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生平,弗洛伊德生平介绍

2023-06-25
32 阅读

弗洛伊德生平简介

弗洛伊德(1856~1939)Freud,Sigmund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

1856 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

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他在求学时看到J.布罗伊尔医生用催眠法治疗癔病。

又于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深信神经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

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创始用精神分析疗法。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倾向。

弗洛伊德的"
性"
是广义的,他以为身体上的敏感部分都属于性觉区。

著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然而小女儿在某些问题上并不支持父亲的观点。

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856年出生在弗赖贝格市,该市现在位于捷克境内摩拉维亚省,当时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

他四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弗洛伊德读书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

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在一个精神病诊所行医,个人开业治疗神经病,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

他在巴黎与杰出的精神病专家让·夏尔科共事。

他还曾与维也纳内科专家约瑟夫·布鲁尔共过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
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

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

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

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荣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结过婚,有六个孩子。

他晚年患了颌癌,为了解除病根,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三十多次手术。

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继续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

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不顾八十二岁高龄逃往伦敦,1939年3月23日在那里因癌症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

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

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

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

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也许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爱经常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虽然他的著作为普及这个学说做出了许多贡献)。

他还指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

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

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精神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代价极高的治疗方法,因此往往无效。

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应当归于这种方法,这是无容置疑。

未来的心理学家很可能最终会断定受抑制的性爱所起的作用比许多弗洛伊德派学者所认为的要小,但是这种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要大。

同样,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
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

  弗洛伊德的本色   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哪位人物会像西格蒙·弗洛伊德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既被目为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又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

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
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家和弗洛伊德研究学者菲力普·里夫1959 年说,“这个人的伟大之处不容置疑,这使他的思想更加伟大”,而他的写作“也许是20 世纪汇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可是,几年之后,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人文学教授艾里克·海勒却在《时报》文艺副刊中说,弗洛伊德是我们这个时代吹捧太过的人物之一;
诺贝尔桂冠的彼德·梅达沃爵士称心理分析理论为“本世纪最惊人的知识欺诈”。

政治科学家保尔·娄森认为,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神学家保尔·蒂利希认为他是“所有深层心理学家当中最有深度的一位”。

可一位英国学者索顿却收集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按她自己的意见,是可以证明“(弗洛伊德的)重要的假说,即‘深层意识’不存在,他的理论毫无根据而且荒唐可笑”,说他是在可卡因的毒力影响下编制出这些理论的,说他是“一个虚伪而且没有信仰的预言家”。

  弗洛伊德的崇拜者,包括他最近的传记作者,历史学者彼德·盖依在内,都把他看成是一个大无畏的人,是真理的勇敢卫士。

恶意毁谤他的人却视他为精神病患者和野心勃勃的人,企图通过发表耸人听闻的理论哗众取宠。

不过,出语不凡的一位学者杰弗里·梅森却宣称,弗洛伊德实际上还有重要的发现没有照直说出来,因为那会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损害,这个发现即是,精神病是一个成人(通常是父亲)对孩子进行性虐待造成的后果。

大部分心理学史学家都把一长串有影响的发现归功于弗洛伊德,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原动无意识的发现。

可是,科学史学家弗兰克·索罗维曾颇有见地地评论说,弗洛伊德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已经存在于神经学和生物学当中的一些思想的“创造性的转述”,而学者亨利·埃伦伯格也颇费心思地提出,弗洛伊德对原动无意识的发现,只不过是把他的前辈或者同时代人早已提出来的一些流传中的思想明确化了,并给它们一个清晰的外型而已。

  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看法,他的大多数传记作者也是这样看的,既他自己是一位局外人——一位在反闪米特的维也纳被隔离开来的犹太人——勇敢无畏地与保守医学作斗争,希望他的发现能造福人道精神。

贬诋他的人却说,他在夸大自己周围的反闪族氛围,企图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位勇敢战斗的英雄,而且,无论怎么说,他的许多思想皆来自他的朋友威尔汉姆·弗莱亚斯,可他却全部据为已有。

  这么多正反不一的意见,我们该采用哪一说呢?可是,再一看,我们对一个本身就是一串矛盾的人说些什么呢?他关于人性的理论异常激烈,他还是一位强硬的无神论者,除了他的早年以外,他在政治上是一位保守派。

他在性欲问题上采取了极为自由的学术态度可在自己又是一位礼仪的模范和采取性节制态度的人。

他宣称自己通过有名的自我精神分析解除了精神烦恼,可他一辈子都在遭受某类精神症状的痛苦,其中包括偏头疼,尿道及大肠问题,对电话几乎病态的讨厌,在极度紧张的个人压抑时经常有晕倒的倾向,还有对雪茄几乎病态的着迷。

(他一天抽20 支,哪怕是上腭因此而得了癌之后还停不下来。

)他不喜欢维也纳,从未参加到当地很随便的喝咖啡的人群里去,可又下不了决心离开这个地方去找另一个更合适的地方,直到1938 年纳粹占领了奥地利之后才搬到伦敦去。

  有时候,他是个不顾一切的自我中心者,他把自己比作哥白尼和达尔文,而且还对一位称赞他的晚期作品的人说:“这是我最差的一本书,是一位老人写的书。

真正的弗洛伊德是位了不起的人。

”另外一些时候,他又像是极其谦逊,在他的晚年,在“一份自传性研究”中,他写道:   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这一辈子所做的些杂碎工作,我可以说,我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建议。

将来,某些东西会从中诞生出来,不过,我自己还不能够说这东西是大是小。

然而,我可以表达一个希望,即我打开了一条通道,沿着这个通道,我们的知识会有长足的进步。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周围有很多忠实的信徒,可是,他与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和追随者进行了好多年的争斗。

他在古稀之年还悲哀地写道:许多人的爱我不能够指望。

我并没有逼他们高兴,没有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也没有给他们以熏陶。

这些也不是我的本意所在,我只想去探索,解开一些谜团,揭开一部分真理。

  在照片中,弗洛伊德总是一脸严肃,表情沉重——穿戴无可挑剔,发式整齐,肃穆而不苟言笑——然而,他自己的作品,还有了解他的那些人写的回忆文章里都证明,他是一个极为机智的人,他喜欢讲一些好笑的故事,把一种心理学观点带进故事里。

这里有一个例子,是从他对幽默的研究《玩笑与无意识的关系》中选出来的:   如果(一位医生)问一个年轻病人,说他是否与手淫有关系,答案一定是:“O,na,nie!(德语:‘呵,不,从没有”——可是,在德语中,onanie 的意思就是“手淫。

”)。

弗洛伊德的生平事迹

弗洛伊德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1856-1939)犹太籍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

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

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

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他的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

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

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1909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S.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20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斯、E.B.铁钦纳、J.Mck.卡特尔等晤面。

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

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

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

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

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

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

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

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弗洛伊德生平简介

弗洛伊德(1856~1939)Freud,Sigmund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

1856 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

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他在求学时看到J.布罗伊尔医生用催眠法治疗癔病。

又于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深信神经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

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创始用精神分析疗法。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倾向。

弗洛伊德的"
性"
是广义的,他以为身体上的敏感部分都属于性觉区。

著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然而小女儿在某些问题上并不支持父亲的观点。

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856年出生在弗赖贝格市,该市现在位于捷克境内摩拉维亚省,当时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

他四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弗洛伊德读书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

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在一个精神病诊所行医,个人开业治疗神经病,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

他在巴黎与杰出的精神病专家让·夏尔科共事。

他还曾与维也纳内科专家约瑟夫·布鲁尔共过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
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

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

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

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荣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结过婚,有六个孩子。

他晚年患了颌癌,为了解除病根,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三十多次手术。

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继续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

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不顾八十二岁高龄逃往伦敦,1939年3月23日在那里因癌症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

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

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

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

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也许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爱经常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虽然他的著作为普及这个学说做出了许多贡献)。

他还指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

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

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精神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代价极高的治疗方法,因此往往无效。

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应当归于这种方法,这是无容置疑。

未来的心理学家很可能最终会断定受抑制的性爱所起的作用比许多弗洛伊德派学者所认为的要小,但是这种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要大。

同样,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
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

  弗洛伊德的本色   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哪位人物会像西格蒙·弗洛伊德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既被目为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又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

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
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家和弗洛伊德研究学者菲力普·里夫1959 年说,“这个人的伟大之处不容置疑,这使他的思想更加伟大”,而他的写作“也许是20 世纪汇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可是,几年之后,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人文学教授艾里克·海勒却在《时报》文艺副刊中说,弗洛伊德是我们这个时代吹捧太过的人物之一;
诺贝尔桂冠的彼德·梅达沃爵士称心理分析理论为“本世纪最惊人的知识欺诈”。

政治科学家保尔·娄森认为,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神学家保尔·蒂利希认为他是“所有深层心理学家当中最有深度的一位”。

可一位英国学者索顿却收集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按她自己的意见,是可以证明“(弗洛伊德的)重要的假说,即‘深层意识’不存在,他的理论毫无根据而且荒唐可笑”,说他是在可卡因的毒力影响下编制出这些理论的,说他是“一个虚伪而且没有信仰的预言家”。

  弗洛伊德的崇拜者,包括他最近的传记作者,历史学者彼德·盖依在内,都把他看成是一个大无畏的人,是真理的勇敢卫士。

恶意毁谤他的人却视他为精神病患者和野心勃勃的人,企图通过发表耸人听闻的理论哗众取宠。

不过,出语不凡的一位学者杰弗里·梅森却宣称,弗洛伊德实际上还有重要的发现没有照直说出来,因为那会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损害,这个发现即是,精神病是一个成人(通常是父亲)对孩子进行性虐待造成的后果。

大部分心理学史学家都把一长串有影响的发现归功于弗洛伊德,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原动无意识的发现。

可是,科学史学家弗兰克·索罗维曾颇有见地地评论说,弗洛伊德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已经存在于神经学和生物学当中的一些思想的“创造性的转述”,而学者亨利·埃伦伯格也颇费心思地提出,弗洛伊德对原动无意识的发现,只不过是把他的前辈或者同时代人早已提出来的一些流传中的思想明确化了,并给它们一个清晰的外型而已。

  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看法,他的大多数传记作者也是这样看的,既他自己是一位局外人——一位在反闪米特的维也纳被隔离开来的犹太人——勇敢无畏地与保守医学作斗争,希望他的发现能造福人道精神。

贬诋他的人却说,他在夸大自己周围的反闪族氛围,企图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位勇敢战斗的英雄,而且,无论怎么说,他的许多思想皆来自他的朋友威尔汉姆·弗莱亚斯,可他却全部据为已有。

  这么多正反不一的意见,我们该采用哪一说呢?可是,再一看,我们对一个本身就是一串矛盾的人说些什么呢?他关于人性的理论异常激烈,他还是一位强硬的无神论者,除了他的早年以外,他在政治上是一位保守派。

他在性欲问题上采取了极为自由的学术态度可在自己又是一位礼仪的模范和采取性节制态度的人。

他宣称自己通过有名的自我精神分析解除了精神烦恼,可他一辈子都在遭受某类精神症状的痛苦,其中包括偏头疼,尿道及大肠问题,对电话几乎病态的讨厌,在极度紧张的个人压抑时经常有晕倒的倾向,还有对雪茄几乎病态的着迷。

(他一天抽20 支,哪怕是上腭因此而得了癌之后还停不下来。

)他不喜欢维也纳,从未参加到当地很随便的喝咖啡的人群里去,可又下不了决心离开这个地方去找另一个更合适的地方,直到1938 年纳粹占领了奥地利之后才搬到伦敦去。

  有时候,他是个不顾一切的自我中心者,他把自己比作哥白尼和达尔文,而且还对一位称赞他的晚期作品的人说:“这是我最差的一本书,是一位老人写的书。

真正的弗洛伊德是位了不起的人。

”另外一些时候,他又像是极其谦逊,在他的晚年,在“一份自传性研究”中,他写道:   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这一辈子所做的些杂碎工作,我可以说,我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建议。

将来,某些东西会从中诞生出来,不过,我自己还不能够说这东西是大是小。

然而,我可以表达一个希望,即我打开了一条通道,沿着这个通道,我们的知识会有长足的进步。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周围有很多忠实的信徒,可是,他与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和追随者进行了好多年的争斗。

他在古稀之年还悲哀地写道:许多人的爱我不能够指望。

我并没有逼他们高兴,没有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也没有给他们以熏陶。

这些也不是我的本意所在,我只想去探索,解开一些谜团,揭开一部分真理。

  在照片中,弗洛伊德总是一脸严肃,表情沉重——穿戴无可挑剔,发式整齐,肃穆而不苟言笑——然而,他自己的作品,还有了解他的那些人写的回忆文章里都证明,他是一个极为机智的人,他喜欢讲一些好笑的故事,把一种心理学观点带进故事里。

这里有一个例子,是从他对幽默的研究《玩笑与无意识的关系》中选出来的:   如果(一位医生)问一个年轻病人,说他是否与手淫有关系,答案一定是:“O,na,nie!(德语:‘呵,不,从没有”——可是,在德语中,onanie 的意思就是“手淫。

”)。

弗洛伊德的生平事迹

弗洛伊德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1856-1939)犹太籍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

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

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

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他的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

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

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1909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S.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20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斯、E.B.铁钦纳、J.Mck.卡特尔等晤面。

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

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

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

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

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

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

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

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