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经典作品(季羡林经典作品集)

2023-06-24
33 阅读

求《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写作时间和写作背景

《季羡林谈人生》是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这本书是由季老的随笔散文整理汇编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讨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汇总在一起,就可以相对比较全面地了解季老对待人生的哲学和态度。

本书是季老晚年的散文作品,他零散地书写自己的回忆,又不时以哲人的眼光审视经历背后的逻辑。

那个主体的自我沿着时间轴的一个端点走向另一个端点,在过去和现实之间艰难地保持平衡。

作者像是把潮退潮落海滩上滞留的石子收集起来观赏玩弄,这大把的“石子”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对普世价值的阐述,如与年轻一辈探讨做人的态度和治学的方法,充满了一个耄耋老人满怀人情味地对生命本源的思考;
第二类是对现实境况的感慨,作者到了“日薄西山”之际,本当“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却遭遇“马行夹道,难以回马”的窘境,生出不能言表的滋味。

还有一类是对往昔那些经历颠沛流离和千辛万苦的人,如父母、师长、朋友的回忆性描述,往往从一两件细微的小事中窥见独特。

这一系列人和事像几何图中的原点,当我们把所有的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整个时代的轮廓,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裹挟在历史大命运中的个人小命运。

季羡林主要著作是什么

  季羡林主要著作列表:  这一辈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风风雨雨一百年 华艺出版社 2009  季羡林自述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季羡林自传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  季羡林谈义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中国书店 2008  季羡林 : 读书有用 中国书店 2008  贤行润身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留德十年 人民出版社 2008  志虑心物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华艺出版社 2008  阅尽沧桑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8  中印文化交流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  谈翻译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季羡林谈佛 三联书店 2007  人生漫谈 文汇出版社 2007  季羡林散文全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阅世心语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忆旧(合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季羡林说自己 中国书店 2007  季羡林谈人生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论范曾(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天竺心影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书斋杂录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  季羡林说国学 中国书店 2007  季羡林谈写作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佛教十五题 中华书局 2007  病榻杂记 新世界出版社 2007  季羡林论中印文化交流 新世界出版社 2006  禅与文化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季羡林学术精粹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6  牛棚杂忆手稿本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相期以茶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皓首学术随笔 中华书局 2006  另一种回忆录 作家出版社 2006  季羡林谈师友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我的人生感悟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季羡林论佛教 华艺出版社 2006  故乡明月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6  学问人生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6  此情犹思 哈尔滨出版社 2006  德国印象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二月兰 作家出版社 2005  思想者说(合著) 青岛出版社 2005  朗润思语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5  季羡林散文选 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学海泛槎 华艺出版社 2005  清塘荷韵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  老猫 东方出版社 2003  耄耋新作 沈阳出版社 2002  新纪元文存 新世界出版社 2002  清华园日记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  我的求学之路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千禧文存 新世界出版社 2001  季羡林与名人 群众出版社 2001  大唐西域记校注(上、下册) 中华书局 2000  季羡林自选集 重庆出版社 2000  旅德追忆(合著) 商务印书馆 2000  季羡林人生漫笔 同心出版社 2000  季羡林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东西漫步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世态炎凉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  缀玉集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  禅和文化与文学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8  季羡林文集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书山屣痕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牛棚杂忆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朗润琐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草堂怀旧(合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我和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文化交流的轨迹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禅与东方文化(合著)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人生絮语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怀旧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我与中国20世纪 (合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东方文化研究(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季羡林论印度文化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4  中印文化交流 新华出版社 1993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新文丰出版公司 民国82。

1[1993]  季羡林留德回忆录 中华书局 1993  季羡林小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  外语教育往事谈(合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万泉集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1  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  东方文化知识讲座(合著) 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编 黄山书店 1989  南亚东南亚论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季羡林散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中国佛学论文集(合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 1982  朗润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

季羡林简介资料

季羡林简介资料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学术成就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并且吐火罗文在世界上仅有不到30人会翻译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4、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5、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6、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7、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8、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 代表著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等。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榻杂记》《忆往述怀》《留德十年》《新纪元文存》等。

季羡林的评价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
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分子历程的反映。

”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 所获荣誉 1986年 论文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 9年 “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7年 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9年 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 1998年 《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1999年 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2000年 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2000年 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2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1] 2006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 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0年 获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着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印度语、 *** 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着名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学术成就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并且吐火罗文在世界上仅有不到30人会翻译   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 *** 、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    代表着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等。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榻杂记》《忆往述怀》《留德十年》《新纪元文存》等。

   评价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
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分子历程的反映。

”    *** 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    家庭成员   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

他们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

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

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

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

  同年,季羡林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

季羡林这一走就是十一年。

这十一年当中,季羡林的老祖(季羡林的婶母)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季羡林他婶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

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老姑娘”。

年近四十才嫁给季羡林的叔父做续弦。

  1995年,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

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

2002年,季老住进301医院前,他想见季老很方便。

在2002年后,他再想见季老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

终于在2008年,季承见到了已经97岁的父亲,并一直陪在父亲左右。

  季羡林的家庭成员,除了人以外,还有几只猫。

季家所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

虎子的脾气像老虎般暴烈,但是对季家三口人却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子上。

季羡林 。

季羡林【槐花】 阅读答案

(1)满树繁花 殷红和灿烂 运用的的是联想的手法. (2)相同之处:都写了花朵之多,花朵一直开到树的高处 不同之处:写槐花时,先写花开的繁多,再写花朵开到高空。

写木棉花时先写花盛开到云天,再写花朵多到挂满枝头。

(3)因为“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出。

” (4)应当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

季羡林的《槐花》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季羡林教摇这篇,教人第一次看大自界中的一切,像第一次见过自己初恋情人,像第一次见到花开,一切都充满了新意,去欣赏它,去和它交流,去真心实意地爱它,绝无半点虚假之心,那么,就会感受到整个世界成物都是你的知心朋友,一切都是美好的灵动的,有智慧的,能相到温暖的,会感受到整个世界变了新颜,就会完全和美相融化在一起了,真的,如同庄子说的那样,此时就在美之中了。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