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书评,公众舆论书评论怎么写

2023-06-24
36 阅读

算什么男人——为周杰伦演唱会上diss前男友小仙女打call

 
 
 
 
 
 
 
 
这两天朋友圈被周杰伦杭州演唱会上小仙女diss前男友的视频刷屏了。

一个自称小仙女的女歌迷在点歌环节为快要结婚的前男友点歌送祝福,她说他长得丑,眼睛还瞎了,但是还是要祝福他,送他一首《算什么男人》,还要求镜头拉近点,让他的未婚妻看看她长得多漂亮。

事后,又有网友扒出这个自称小仙女的女孩其实是个伪歌迷,此举只不过是为了蹭热度,一夜爆红。

 
 
 
 
众人对“小仙女”褒贬各异,然而,事实真相又有什么要紧,就算是戏精蹭热度也没什么好贬损的。

别人身上的事情而已,对我等吃瓜群众毕竟无关痛痒。

倒是,如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看八卦消磨时间之余,还能有所收获就完美了。

 
 
 
 
我不是任何歌星的粉丝,也很少关注娱乐新闻,但是这个视频我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就是为了看这个可爱的小仙女,23岁的小姑娘。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小仙女。

 
 
 
 
她沉着有序,活泼开朗,一点也不怯场,手舞足蹈地和台上的偶像面对面大声对话。

唱歌开始了,她老道地对台上的周杰伦说:“你先唱”。

轮到她唱了,一点也不含糊,一点也不做作,放开了喉咙大声唱。

 
 
 
 
还有她头上带的头饰,我想起了应采儿。

在陈小春的演唱会上,应采儿也是类似的打扮,在观众席上充当小迷妹的角色,为台上老公的表演加油喝彩,那副可爱的模样,真是可爱极了。

陈小春也很给力,无比宠溺地看着自己的老婆,“你在闹,我在笑”,几度笑场。

 
 
 
 
只有幸福的女人,才可以这么真实,这么可爱吧?或者,这么真实这么可爱的女人,一定会很幸福。

 
 
 
 
 
 
 
 
 
 
 
 
 
 
 
 
 
 
现在,我在每次课上前几分钟,都会邀请学生上台做一个简短的口头报告,内容不限。

有的学生是主动上台的,还有些是被我随机点名上台的。

我这么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但更多的是想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

我喜欢看到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在台上青春飞扬的样子。

有句话不是说再不疯狂就老了?更何况,走出校门,这样自由自在释放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就更少了。

 
 
 
也许,我喜欢看到孩子们真实释放自我,也有弥补我自身性格遗憾的因素吧,小时候,妈妈对我要求很严格,给了我很多只对于女孩子的约束。

我不准出去玩,小伙伴只好上我家找我玩。

小伙伴们都能去下水去游泳,我只能偷偷地去。

就连吃饭,也不准只吃自己喜欢的菜,一样菜再喜欢吃也不能连着用筷子去夹着吃。

如此种种,从小我就很规矩,也有点内向。

所以,我很羡慕那些外向的人,他们永远大大方方地在别人面前做着最真实的自己。

 
 
 
 
我就这样,关你P事!别人怎么看,关我P事!  
 
 
 
小仙女说,他长得很丑,眼睛也瞎了,但是我还是要祝福他,为他点一首歌,《算什么男人》。

哈哈,重点就在这首歌名,连机智的周杰伦在唱的时候都说,“就让我们用祝福的心情唱这首歌吧”。

 
 
 
 
狠!可是,我就是欣赏小仙女的这股狠劲儿。

 
 
 
 
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装,装矜持,装优雅,装大度,装沉稳,装成熟……  
 
 
 
也许你看到我的时候,我温柔娴静,宠辱不惊,云淡风轻,可是你不知道的是,没准那一刻我的内心深处波涛汹涌,万马奔腾。

你跟我说对不起,我跟你说没关系,在我心里就真的没有关系了吗?谁知道我坐在靠窗的位置,耳朵里听着歌,看着窗外的眼睛又偷偷地流了多少泪水?  
 
 
 
你,又何尝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比起小时候,时间、空间,还有经济上都要自由很多了,可是,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接受关乎礼义廉耻道德规范的教育,思想上,行动上,我们受到种种绑架和束缚,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说话行事,每天戴着不一样的面具,做不一样的自己,就连最基本的爱恨都不敢轻易表达。

 
 
 
 
有时候,我们真的很需要有勇气能够大声说出来:你丑你渣你瞎,可是我不瞎啦!你可以说我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可是我只知道,我只是释放自己的情绪而已。

 
 
 
 
昨天,看一部电影,看到女主角在生气的时候,大喊了一句“Fuck”,真心觉得好羡慕啊,真特么痛快!。

周杰伦演唱会“小仙女”DISS前男友,分手见人品吗

看了视频,说实话,庆幸我自己不曾是那个的女孩,在恋爱的年纪,对前男友保存了一份美好的怀念和回忆,这一生都弥足珍惜。

庆幸我女儿在公众场合大概也讲不出那种公开羞辱前男友的话,如果她说得出口,我倒是宁肯她从来没有出生过。

在那段视频里,“小仙女”公开喊话,要求摄像机镜头靠近自己,让前男友老婆看看自己“有没有她美”,给她一个特写镜头,让前男友看看自己有多美!他有多瞎!!!还为“已经瞎了”的前男友点了一首周杰伦的《算什么男人》。

现场居然掌声欢呼声雷动,我真不知道有这样恬不知耻的“仙女”,有网友还称其“可爱”,那种样子就是“极具勇气”,可真是眼瞎,那可真是——世,风,日,下。

太丢人了!我没看到她自以为是的“美”,只看到无知无畏以及无耻。

如果真的有前男友在现场存在,他应该庆幸自己没有眼瞎,跟这么能“作”、这么没有教养的前女友分了手。

“分手见人品”,说的真是一点也没有错。

男女恋爱,如果能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固然是好,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分手,也一定要好好分手说再见。

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果你真的爱过某一个人,真的在乎对方,即便是分手,即便是痛苦,也一定会好好地珍藏和对待。

也许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有痛,但若心怀“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初心,自己的一生也定会过得轻松满足成功快乐。

把前男友讲的那样不堪,明知人家马上要结婚了,还说前男友“长的丑眼睛也瞎了”,自己又会好到哪里去?还不是自己眼瞎才找到那样的前男友的?我没骂这个所谓的“小仙女”(真是糟蹋了“仙女”这个词),实在是她“自我羞辱”。

那个始终不曾露面的不知是否真的在现场的“前男友”,因为她的表演,被打上了负心、渣男、眼瞎的标签,被推到风口,该有多无辜?有谁关心他是不是“很受伤”,连同他即将结婚的老婆。

中国有古老的传统,君子绝交不出恶语。

连普通朋友绝交都不讲对方的坏话,何况是曾经“爱”过在乎过亲密过的男女朋友?台湾女诗人席慕容也曾写过一首诗,《无怨的青春》: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DISS前男友实在是很LOW的举动。

表面上是DISS了前男友以及前男友的新女友,但实际上,被DISS的是自己。

既伤害破坏了自己在前男友心目中的地位,也伤害了周杰伦演唱会,这种借由演唱会发泄私愤的行为,怎么说都不够光明。

明明还放不下,明明是不甘心,明明心有恨意……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但愿她会为当年的伤害别人的举动而后悔而遗憾,那时,这个女孩子才是成熟了,才能看到“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丁是丁:专栏作者,书评人。

新书《你与更好仅一步之遥》在全网热销中。

自媒体公众号“丁是丁(ID:dsd555555)。

埃兹拉·庞德的人物生平

埃兹拉·庞德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1908年庞德的第一部诗集《灯火熄灭之时》(A Lume Spento)在意大利威尼斯自费出版。

1909年,他的诗集《人物》(Personae)在伦敦出版。

1910年他的文集《罗曼斯精神》(The Spirit of Romance)出版。

文集内容主要是他的早期译作及他历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和见解。

庞德在他早期诗作中就显示出独创精神和渊博的学识,1912年他成为芝加哥小型杂志《诗歌》驻伦敦通讯员。

1914年他与多萝西·莎士比亚(Dorothy Shakespeare)结婚。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和雕塑家、画家、音乐家都有广泛的联系,对欧美各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庞德在1914年至1916年间与爱尔兰诗人叶芝(W.B.Yeats)交往很密切。

他敬佩叶芝,以叶芝为师。

叶芝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

庞德曾帮助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出版《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和《尤利西斯》(Ulysses),帮助艾略特整理删节《荒原》(The Waste Land)的初稿,并向出版社推荐出版。

他在巴黎结识并帮助海明威,帮他出版了第一本书。

在1924年离开巴黎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庞德的注意力由文学创作逐步转向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问题。

庞德因上述原因于1943年被控叛国罪,1944年为美军所俘,监禁在意大利比萨(Pisa)俘虏营中,1945年他被押往华盛顿受审,以后他被宣布神经失常而免于受审。

从那时起的十几年庞德是在精神病院中度过的。

在被关押期间庞德继续翻译孔子的著作,并写出《诗章》第71—84章,即《比萨诗章》(The Pisan Cantos)。

1949年这部作品获得了由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由艾略特参加作评委的博林根诗歌奖(Bollingen Prize for Poetry),此事一度在美国引起很大争议。

埃兹拉·庞德的介绍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

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论断与概念》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论断与概念》[德]卡尔·施米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
/
pan.baidu.com/
s/
186KEQpb4owHmEfsjvM2B_g 提取码:fw31 书名:论断与概念作者名:[德]卡尔·施米特豆瓣评分:9.0出版社: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2页数:432内容介绍:《论断与概念》是施米特生前自编过的两部政论集之一,包含讲演、书评、法庭陈词等,涉及范围广泛,如公法、政治思想史、国际和国内政治,立足于德国作为新兴民 族国家的政治处境。

施米特从作为现代性问题的“德国问题”出发,纵横捭阖,针对国内政治思想的混乱,尤其针对帝国主义对德国的压迫,展开了思想上的政治斗争。

施米特称“德国问题”为“20世纪重大问题”的样板,此书对于中国学人思考“中国问题”应有诸多启发。

作者介绍:卡尔•
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余年,在20世纪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20世纪的霍布斯”之称,其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决断论为著;
并提出了许多公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实质法治国,及法律与主权的关系等。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