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古代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

2023-06-24
27 阅读

古代成语故事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1   勤能补拙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
这种水平读什么书?"
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

"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

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
你听到鸡叫声了吗?"
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
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
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
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

"
刘琨跟着穿衣起床。

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文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

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

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程颐正在睡觉,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

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同学们,这是一段古人认真求学的历史,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凝聚成一个成语---"
程门立雪"
,用来比喻尊敬老师,诚心求学的态度或行为。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
刺股"
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
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
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由于读书很多,学习了很多知识,最后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欧阳修以荻画地)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2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3    暗渡陈仓的故事:   【成语】:暗渡陈仓   【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渡:越过;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把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先入关中的刘邦。

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策,到汉中时,人马过后,烧毁沿途的栈道,表明自己不再回关中了。

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命士兵修复原来烧毁的'
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的样子,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趁守将不备袭击了陈仓,进而攻人咸阳,占领了关中,揭开了楚汉大战的序幕。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4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

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

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

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

“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

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

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

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

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

“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

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

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

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

’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

’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

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

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

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

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龙生九子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的九子是:饕餮(tāo tiè),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嘲风,喜欢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睚眦(yá 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形;
敝屣(bì xǐ),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令刻在门的铺首上;
鸱(chī)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蒲(pú)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做大钟的钟纽;
狻猊(suān ní),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囚牛,喜性音乐,故常立在琴头。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5    百丈竿头的故事:   【成语】:百丈竿头   【拼音】:bǎi zhàng gān tóu   【解释】: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

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

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

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

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

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

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

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6   在云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巅,其状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举起,像是为游客指引进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

它之所以颇负盛名,不仅仅在于外形酷似,而且因为有一段对世人颇有启发作用的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两岁能文、四岁会武的神童,因为后来科场失意,擂台负伤了,改行经商后又把老本蚀光,在走投无路时就奔赴黄山来寻师访仙。

哪知跑遍了千峰万壑,连一个药农、樵夫的踪影也没见到。

干粮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烂了就披树皮、树叶。

渐渐地变得骨瘦如柴,那一天终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是过了多久,来了一位身背蔑篓,脚着山袜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过来,问明情况后,老人哈哈一笑说:“你怎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个力气活干干,免得把一条命丢在这荒山野岭白白喂了豺狼虎豹。

”说完还送些野果给神童路上吃。

神童心想老人的话是对的,就千恩万谢地辞别了老人。

  没走多远,猛一下醒悟过来:“我跑遍全山连个人影也没见过,那老汉分明就是仙人。

”他回头就追,追上老人后就双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给指引一条成仙得道之路。

老人说:“我哪里是什么神仙。

实不相瞒,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这才看破红尘.隐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见老汉风度不凡,气宇若仙,决心拜老人为师,苦苦哀求不止。

谁知等他抬头再看时,这老人却变成了一块高大魁伟的“仙人指路”石。

神童又在石头前百拜千叩,忽然石头人肚里发出声音:“踏遍黄山没见仙,只怪名利藏心间,劝君改走勤奋路,包你余生赛神仙.”   神童最后还是听信了仙人的话,后半生不但成家立业,而且日子过得很火红。

难怪清人曹来复以诗记之:“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

请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处指迷途。

”在人胜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桥仰视,仙人指路石的形状又变成了喜鹊,旁有一棵青松,状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称“喜鹊登梅”。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7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

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

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
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

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

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

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

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

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

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

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

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

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
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
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

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

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
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
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篇: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8    釜底抽薪的故事:   【成语】:釜底抽薪   【拼音】:fǔ dǐ chōu xīn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
薪:柴。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成语故事】: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

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

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

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

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

釜:炊事用具,即锅。

薪:柴草。

这个成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古代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成语故事,快来看看吧。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

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

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整理如下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当初到汉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逃走,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

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将为淮阴侯,后萧何与吕后设计将韩信处死。

《投笔从戎》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慨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于是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中平定西域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三顾茅庐》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

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古代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成语故事,快来看看吧。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

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