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江南好全诗(古诗江南好全诗带拼音)

2023-06-24
28 阅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全诗

《忆江南三首·其一》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共三首,系白居易元和元年(827)在洛阳时所作。

白氏十四岁后为避藩镇之乱曾流寓江南达六年之久。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至敬宗宝历二年(826)任过苏杭二州剌史,所以对江南非常熟悉,写了不少咏赏风景的诗词。

词中的“江南”即泛指苏州、杭州一带。

这首词以深厚的感情、明丽的笔调、通俗的语言,涂抹了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的江南春色图。

在词人笔下,江南春水、江花、岸草等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被描摹得淋漓尽致。

尤其三、四两句,抓住江南景色的主要特征,是全词的精华所在,在选声设色方面独具匠心,而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使人回味无穷。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全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全诗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翻译: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

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选自:《忆江南》。

注释:1、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2、谙: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4、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忆江南》赏析《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

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运用比喻和映衬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之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

第三首词歌咏苏州,选取竹叶春酒和吴娃醉舞,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

这三首词主旨相同而各具首尾,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相对独立而又互为补充,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以上内容参考:—《忆江南》。

赵师侠《江南好》原文及翻译赏析

江南好原文: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

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

月映水中天。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

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还乐处景应妍。

休与俗人言。

诗词作品: 江南好 诗词作者:【 宋代 】 赵师侠 诗词归类: 【女子】、【闺怨】、【写鸟】、【思念】 。

江南是一首什么诗?

《江南》是汉乐府诗中的一首相和歌。

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采莲歌。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学界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是一首情歌,“鱼戏莲叶”有暗喻男女欢爱的意思;
也有人说这仅仅是写劳动生活的快乐。

原文节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整体赏析主体部分的三句,描绘江南采莲风光,实际着重于表现采莲人的快乐。

开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首先把读者引入一个碧叶鲜丽、小舟穿行的画面。

“何田田”流露出感叹、赞美的语气,本身是带有情绪的。

虽然没有写人,人已在其中。

如此良辰美景,旖旎风光,采莲的人们自然免不了一场嬉闹。

何况,采莲的活儿,习惯上总是由年轻的女孩子干的,她们平日拘束得紧,如今似鸟出笼,更兼结伴成群,欣喜活泼,自是如水荡漾。

然而诗在这里逗了一逗,却不再写下去,转笔落到“鱼戏莲叶间”。

开头两句之后,本该有人的“戏”,作者却将它转嫁为鱼的“戏”。

这就是移情的表现。

但虽是写鱼,“戏”的情绪却是从上二句流贯而来的。

采莲人的情趣自在其中。

不过,这里也并不是比喻、象征的手法,“鱼戏”也是实景,是一个完整画面中的一部分。

采莲人本是快乐的,看到成群的鱼儿倏忽往来,潜沉浮跃,似乎自己也同鱼一样,轻松活泼,自由自在,无挂无碍。

江南好古诗

忆江南白居易 〔唐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翻译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赏析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
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
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

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
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

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

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

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

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

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

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

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