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和诗词的区别(诗词曲的区别与联系)
词和曲的区别是什么?
词和曲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主要的区别如下:1、格式词的题头有词牌和词题。
曲的开头则是曲牌、宫调和曲题。
2、结构词的结构要求严格,有严格的格律和字数限制。
曲的结构相对比较自由。
3、语言风格词的语言文雅含蓄,清新隽永。
曲的语言比较大众化,口语化,可以加入很多口头语言。
词的分类方式:词一般有三种分类方式:1、长短规模大致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一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
有的分两段,称双调;
还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为三叠或四叠。
2、音乐性质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拍节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
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
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
慢,引而愈长的。
以上内容参考: - 宋词(中国文学)以上内容参考: - 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
词与曲的区别是什么?
词与曲的区别为:概念不同、特点不同、发展不同。
1、词:是一种诗的别体,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2、曲:与“歌”相对,表示非歌曲、声乐曲形式的器乐曲或其他音乐作品。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
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词是一种合乐而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为“长短句”。
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它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从结构上看,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曲是继诗、词之后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又称为元曲。
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套数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杂剧就是戏剧,是将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艺术形式。
它一般采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折”相当于一场戏,但在一折中,场景却可有所变换。
“楔子”的篇幅比较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
也有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它是四折一本形式的重要补充部分。
个别杂剧亦有突破四折一本的形式的。
如《赵氏孤儿》为五折。
一般说来,一本为一剧,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厢记》即为五本。
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
角色有正末、企旦、冲末、贴旦、净等。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诗词曲的区别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
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
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
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
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
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
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
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
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
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
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
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
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
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
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诗、词、曲都是韵文,其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
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它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
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灵活,句中经常添加衬字等。
诗词曲的区别
诗歌是个大概念,包括诗、词、曲三个大类。
细一点分类,诗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和新诗三类。
1、 古体诗古体诗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均可,句数也不限定,没有严格的律格(南北朝之前“格律”本身就尚未产生),用韵灵活。
2、 近体诗近体诗的概念是唐代人提出来的,他们把唐代以前的诗叫“古体”,把他们那个时代的诗叫“近体(有的又叫今体)”,以后人们就沿用了这个说法,但一定要明确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扩大了,凡是古代那些用韵、字数、句数、平仄灵活的诗都叫古体诗,也就是说不仅唐代以前的诗基本上都是古体诗,唐代、宋代、元明清都有古体诗。
近体诗的特点是句数有定,平仄有定,用韵严格。
它包含律诗及绝句两种。
3、新诗新诗,兴起于“五四运动”。
如果把古体诗看着古代自由诗的话,新诗则是一种在押韵、字数、平仄等方面比古体诗还要自由的白话诗。
4、词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兴起于唐代中叶,盛行于宋。
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只是多数词调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看到词牌了。
如词牌“渔家傲”所管62字,上阙31字,下阙31字。
后人填“渔家傲”的词,就只能按这个规则办(伟大的词作家创新改变另当别论)。
例如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在格式上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方面只是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
5、曲曲与词大体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学,格式上严格,也有曲调,叫曲牌,但押韵、平仄都要宽松一些,并且多用口语。
只要把《窦娥冤》中的唱词与宋词比一比,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词和曲的区别是什么?
词和曲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主要的区别如下:1、格式词的题头有词牌和词题。
曲的开头则是曲牌、宫调和曲题。
2、结构词的结构要求严格,有严格的格律和字数限制。
曲的结构相对比较自由。
3、语言风格词的语言文雅含蓄,清新隽永。
曲的语言比较大众化,口语化,可以加入很多口头语言。
词的分类方式:词一般有三种分类方式:1、长短规模大致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一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
有的分两段,称双调;
还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为三叠或四叠。
2、音乐性质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拍节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
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
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
慢,引而愈长的。
以上内容参考: - 宋词(中国文学)以上内容参考: - 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
词与曲的区别是什么?
词与曲的区别为:概念不同、特点不同、发展不同。
1、词:是一种诗的别体,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2、曲:与“歌”相对,表示非歌曲、声乐曲形式的器乐曲或其他音乐作品。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
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词是一种合乐而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为“长短句”。
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它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从结构上看,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曲是继诗、词之后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又称为元曲。
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套数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杂剧就是戏剧,是将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艺术形式。
它一般采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折”相当于一场戏,但在一折中,场景却可有所变换。
“楔子”的篇幅比较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
也有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它是四折一本形式的重要补充部分。
个别杂剧亦有突破四折一本的形式的。
如《赵氏孤儿》为五折。
一般说来,一本为一剧,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厢记》即为五本。
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
角色有正末、企旦、冲末、贴旦、净等。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