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的夫人
卫立煌子女
卫道然卫立煌的幼子,卫道然年幼就跟随南征北战的父亲。
1960年父亲病逝后,听从周总理建议,他毅然偕夫人回国。
卫道然早年曾是英国远东航空学院的优等生,毕业时就考取了国际职业航空执照。
他本可以过优裕生活,但当时国内并没有相应的单位安置他,卫道然回国后就在北京市汽修公司,一干就是一辈子。
如今,已是七旬有余的卫道然乐天知命地生活在北京东城一处略显破旧的小四合院里。
卫立煌将军老家是哪的?
卫立煌(1896—1960年),字俊如,安徽合肥人。
青年时期曾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第十九军副军长,徐州戒严司令,首都卫戍副司令,第八军军长等职。
安徽历史人物
安徽历史人物有:刘安、陈阿娇、鲍叔牙、小乔、大乔、陶谦、桓范、蹇叔、庄子、甘罗、范增、英布、桓谭、周景、曹操、周瑜、文翁、桓荣、范滂、左慈、文翁、刘馥、大禹、涂女、皋陶、姜尚、管仲、华佗、曹仁等。
安徽历史人物陈武、丁奉、刘惔、桓玄、鲁肃、吕蒙、夏侯渊、夏侯惇、许褚、曹真、曹丕、曹植、嵇康、王蕃、刘伶、桓温、桓伊、戴逵、薛综、夏侯霸等。
杨行密、陈翥、夏侯玄、汪伦、陈抟、曹霸、司空图、张籍、李绅、杜荀鹤、庞勋、刘长卿、文钦、何敬容、耿询、汪华、李绅、朱温、包拯等。
梁红玉、高太后、胡舜陟、王希吕、崔白、宗杲、张孝祥、吴潜、李公麟、吕夷简、方腊、吕本中、吕公弼、张耒、罗愿、吕祖谦、胡仔、朱淑真等。
安徽省近现代人物简介(21)
张恺帆(1908—1991),原名张昌万,曾用名张觉非。
生肖:猴。
安徽省无为县人。
早年入教会小学读书。
192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书记。
1933年冬因叛徒出卖被捕,1937年秋获释。
先后任中共皖中工委委员(书记李世农)、来安县委书记(来安县是淮南津浦路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县长郑伯川)兼黄山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大队长冯文华),淮南津浦路东参议会秘书长(参议长邓子恢、刘顺元),中共津浦路东区委秘书长(书记刘顺元)。
抗战胜利后,相继任苏皖边区民主政府秘书长(主席李一氓),中共皖北区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书记曾希圣),中共合肥市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淮南矿区党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委员(1952)、省委统战部部长,安徽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黄山建设委员会主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副省长(1955—1960),中共安徽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1956)。
1959年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61年任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副经理,1962年7月恢复党籍和原职务。
“文革”开始后再受迫害。
1978年1月起任政协安徽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安徽省委书记(1979—1982,设有第一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79)、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政协安徽省第六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
是中共八大代表。
张劲夫(1914—2015),原名张世德。
生肖:虎。
安徽省肥东县人。
1930年考入南京晓庄师范学校,1931年参与编辑《生活教育》杂志,1932年起任上海郊区大场山海工学团教师、校长,1934年秋参加中共外围组织“上海教联”。
193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任上海国难教育社中共党团委员,上海战区中共战地特别支部委员,中共安徽省工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书记彭康),中共大别山、庐江、鄂豫皖区委常委兼民运部部长(书记郑位三),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5支队政治部主任(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江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邓子恢)兼第5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方毅),中共津浦路东省委书记,新四军第2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郭述申)、第5旅政治部主任(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第4旅政治委员(旅长梁从学),中共淮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书记肖望东)。
抗战胜利后,相继任华中建设大学副校长(校长彭康),中共鲁南区第2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委张雄)、政治委员(司令员张岗),鲁南行署、鲁中南行署副主任(主任李乐平),中共鲁中南区委委员(书记康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杭州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中共浙江省委常委(1950—1952)、省财委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财委副主任,国务院地方工业部第一副部长(1954)、党组书记(1955—1956),中国科学院党组和党委书记(1956—1966)、副院长(1956—1967),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务院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1975—1979),国务院 财经 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安徽省省长(1979—1981),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980—1982)兼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国务委员(1982—1988)兼国家经委党组书记、主任(1982—1984),中央 财经 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中共第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增补),中共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曾当选第一、二、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张震东(1907—1984),原名张福前。
生肖:羊。
安徽省六安县人。
1927年参加农民暴动,1928年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农民赤卫军中队长,红军黄安独立团班长、黄安独立师连长,红25军第73师营长、副团长,红28军第82师副师长,红25军第225团团长(政委张明先),红15军团陕北游击师师长,中革军委后方办事处补充第2师师长,陕北抗日红军大学学员;
参加鄂豫皖、鄂豫陕根据地的反“围剿”和红25军长征转战。
全国抗战时期,先后任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副参谋长(参谋长王必成),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队第1支队司令员(政训处主任郭猛)、第3团副团长(团长梅嘉生),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苏皖支队参谋长(司令员陶勇,政委卢胜)、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参谋长(司令员陶勇,政委陶勇、刘先胜),新四军第1师第3旅参谋长(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第1师兼苏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参谋长缺编,师长兼司令员粟裕,政委刘炎)兼军区教导团团长,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卢胜,政委姬鹏飞)、司令员(政委卢胜)兼军区新编第3旅旅长(政委卢胜)。
抗战胜利后,相继任苏中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政委钟民),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1旅旅长(政委卢胜),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师长(政委卢胜),苏中军区第9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周一峰),苏北军区司令员(政委肖望东)。
新中国成立后,任苏北军区司令员。
1952年在“三反”运动中受诬陷,1954年至1966年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是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余明(1914—1990),原名余嗣明。
生肖:虎。
安徽省金寨县人。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25军特务队队员,红军光山县便衣队指导员,鄂东北第3路游击师手枪队指导员、独立团手枪队指导员;
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
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主力转移后,他留在鄂豫皖坚持了艰苦的游击斗争。
全国抗战时期,先后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9团连指导员、团总支书记、第7团政治处主任(团长秦贤安,政委徐海珊),新四军第2师第4旅第12团政治委员(团长谭知耕),新四军第7师兼皖江军区第1军分区第16团政治委员(团长兰祥),第7师第19旅第55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旅长林维先,政委黄火星)。
抗战胜利后,相继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第19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第21师副政治委员(师长谢锐,政委何志远)、第13纵队第39师政治委员(师长傅绍甫),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第31军第93师首任政治委员(师长傅绍甫)、第91师政治委员(师长张宜爱)。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第25军政治部主任、空军第4军副政治委员(1952—1956)。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卫立煌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1、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合肥县(现属包河区)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
2、在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了南京之围,在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称其为“支那虎将 ”。
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常胜将军”。
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
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卫立煌将军生平
卫立煌(1896年—1960年),字俊如,安徽合肥人。
1912年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当兵。
1917年进入孙中山的卫队充当卫士、排长。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南京卫戍副司令。
1929年任国民党军第四十五师师长。
1931年起任第十四军军长。
1935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抗日战争初期,先后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
1943年任入缅远征军司令长官。
1944年春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因打通中印公路,名扬中外。
1948年任东北“剿匪”总司令。
1955年在国外和香港漂泊5年的卫立煌将军带着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冲破种种险阻回到北京,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60年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