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名句摘抄(咏史怀古诗名句)

2023-06-25
41 阅读

咏史 龚自珍(金粉东南十五州) 批判了哪些人

  咏史  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清·龚自珍《咏史》  【今译】中途离席是因为怕听到有关文字狱的消息和议论,著书写作只是为了糊口而已。

  【赏析】这两句诗写出了清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情。

清前期曾屡兴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

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敢参与集会,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入文字狱中。

他们著书立说,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生计,弄口饭吃,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见解。

作者是清代后期的一个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因而以婉转之笔出之。

  “牢盆”是煮盐的器具。

牢盆狎客指盐商即有钱人。

  “团扇”代指美人。

团扇才人即专门吟咏淫辞艳赋的  无聊文人。

田横是秦末起义英雄之一,刘邦统一中国  后他以自杀拒绝降汉,其500名部下也随他悲壮自杀。

  这首诗以悲愤的心情谴责社会的堕落。

  东南地方的人们整日过着奢侈淫靡的生活,上层  社会的人们只知争名夺利勾心斗角。

有钱人操纵社会,  帮闲文人洋洋得意。

人们谈起“文字狱”都都吓得半死,  不敢说真话;
有人写书著文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最后  作者愤激地指问:像田横及其部下那一类刚勇猛烈的中国  人都哪里去了?难道都爬上官位享受荣华富贵去了吗?  作者忧愤之情难以自抑,诗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对于当时日趋颓废的社会风气,诗人有着清醒的认识。

此诗以东南一带上层社会生活为背景,对这一现象作了充分的揭示。

首联以概括之笔,渲染东南名流们纸醉金迷的生活,暴露其空虚无聊的精神世界。

颔联写市侩小人、虚浮之徒把握权柄、占据要津的不合理现象。

颈联则反映处于思想高压下的文人们,已成为一群苟且自保的庸俗之辈。

尾联借田横五百壮士杀身取义的故事,感叹气节丧尽、毫无廉耻的社会现状。

此诗从现实感慨出发,而以历史故事作为映衬,具有强烈的批判与讽刺效果。

咏史 - 李商隐(唐)

李商隐(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那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猛蛇。

有几人曾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只有在苍梧对翠华盖哭泣份儿。

⑴“历览”二句:《韩非子·十过》:“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何常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历览,遍览,逐一地看。

奢,享受。

⑵“何须”句:琥珀,松柏树脂之化石,有淡黄、褐、红褐诸种颜色,透明,质优者可作饰物。

以琥珀作枕称琥珀枕。

与下句“真珠车”皆借以喻唐文宗父兄穆宗、敬宗之奢侈。

“何须”,与下文“岂得”言文宗勤俭不奢。

⑶“岂得”句:真珠车,以真珠照乘之车。

真珠,即珍珠。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梁王自夸有十枚径寸之珠,枚可照车前后各十二乘。

” ⑷运去:指唐朝国运衰微。

青海马:龙马,以喻贤臣。

《隋书·吐谷浑传》:“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上,言得龙种。

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聪马。

”按亦称青海龙孙。

⑸蜀山蛇:据《蜀王本纪》载:秦献美女于蜀王,蜀王遣五丁力士迎之。

还至梓潼,见一大蛇人山穴中,五丁共引之,山崩,五丁皆化为石。

刘向《灾异封事》:“去佞则如拔山。

”此以喻宦官佞臣。

⑹预:与,意指听到。

南薰曲:即《南风》。

相传舜曾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大治。

其词曰:“南风之燕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 ⑺苍梧:即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传为舜埋葬之地。

这里借指唐文宗所葬的章陵。

翠华:以翠羽为饰之族,皇帝仪仗。

舜逝于苍梧之野,故云“哭”,此以舜比文宗。

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笼之鼓。

”李善注:“翠华,以翠羽为葆也。

”。

李商隐的经典诗词《咏史》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咏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人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高超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内涵。

在咏史诗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下面就和 一起来欣赏下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咏史》   唐•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赏析】   诗作于唐开成五年(840年)文宗去世之后。

据载:文宗深知穆宗、敬宗两朝之弊,即位后励精图治,去奢从俭。

曾两次谋诛宦官,均失败而“受制于家奴”,最终郁悒而死。

李商隐作此诗既伤悼文宗,又深虑唐王朝大厦将倾,于是发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千古长叹。

首联这两句在兴发议论的同时,也充满着对文宗的惋惜和同情。

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历史进行了概括的总结,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

而颔联则是对这一结论的具体印证,认为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

颈联推进一步,认为比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力。

尾联承上而下,转换为对文宗的哀悼,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情关注。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咏史诗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

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

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

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

《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开始时醉心于李贺那种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清倩流丽的诗体,他有意加以仿效而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

但大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变”,使他目睹了朝官大量被杀、宦官擅权的血淋淋的黑暗政局,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转变,写下了不少批判黑暗现实的政治诗。

如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愤怒声讨了宦官的罪行,称颂了敢于反对宦官专权的将领,热切盼望铲除宦官、恢复皇帝的权力的《重有感》。

又如有意效法杜甫《北征》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

  李商隐的政治诗又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

如《咏史》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愚昧和无能。

《隋宫二首》其一,意在提醒晚唐统治者要接受前车之鉴。

又如《马嵬二首》其二,对唐玄宗为皇帝而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

含蓄深沉,意在言外。

《贾生》深寓作者对晚唐统治者佞佛信道以求长生,而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又如《瑶池》借周穆王讽刺唐代皇帝们求仙,《随师东》借古事影射朝廷东伐李同捷。

  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
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或微物,深入开掘,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之中,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长的情韵,达到寓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昧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二句,被后世广为传诵,特别是“成由勤俭破由奢”句,更是成为一个国家或个人总结成败所得到的宝贵经验。

但这个结论并非李商隐的首创,据《韩非子•
十过》载,“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何常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诗人借鉴了上述典故并取其意,而成此名句。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

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

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

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

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

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

咏史 - 李商隐(唐)

李商隐(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那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猛蛇。

有几人曾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只有在苍梧对翠华盖哭泣份儿。

⑴“历览”二句:《韩非子·十过》:“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何常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历览,遍览,逐一地看。

奢,享受。

⑵“何须”句:琥珀,松柏树脂之化石,有淡黄、褐、红褐诸种颜色,透明,质优者可作饰物。

以琥珀作枕称琥珀枕。

与下句“真珠车”皆借以喻唐文宗父兄穆宗、敬宗之奢侈。

“何须”,与下文“岂得”言文宗勤俭不奢。

⑶“岂得”句:真珠车,以真珠照乘之车。

真珠,即珍珠。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梁王自夸有十枚径寸之珠,枚可照车前后各十二乘。

” ⑷运去:指唐朝国运衰微。

青海马:龙马,以喻贤臣。

《隋书·吐谷浑传》:“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上,言得龙种。

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聪马。

”按亦称青海龙孙。

⑸蜀山蛇:据《蜀王本纪》载:秦献美女于蜀王,蜀王遣五丁力士迎之。

还至梓潼,见一大蛇人山穴中,五丁共引之,山崩,五丁皆化为石。

刘向《灾异封事》:“去佞则如拔山。

”此以喻宦官佞臣。

⑹预:与,意指听到。

南薰曲:即《南风》。

相传舜曾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大治。

其词曰:“南风之燕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 ⑺苍梧:即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传为舜埋葬之地。

这里借指唐文宗所葬的章陵。

翠华:以翠羽为饰之族,皇帝仪仗。

舜逝于苍梧之野,故云“哭”,此以舜比文宗。

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笼之鼓。

”李善注:“翠华,以翠羽为葆也。

”。

咏史(李商隐七言绝句)详细资料大全

《咏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第一句诗人把六朝兴废之感用高度的艺术概括融汇至口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
第二句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
第三句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用夸张手法说来,恰好似凌晨残梦;
第四句反问,是对“龙盘”王气进行的思考,扣合三百年沧桑。

全诗通过巧妙地将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熔写景、议论于一炉,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山图画,表达了诗人无穷的感慨与讽刺意味。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咏史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李义山诗集》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李商隐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文学赏析,名家评价,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 ⑴ ,一片降旗百尺竿 ⑵ 。

三百年间同晓梦 ⑶ ,钟山何处有龙盘 ⑷ ?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

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

南埭:即鸡鸣埭,在玄武湖边。

埭(dài),水闸,土坝。

“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

⑵“一片”句:刘禹锡《金陵怀古》:“一片降旗出石头。

”指吴主孙皓投降晋龙骧将军王浚,也指陈后主投降隋庐州总管韩擒虎。

百尺竿,高的旗竿。

⑶三百年: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国年代的约数。

⑷钟山:金陵紫金山。

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绵亘。

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 白话译文 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

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

盐铁推官任上,商隐在江东一带创作的咏史诗,如《南朝》二首、《齐宫词》、《吴宫》等,主旨基本为讽刺君王耽于酒色佚乐,荒淫误国。

这些诗提炼典型史事,分咏各朝,而这首诗则包容了对整个六朝兴亡的感受,可以说是以上分咏各朝的一个总结。

这个总结不再胶着于讽刺议论,而是将这段历史化为深沉叹息,出以无穷感慨,表达了诗人合上史书后的心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

北湖、南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

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

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

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

“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

“降旗”“一片”,分外可嗤;
竿高“百尺”,愈见其辱。

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 *** 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

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

”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

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

“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

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

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著六朝的山,扣合著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著眼前的漫漫北湖;
不但扣合著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著三百年沧桑。

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

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

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

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

“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
“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

“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 *** 。

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李商隐咏史诗往往借助抒慨、设问、反问等方式,在篇末将全诗意蕴凝聚起来,以加强咏叹情调,也使整首诗显得奇警遒劲而又韵味深长。

他的《隋宫》如此,《马嵬》、《梦泽》等也是如此。

纪昀说:“结句是晚唐别于盛唐处,若李、杜为之,当别有道理,此升降大关,不可不知。

”(《玉溪生诗说》)以这种方式曲终奏雅,是晚唐律、绝体咏史诗的艺术创造,就中以李商隐比较出色。

整首诗层层作势,逼出末句,但由于气脉辽阔,并不显得艺术上刻意用力。

结尾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中含顿挫之致。

也因如此,诗之主旨虽在“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但总体以感慨咏叹出之,讽刺刻露之迹淡而悲慨叹惋之气浓。

名家评价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四句中气脉何等阔远!今人都不了首句为讽刺。

盘游不戒,则形胜难凭,空令败亡荐至,写得曲折蕴藉。

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此与刘梦得“一片降幡出石头”同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足破堪舆之惑。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似为河朔诸镇而发。

是时诸镇跋扈,皆恃地险,负固不服,阴有异志,故作此以警之。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首句隐言王气消沉,次句专指孙皓降晋,三句统言五代。

音节高壮,如铿鲸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金陵虽踞江山之胜,而王业不偏安,三百年间,降旗屡举。

知虎踞龙盘,未可恃金汤之固。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公元837年进士及第。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

有《李义山诗集》。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