zhà
n qú
n rú
] 【解释】:舌战:激烈争辩;
儒:指读书人。
指同很多人 辩论 ,并驳倒对方。
【出自】: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 【翻译】:“诸葛亮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二、万死不辞 [ wà
n sǐ bù
cí
] 【解释】: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
死一万次也不推辞。
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出自】: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
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
” 【翻译】:貂蝉说:“刚才我说过,只要有使令,死一万次也不推辞。
三、海枯石烂 [ hǎi kū shí
là
n ] 【解释】: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
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出自】: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汝要说我降,除非海枯石烂 。
【翻译】:你想让我投降,除非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四、强词夺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解释】:强词:强辩;
夺:争。
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出自】: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曰:‘
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
” 【翻译】:上一人忽然说:‘
诸葛亮所说,都无理强辩,都不是正经的讨论,不必再说。
’
五、泪流满面 [ lè
i liú
mǎn mià
n ] 【解释】:眼泪流了一脸。
形容极度悲伤。
【出自】: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 【翻译】:说完,把印交给他,眼泪流了一脸。
相关 文章 : 1. 过五关斩六将的成语故事 2. 三国演义的四字词语 3. 一个嘴巴吐着舌头五个儒字打一成语的答案 4. 三国的成语典故之缓兵之计 5.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 。
《三国志》中的成语
《三国志》中的成语: 折节下士—
—
折节:屈己下人。
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冢中枯骨—
—
冢:坟墓。
坟墓里的枯骨。
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脏污狼藉—
—
贪污、受贿,名声败坏,不可收拾。
芝艾俱焚—
—
芝艾:比喻美和恶。
芝艾同被烧毁。
比喻好的坏的同归于尽。
壮士解腕—
—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
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钟鸣漏尽—
—
漏:滴漏,古代计时器。
晨钟已经敲呼,漏壶的.水也将滴完。
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
也指深夜。
走伏无地—
—
比喻没有藏匿容身的地方。
志同道合—
—
道:途径。
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枕石漱流—
—
旧时指隐居生活。
自给自足—
—
给:供给。
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肘腋之患—
—
肘腋:胳膊肘和夹肢窝,比喻极近的地方。
产生于身边的祸患。
周郎顾曲—
—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
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坐不窥堂—
—
端坐不斜视,专心一意。
孜孜不倦—
—
孜孜:勤勉,不懈怠。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指鹿作马—
—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同“
指鹿为马”
。
赃污狼藉—
—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遭遇际会—
—
犹言逢遇时机。
针芥相投—
—
《三国志·
吴志·
虞翻传》“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
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
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
”
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因以“
针芥相投”
谓相投契。
甄奇录异—
—
谓选拔录用优秀的人才。
震天动地—
—
震动了天地。
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陟罚臧否—
—
赏罚褒贬。
枝附叶连—
—
见“
枝附叶着”
。
智均力敌—
—
谓双方的智略或势力旗鼓相当。
《三国志·
魏书·
王朗传》:“
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
”
《宣和书谱·
行书二·
虞世南》:“
[虞世南]当时与欧阳询皆以书 掷鼠忌器—
—
犹言投鼠忌器。
直言正色—
—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舟水之喻—
—
舟:船。
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
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卓荦超伦—
—
卓荦:超绝。
伦:类。
才能突出,超出一般人。
孳孳不倦—
—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走石飞沙—
—
沙土飞扬,石块滚动。
形容风势狂暴。
政令不一—
—
发出的命令不统一。
形容军务或政务混乱。
自新之路—
—
罪犯自己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出路。
总角之好—
—
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延颈鹤望—
—
像鹤一样伸长颈子盼望。
比喻盼望心切。
要言不烦—
—
要:简要;
烦:烦琐。
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偃旗息鼓—
—
偃:仰卧,引伸为倒下。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
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掩目捕雀—
—
遮着眼睛捉麻雀。
比喻自己骗自己。
衣轻乘肥—
—
衣:穿。
轻:轻暖的裘衣;
肥:肥壮的马。
穿着贵重的衣服,驾驭肥壮的马。
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扬汤止沸—
—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
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身是胆—
—
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以往鉴来—
—
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办事的借鉴。
一心一意—
—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身都是胆—
—
极言胆大勇敢。
一无所取—
—
原指一点都没拿。
后也形容什么都未得到。
游辞巧饰—
—
用没有根据的话多方掩饰。
英雄所见略同—
—
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
略:大略,大致。
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同。
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饮醇自醉—
—
醇:浓酒。
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衣绣昼行—
—
昼:白天。
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
比喻在本乡作官,或富贵后回到故乡。
一心一计—
—
一心一意。
一座皆惊—
—
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
元龙豪气—
—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氾;
豪:豪放。
形容性格豪放。
元龙高卧—
—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
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
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鱼贯而入—
—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刖趾适屦—
—
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
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云中白鹤—
—
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
比喻志行高洁的人。
有勇有谋—
—
勇:勇气;
谋:计谋。
既有胆量又有计谋。
雅量高致—
—
气度宽宏,情致高雅。
言过其实—
—
言:语言;
过:超过;
实:实际。
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言笑自若—
—
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一夫之勇—
—
犹言匹夫之勇。
一举两全—
—
谓一举措而能顾全两面。
以人择官—
—
根据人的才能选授适当的官职。
一苇可航—
—
一苇:一捆芦苇。
用一捆芦苇作成一只小船就可以通行过去。
①比喻水面相隔很近,不难渡过。
亦作“
航一苇”
。
②比喻用微薄之力就可以把事情解决。
一坐尽惊—
—
谓满座皆惊服。
忧公忘私—
—
关心公益,不顾私利。
渊清玉絜—
—
如渊之清,如玉之洁。
比喻人品高尚。
原始见终—
—
考察事物的开端而预见到它的结果。
运筹演谋—
—
同“
运筹决策”
。
晏然自若—
—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自若:不变常态。
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
下笔成章—
—
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
形容写文思敏捷。
寻章摘句—
—
寻:找;
章:篇章;
摘:摘录。
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
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胸中鳞甲—
—
比喻存心险恶。
先公后私—
—
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
洗脚上船—
—
谓居于水滨,舟行极便。
语出《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
又劝权夹水口立坞”
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
扞孙权呴欲作坞,诸将皆曰:‘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
行师动众—
—
谓指挥大军作战。
喜怒不形于色—
—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
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出自《三国志》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三国志的成语(三国志里的成语) [案兵束甲]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傲慢无礼] 出自《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
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
”[爱人好士]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
”[爱日惜力]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和传》:“且志士爱日惜力 ,君子慕其大者,高山景行,耻非其次。
”[丰屋之祸] 出自陈寿《三国志·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閴其无人’。
王者以天下为家,言丰屋之祸,至于家无人也。
”[感恩戴德]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感恩怀德] 出自《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
”[翻然改图] 出自《三国志·蜀志·吕凯传》:“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公规密谏] 出自《三国志·魏志·桓阶传》:“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刮骨去毒] 出自《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肩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旦夕之危] 出自《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吕蒙传》:“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东家丘]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原从行,卒。
”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
”[百里才]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
”[哀喜交并]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睹微知着] 出自《三国志·吕布臧洪传》:“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着,窃度主人之心。
,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变化无方]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小,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
”[二三其节]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语曰弈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二三其节,可以推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不毁之制]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纪》:“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
”[残忍不仁]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
”[才藻艳逸]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瑀子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
”[长驱径入]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徐晃传》:“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
”[大酺三日]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饶安县言白雉见。
”裴松之注引《魏书》:“赐饶安县田租,勃海郡百户牛酒,大酺三日。
”[单步负笈]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单步负笈,苦身持力。
”[胆略兼人]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
’”[胆如斗大]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维妻子皆伏诛。
”裴松之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单复之术]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臣知无古人单复之术,加卒奉大略。
”[倒悬之患]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全琮传》:“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
”[当今之务]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卫凯传》:“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并且筹策,计较府库,量入为出。
”[德以抱怨]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刘繇传》:“知敦以厉薄,德以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忘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
”[承颜顺旨]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王蕃传》:“蕃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旨。
”[飞沙转石]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凯陆胤传》:“苍梧、南海,岁有风瘴气之害,风则折木,飞砂转石,气则雾郁,飞鸟不经。
”[焚如之祸]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明帝纪》:“人神弗右,而非罪师丹忠正之谏,用致丁、傅焚如之祸。
”[愤然作色]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帝愤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
”[感恩戴义]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高壁深垒]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泰传》:“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
”[功成事立]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王传》:“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赫赫之名]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傅叚传》:“故当时无赫赫之名,吏民久而后安之。
”[继之以死]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苦口之药]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
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廓开大计]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喟然叹息]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老不晓事]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植益内不自安”注:“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
”[老生常谭]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谭。
”[囊中取物] 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二擒孟获》:“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内应外合] 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
”[起兵动众]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华敷传》:“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会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举大事,必有大殃。
”[齐整如一]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郑浑传》:“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
”[躬耕乐道] 出自《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胡]昭乃转居浑山中,躬耕乐道,以以经籍自娱。
”[进退狼狈] 出自《三国志·蜀志·马超传》:“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
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
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安身为乐] 出自《三国志·蜀书·秦宓传》:“安身为乐,无忧为福。
”[有勇有谋]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献帝起居注》:“吕布受恩而反图之,斯须之间,头悬竿端,此有勇而无谋也。
”[政令不一] 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帅贱多宠,政令不壹。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卓荦超伦] 出自《文选·孔融·荐弥衡表》:“叔质贞亮,英才卓跞。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夫欲救危抚乱,脩己以安人,则宜卓荦超伦,与时殊趣,震惊邻国,骇动四方,上当天心,下合人意。
”[一苇可航] 出自《三国志·吴书·贺邵传》:“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
”[孜孜不倦] 出自《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走石飞沙] 出自《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苍梧、南海,岁有风瘴气之害,风则折木,飞沙转石,气则雾郁,飞鸟不经。
”[掷鼠忌器] 出自《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卓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赍诏书喻绍,绍使河内太守王匡杀之”裴松之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班与匡书云:‘《刘向传》曰:掷鼠忌器。
器犹忌之,况卓今处宫阙之内,以天子为藩屏……”[壮士解腕]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冢中枯骨]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肘腋之患]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直言正色] 出自《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遭遇际会]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际会,幸承先王馀业,恩未被四海,泽未及天下,虽倾仓竭府以振魏国百姓,犹寒者未尽暖,饥者未尽饱。
”[自新之路] 出自《三国志·魏志·田豫传》:“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
”[脏污狼藉] 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长吏多阿富贵戚,脏污狼藉。
”[赃污狼藉] 出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
”[舟水之喻] 出自《三国志·魏志·王基传》:“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
”[志同道合]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周郎顾曲] 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因敌为资]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
”[甄奇录异] 出自《三国志·吴志·步骘传》:“骘于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李肃、周条、石干十一人,甄别形状。
”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李肃]善论议,臧否得中,甄奇录异,荐述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众以此服之。
”[钟鸣漏尽]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指鹿作马] 出自《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
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
昭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折节下士] 出自《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针芥相投] 出自《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
”[总角之好] 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
”《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智均力敌]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
”[纵虎归山]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众寡不敌]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郭淮传》:“备欲渡汉水来攻。
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走伏无地] 出自《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蹊路断绝。
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诸葛亮司马懿
1. 描写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四字词语有什么 1.神机妙算读音:[ shén jī miào suàn ]释义:神、妙:形容高明;
机、算:指计谋。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
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出 处:宋·赵佶《念奴娇》:“妙算神机;
须信道;
国手都无勍敌。
”例 句:1. 犯罪分子再狡猾,也逃不过我公安人员的~。
2.老谋深算 读音:[ lǎo móu shēn suàn ]释义: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
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
出 处:清·曾朴《孽海花》:“沉毅哉!老谋深算;
革命军之军事家。
”例 句:他一向~,却没料到今日会一败涂地。
3.深图远虑 读音:[ shēn tú yuǎn lǜ ]释义:计划周密,考虑长远4.渊图远算 读音:[ yuān tú yuǎn suàn ]释义:深谋远虑。
出 处:《南齐书·高帝十二王传论》:“世祖顾命,情深尊嫡,渊图远算,意在无遗。
” 5.坐筹帷幄 读音:[ zuò chóu wéi wò ]释义:坐在军帐里出谋划策。
出 处:《新唐书·郑畋传》:“坐筹帷幄,终能复国云。
” 例 句: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深入基层,亲历亲为,不能老是~,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
6.运筹帷幄 读音:[ yùn chóu wéi wò ]释义:筹:计谋、谋划;
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 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
”例 句:第一线工人辛勤劳动,贡献的确不小,领导和科技人员~的功劳一样不可埋没。
7.鉴往知来读音:[ jiàn wǎng zhī lái ]释义:鉴:审察或引为教训;
往:过去;
来:未来。
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
出 处:《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
在夏后之世。
”例 句:~,古人是承认的,今人也必须承认,因为历史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证据。
8.高瞻远瞩 读音:[ gāo zhān yuǎn zhǔ ]释义:瞻:视,望;
瞩:注视。
站得高,看得远。
比喻眼光远大。
出 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二回:“遂把这些粉白黛绿;
莺声燕语;
都付之不见不闻;
一路高瞻远瞩;
要领略湖山真景。
” 例 句:观察和分析形势必须善于抓住关键性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夺取战争和革命的胜利。
9.深谋远虑 读音:[ shēn móu yuǎn lǜ ]释义: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出 处: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曩时之士也。
”例 句:1. 有雄才大略,能~,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10.足智多谋 读音:[ zú zhì duō móu ]释义:足:充实,足够;
智:聪明、智慧;
谋:计谋。
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 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 2. 描写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四字词语有什么 1.神机妙算 读音:[ shén jī miào suàn ] 释义:神、妙:形容高明;
机、算:指计谋。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
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出 处:宋·赵佶《念奴娇》:“妙算神机;
须信道;
国手都无勍敌。
” 例 句:1. 犯罪分子再狡猾,也逃不过我公安人员的~。
2.老谋深算 读音:[ lǎo móu shēn suàn ] 释义: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
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
出 处:清·曾朴《孽海花》:“沉毅哉!老谋深算;
革命军之军事家。
” 例 句:他一向~,却没料到今日会一败涂地。
3.深图远虑 读音:[ shēn tú yuǎn lǜ ] 释义:计划周密,考虑长远 4.渊图远算 读音:[ yuān tú yuǎn suàn ] 释义:深谋远虑。
出 处:《南齐书·高帝十二王传论》:“世祖顾命,情深尊嫡,渊图远算,意在无遗。
” 5.坐筹帷幄 读音:[ zuò chóu wéi wò ] 释义:坐在军帐里出谋划策。
出 处:《新唐书·郑畋传》:“坐筹帷幄,终能复国云。
” 例 句: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深入基层,亲历亲为,不能老是~,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
6.运筹帷幄 读音:[ yùn chóu wéi wò ] 释义:筹:计谋、谋划;
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 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
” 例 句:第一线工人辛勤劳动,贡献的确不小,领导和科技人员~的功劳一样不可埋没。
7.鉴往知来 读音:[ jiàn wǎng zhī lái ] 释义:鉴:审察或引为教训;
往:过去;
来:未来。
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
出 处:《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
在夏后之世。
” 例 句:~,古人是承认的,今人也必须承认,因为历史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证据。
8.高瞻远瞩 读音:[ gāo zhān yuǎn zhǔ ] 释义:瞻:视,望;
瞩:注视。
站得高,看得远。
比喻眼光远大。
出 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二回:“遂把这些粉白黛绿;
莺声燕语;
都付之不见不闻;
一路高瞻远瞩;
要领略湖山真景。
” 例 句:观察和分析形势必须善于抓住关键性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夺取战争和革命的胜利。
9.深谋远虑 读音:[ shēn móu yuǎn lǜ ] 释义: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出 处: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曩时之士也。
” 例 句:1. 有雄才大略,能~,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10.足智多谋 读音:[ zú zhì duō móu ] 释义:足:充实,足够;
智:聪明、智慧;
谋:计谋。
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 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 3. 形容诸葛亮,司马懿和周瑜都有神马成语啊 神机妙算 聪明绝顶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
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
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
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
。
与诸葛亮和周瑜有关的成语
一时瑜亮,既生瑜何生亮,舌战群儒,七擒七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曲有误周郎顾,草船借箭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尽皆在此,随意取用。
〖按兵束甲〗 成语典故: 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案兵束甲〗 成语典故: 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阿斗太子〗 成语典故: 丈夫是个阿斗太子,哪怕你是诸葛亮,也只好叹口气。
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半筹莫展〗 成语典故: 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八攻八克〗 成语典故: 北敌势方强,娄师德八遇八克;
南蛮心未服,诸葛亮七纵七擒。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闭门思愆〗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来敏传》“坐事去职”自谓能以敦厉薄俗,帅之以义。
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比居同势〗 成语典故: 树叶强大,比居同势,各结朋党,竞进憸人。
三国·蜀·诸葛亮《兵要》〖八面驶风〗 成语典故: 八面驶风,左右逢源,真乃诸葛亮也。
老舍《神拳》第三幕〖闭门思过〗 成语典故: 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汉书·韩延寿传》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
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不求闻达〗 成语典故: 不求闻达于诸候。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不知所言〗 成语典故: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不知所云〗 成语典故: 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成败利钝〗 成语典故: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迟回观望〗 成语典故: 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葛亮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
《清史稿·李森先传》〖除患宁乱〗 成语典故: 除患宁乱,克复旧都。
三国·蜀·诸葛亮《后主出军诏》〖草庐三顾〗 成语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豺狼之吻〗 成语典故: 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淡泊明志〗 成语典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德薄任重〗 成语典故: 德薄任重,惨惨忧虑。
三国·蜀·诸葛亮《坐上与杜微书》〖顶头上司〗 成语典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诸葛亮”和“阿斗”搏斗》:“对于我们的‘顶头上司’,也以极诚恳的态度,商量挽救这一个文化堡垒的办法。
”〖二三其节〗 成语典故: 语曰奕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节,可以摧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二桃三士〗 成语典故: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方寸已乱〗 成语典故: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伏龙凤雏〗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
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非学无以广才〗 成语典故: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负阻不宾〗 成语典故: 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固壁清野〗 成语典故: 社客(崔社客)宿将多谋,诸葛亮城各自保,固壁清野。
《北齐书·李浑传》〖苟全性命〗 成语典故: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肝心若裂〗 成语典故: 腾用伤悼,肝心若裂。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豪杰并起〗 成语典故: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虎踞龙盘〗 成语典故: 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 晋·吴勃《吴录》高城新筑压长川,虎踞龙盘气色全。
唐·雍陶《河阴新城》诗〖好尚不同〗 成语典故: 人各有好尚。
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汉贼不两立〗 成语典故: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军不血刃〗 成语典故: 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典故: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力〗 成语典故: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成语典故: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积功兴业〗 成语典故: 《意林》傅子曰:‘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
卷五引晋·杨泉《物理论》〖计日而待〗 成语典故: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积思广益〗 成语典故: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集,亦作“积”。
〖进贤进能〗 成语典故: 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器》〖俭以养德〗 成语典故: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俭以养廉〗 成语典故: 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继之以死〗 成语典故: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开诚布公〗 成语典故: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枯鱼得水〗 成语典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跨州连郡〗 成语典故: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蒙尘〗 成语典故: 主上蒙尘。
《三国志·诸葛亮传》〖木牛流马〗 成语典故: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命世之英〗 成语典故: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三国志·蜀志·邓芝传》〖民殷国富〗 成语典故: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龙蟠虎踞〗 成语典故: 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 晋·吴勃《吴录》〖力排众议〗 成语典故: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理所不容〗 成语典故: 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凌上虐下〗 成语典故: 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于东城,为笑千载,皆不以义,凌上虐下故也。
《三国志·魏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陵上虐下〗 成语典故: 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松之引诸葛亮集〖临危受命〗 成语典故: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难以逆料〗 成语典故: 凡事如是,难以逆料。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难以预料〗 成语典故: 凡事如是,难以逆料。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囊中取物〗 成语典故: 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二擒孟获》〖偏安一隅〗 成语典故: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情见乎言〗 成语典故: 谓为信然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
”〖七擒七纵〗 成语典故: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迁善黜恶〗 成语典故: 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弃邪从正〗 成语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弃邪归正〗 成语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去邪归正〗 成语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亲贤远佞〗 成语典故: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尔其尊师重傅,亲贤远佞,非道勿履,非礼勿行。
唐·韩愈《顺宗实录》卷三〖跷足而待〗 成语典故: 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
三国·蜀·诸葛亮《劝将士勤功己阙教》〖七纵七禽〗 成语典故: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
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七纵七擒〗 成语典故: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擒纵自如〗 成语典故: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如虎生翼〗 成语典故: 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如虎添翼〗 成语典故: 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兵机》〖人心如秤〗 成语典故: 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三国·蜀·诸葛亮《书》〖如鱼得水〗 成语典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使法量功〗 成语典故: 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韩非子·明法》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这,不自举;
使法量功,不自度。
三国·蜀·诸葛亮《兵要》〖三顾草庐〗 成语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成语典故: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成语典故: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毛泽东《组织起来》〖三顾茅庐〗 成语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事后诸葛亮〗 成语典故: 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社稷之器〗 成语典故: 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三国·蜀·诸葛亮《又称蒋琬》〖十命可受〗 成语典故: 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三国志·蜀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答言书〖受命于危难之间〗 成语典故: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上楼去梯〗 成语典故: 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深入不毛〗 成语典故: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食少事繁〗 成语典故: 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
’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 《晋书·宣帝纪》〖识时务者为俊杰〗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事无大小〗 成语典故: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事无巨细〗 成语典故: 政事无巨细咸于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视微知著〗 成语典故: 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视微知着〗 成语典故: 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思贤如渴〗 成语典故: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向无敌〗 成语典故: 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注引《江表传》〖芟夷大难〗 成语典故: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圣主垂衣〗 成语典故: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葛亮乾坤。
语出《易·系辞下》〖舌战群儒〗 成语典故: 诸葛亮舌战群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受制于人〗 成语典故: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诚布公〗 成语典故: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畏敌如虎〗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卷三十五〖危急存亡〗 成语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危急存亡之交〗 成语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危急存亡之时〗 成语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位极人臣〗 成语典故: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
三国·蜀·诸葛亮《答李严书》〖万全之计〗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亲待亚于诸葛亮”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威刑不肃〗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裴松之注引《蜀记》〖我心如秤〗 成语典故: 《冯堂书钞》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卷三七引诸葛亮《杂言》〖威仪不肃〗 成语典故: 优游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
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
《三国志·蜀志·简雍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成语典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诸葛亮集》〖妄自菲薄〗 成语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胸有鳞甲〗 成语典故: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 《三国志·蜀志·陈震传》〖胸中鳞甲〗 成语典故: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 《三国志·蜀志·陈震传》〖应变将略〗 成语典故: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游辞巧饰〗 成语典故: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元恶未枭〗 成语典故: 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义结金兰〗 成语典故: 《太平御览》张温英才镶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义结金兰之好焉。
引《吴录》〖应机权变〗 成语典故: 若孝文卑辞匈奴,先主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三国·蜀·诸葛亮《绝盟好议》〖一箭之地〗 成语典故: 放我一箭之地,埋锅造饭去。
元·无名氏《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三折〖应权通变〗 成语典故: 诏策亮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以弱毙强〗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以柔克刚〗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以柔制刚〗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以弱制强〗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扬武耀威〗 成语典故: 臣已有退诸葛亮之计。
不用魏军扬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犹鱼得水〗 成语典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与亮情好日密,自以为犹鱼得水也。
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鱼游沸鼎,燕巢飞幕〗 成语典故: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戒备》〖鱼游沸釜,燕处危巢〗 成语典故: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戒备》〖摇羽毛扇〗 成语典故: 小说和戏剧上的诸葛亮,几百年来在群众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形象,即所谓摇羽毛扇的人物。
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引喻失义〗 成语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诛暴讨逆〗 成语典故: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志存高远〗 成语典故: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三国·诸葛亮《勉侄书》)〖坐而待毙〗 成语典故: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陟罚臧否〗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作奸犯科〗 成语典故: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众难群疑〗 成语典故: 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众难群移〗 成语典故: 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志虑忠纯〗 成语典故: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中情烈烈〗 成语典故: 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卷一〖诛凶殄逆〗 成语典故: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诛凶讨逆〗 成语典故: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坐以待毙〗 成语典故: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斟酌损益〗 成语典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