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祖逖的成语(关于祖逖的成语四字)

2023-06-25
41 阅读

祖逖与刘琨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祖逖与刘琨的故事为:闻鸡起舞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

”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
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扩展资料:祖逖与刘琨介绍:1、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军事家。

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后率亲党避乱于江淮,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

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

但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

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

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2、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

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光禄大夫刘蕃之子。

工于诗赋,少有文名,选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八王之乱时,效力诸王,累迁并州刺史,封广武侯。

永嘉之乱后,据守晋阳九年,抵御前赵和后赵。

晋愍帝即位,拜司空、大将军、都督并冀幽诸军事。

并州为石勒所陷后,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约为兄弟,惨遭杀害。

太兴三年(320年),平反昭雪,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愍。

刘琨善于文学,精通音律,诗歌多描写边塞生活。

《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9卷,又有《别集》12卷。

明朝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成语故事祖逖?

① 什么成语故事讲了祖逖勤武艺,最后当上了大将军 成语的话是 闻鸡起舞 ②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孙 敬 悬 梁 孙敬是西汉人,幼年时父亲死去,家里很穷,但他立志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孙敬读起书来不分昼夜,十分疲劳,晚上读书时常打瞌睡。

为了预防自己睡过去,他用绳子将自己的头发吊在梁上。

每当他低头打瞌睡时,就会因头发被紧紧拉住而疼醒。

这样,就不会因打瞌睡而影响学习了。

孙敬凭借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长大后成了西汉的大学问家。

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勤奋读书的故事历来被人们颂扬和学习。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在平常的学习中,你做到珍惜时间了吗? 凿 壁 借 光 匡衡是西汉人,幼年时十分喜欢学习,常常手不离书。

可是,他家太穷,连买灯油和蜡烛的钱都没有,晚上无法读书。

为此他十分苦恼。

匡衡的邻居是个富户,他家晚上灯火通明。

他请求到邻居家借光读书,可是被拒绝了。

怎么办呢?这天,小匡衡终于有了主意:在墙上打个洞,灯光不就可以从洞孔里照过来吗?于是,他拿来一把凿子,偷偷在墙壁打了一个洞。

这样,匡衡每天晚上在洞孔下借着照射过来的光线,努力读书学习。

匡衡借着隔壁漏过来的灯光看书,是多么的勤奋好学呀!看看匡衡,想想自己,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更应该好好珍惜。

只要我们发扬匡衡“凿壁借光”的学习精神,就一定能学有所成,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闻 鸡 起 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青年时代,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

俩人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希望共同建功立业,复兴晋国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不这样想,这是在催促咱们起床练剑啊。

”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
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祖逖为了使自己能够早起练习武艺,就以雄鸡报晓的方式提醒自己起床习武。

后人以“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比喻有志之人,能够及时奋发自励。

人生在世,想要有所成就,就得勤奋苦练。

③ 祖逖是成语故事《 》中的主要人物 闻鸡起舞 涉及人物】 祖逖tì、刘琨kūn [编辑本段]【注 音】 wén jī qǐ wǔ [编辑本段]【释 义】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编辑本段]【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 [编辑本段]【近义词】 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孜孜不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顿学累功 [编辑本段]【反义词】 苟且偷安、自暴自弃 [编辑本段]【用 法】 作谓语、定语;
指人勤奋。

[编辑本段]【典 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
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
) [编辑本段]【道理】 想要成就事业,就要努力。

不经过努力奋斗,不能成就事业。

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今河北省定兴县)人。

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

父亲去世时,祖逖还小,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

祖逖的性格活泼、开朗。

他好动不爱静,十四五岁了,没读进多少书。

几个哥哥为此都很忧虑。

但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

他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可实际上他的哥哥们并没有这个意思。

十八九岁时,祖逖像是突然开了窍,开始励志读书,四五年内,便已博通今古。

他常到京城洛阳去,向有学问的人求教。

凡是见到过他的人,都不由赞叹说:“这个人将来定是个人才!” 祖逖24岁时,担任了司州(治洛阳)主簿。

主簿是主管文书簿籍的小官。

他有一个同事,叫刘琨。

刘琨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也是一个有志气的青年。

两个人因为意气相投,成了好朋友。

他们经常谈论时事,谈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谈就是大半夜,于是同床抵足而卧。

有一天,他们也是谈得很晚,刚刚着枕,刘琨已是鼾声如雷了。

祖逖正蒙眬入睡,突然听到了荒鸡(古人把三更以前鸣叫的鸡叫荒鸣。

荒鸡的叫声被看作邪恶之声,是兵起之象。

)的叫声。

他猛然惊醒,用脚朝刘琨猛一登,叫醒刘琨说:“你听,你听,这不是荒鸡的叫声吗?恐怕天下要大乱了,我们还能安稳地睡觉吗?”于是取过双剑,就在庭院中舞起来。

刘琨揉了揉眼,想了想,说:“对!应该居安思危!”也去取了双剑,和祖逖对舞起来。

不久,果然爆发了八王之乱。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汉国刘聪派大将王弥、刘曜攻陷洛阳,纵兵抢掠珍宝,焚烧宫室、庙宇,挖掘陵墓,杀晋太子铨及官吏、百姓3万多人,晋怀帝被俘。

京师一片混乱。

这时,祖逖带领亲族、邻里几百家人向南方逃难,几经辗转,来到淮泗(今安徽省境内)。

一路上,他让老人和病人坐在自家的马车上,他自己则步行。

所有的粮食、衣服、药物都作为公用。

遇到散兵游勇搔扰,都是他带人去和他们纠缠,遇到土匪枪劫,是他带人去把他们打退。

因此,他自然地成了这支逃难队伍的“总领队”,无论老少,都听他指挥。

公元317年3月,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晋王,第二年称帝,这就是东晋王朝。

司马睿闻知祖逖流亡到泗口(今江苏铜山县),便派人任命他为徐州刺史。

不久,又任命他为军谘祭酒,调他驻守丹徒之京口(今江苏丹徒县内)。

晋元帝司马睿是个平庸的人。

当时北方中原地区大部已为汉国占领,司马睿只想偏安一隅,图取眼前安乐,不思北伐。

祖逖向晋元帝进谏,说:“中原大乱,两京颠覆,都是因为藩王争权夺利,自相残杀,遂使戎狄有机可乘。

现在中原百姓遭受异族掳掠,心怀激愤。

大王如果能委派战将北上,一定能得到中原百姓的响应,那时不仅失土可复,国耻可雪,大晋朝也能转危为安了。

请大王考虑。

” 司马睿采纳了祖逖的建议,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支给他1000人的粮食,3000匹布,却不发给他铠甲,要他自己去招募兵士。

祖逖只带了跟随他逃难而来的一百来个人家,租了几只大船,横渡长江北上。

船划到中流,祖逖站在船头,望着滔滔江水,不禁感慨万千。

他已年过50,回想起青年时代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情景,恍如昨日。

没有想到荒鸡的恶声竟然应验,中原地区先是藩王混战,后受匈奴铁骑的蹂躏,山河一片破碎。

现在虽受命去收拾旧山河,但豫州刺史是一纸空文,3000兵士是一个空诺,所有的就是眼前这三四十个青壮,一百来老少。

但是,头可断,志不可灭。

只要有当年的志气在,定能开辟一个新天地。

祖逖拔出佩剑,敲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廓清中原,决不返渡!”言辞壮烈,同行者都深受感动。

渡江后,祖逖带人停留在淮阴。

他在这里铸造兵器,招募壮士。

很快,招募到2000人。

祖逖然后带领这支2000多人的队伍北进,首先占领了谯城(今安徽毫县)。

当时北方主要的军事势力是石勒。

石勒是羯族人,先依附汉刘曜。

公元319年,他自称赵王,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县)。

祖逖连续攻破了石勒军支持的堡、坞等割据势力,击败了石勒的援军,派部将韩潜进驻封丘(今河南封丘),自己则进驻雍丘(今河南杞县)。

这一来,整个黄河以南土地概都收复,重归晋朝管辖。

祖逖行兵打仗,除了善于谋略,还严于律己。

任何人,哪怕只有微功,立即奖赏,不等明天。

他的生活非常节俭。

在驻防地区,不仅督促、帮助百姓搞好农业生产,还督促自己的子弟参加生产劳动,自己打柴烧。

中原久经战乱,到处有无主尸骨。

祖逖派人收葬,还进行祭奠。

所有这些,都使百姓深受感动。

有一次举办酒会,请当地父老参加。

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流着眼泪说:“我已经老了。

我以为再也见不到国家安宁,百姓安居。

现在见到了为民父母的祖将军,我死了还有什么遗憾呢!” 可是,正当祖逖积谷练兵,准备进军河北的时候,朝廷新任命戴若思为豫州都督。

戴若思是南方人,力主偏安,不图进取。

朝廷派这样的人来当都督,不是拿恢复当作玩笑?而且,祖逖又听说朝廷中大将军王敦与镇北将军刘隗矛盾很深,誓不两立,如果内乱又起,那北伐岂不成了泡影?现有的成功也就功亏一篑了。

祖逖忧心如焚,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

祖逖在病中,矢志恢复中原的壮心仍不泯灭。

他考虑到河南没有坚固营垒,便派侄儿汝南太守祖济等组织人夫加固修缮虎牢城(今河南汜水县西北)。

这座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进可攻,退可守,可据为北伐基地。

可是虎牢城还没有筑好,祖逖却溘然长逝了。

其时是晋元帝太兴四年(公元321年)9月,享年56岁。

大将军王敦听说祖逖已死,认为天下已无人可敌,于第二年正月发动了叛乱。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④ 祖逖胸怀大志的成语故事 祖逖之誓 [zǔ tì zhī shì] 基本释义 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 ⑤ 历史成语故事和人物 (如:闻鸡起舞--祖逖)越多越好! 闻鸡起舞___祖逖 望梅止渴___曹操 指鹿为马___赵高 四面楚歌___项羽 映雪读书___孙康 凿壁偷光___匡衡 ⑥ 读了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故事你觉得祖逖和刘琨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两人有志气,有毅力,勤奋吃苦,学到一身真本事。

⑦ 关于祖逖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闻鸡起舞 最有名的一个了 ⑧ 关于晋朝祖逖的一个成语故事是什么 闻鸡起舞 〖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⑨ 与祖逖有关的成语 wén jī qǐ wǔ 〖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 【中流击楫】立志奋发图强。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着祖生之鞭;
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

” 枕戈待旦:刘琨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

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

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

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

“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

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

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

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出处】:《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B. 写出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诸葛亮( )租逖( )...。

祖逖有什么成语

关于祖逖的成语满意回答闻鸡起舞 wén jī qǐ wǔ 〖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中流击楫】立志奋发图强。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着祖生之鞭;
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

”。

关于班超的成语是什么

有关班超的成语1、代马依风 解释: 代:古代北方的郡名;
代马:北方产的良马。

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 近义词: 代马望北、狐死首丘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释: 焉:怎么。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 近义词: 亲临其境 反义词: 胆小如鼠 3、孤立无援 解释: 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焉耆以中国大丧,遂功没都护陈睦。

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

” 近义词: 孤立无助 4、投笔从戎 解释: 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 近义词: 弃文就武 反义词: 解甲归田 5、燕颔虎颈解释: 颔:下巴颏。

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问其状。

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 近义词: 燕颔虎头6、孤立无助解释: 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

” 7、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解释: 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 8、玉关人老 解释:以“玉关人老”借指久戍思归之情。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戍守西域,凡三十一年。

年老思归,上和帝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原生入玉门关。

”。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