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圣人(中国四大圣人分别是谁)
中国四大圣人是什么?
儒家“四大圣人”指的是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
1、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曲阜孔氏家族在尊儒的封建王朝,受到历代帝王的追封和赐礼。
唐代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因不可以祖谥而加后嗣,改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宗愿文宣公为衍圣公,后一度改为奉圣公,但最终改回衍圣公,之后历代相沿不改。
2、颜回字子渊,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生于鲁昭公二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少孔子三十岁。
家境清寒,处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境地。
然就其能有暇与父亲颜路“各异时事孔子”的情况看,亦当有一定家产。
颜回当于十六七岁时,在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集中授徒前后拜师,从此以后跟随孔子学习生活,终身未仕,直至四十一岁死去。
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尊为「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3、曾子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 。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
4、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成“仁政”学说,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元文宗时,封孟轲为邹国亚圣公;
明世宗时,去其封号,只称亚圣。
中国的三大圣人是谁?
中国的三大圣人是:老子、孔子、六祖慧能。
1、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
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
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六祖慧能(生于公元638年~卒于公元713年),是位出家人,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孔子影响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四大圣人都是谁?
孔子、孟子、老子、列子。
儒家四圣一指的是孔子、颜回、曾子和孟子四人。
也有人认为儒家四圣指的是孔孟朱王,即孔子、孟子、朱子、王阳明。
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时期,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简介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他是儒家始祖。
最初在鲁国学习,当家臣,后周游列国,到齐国齐大夫昭子家当家臣。
他主张仁政,仁德为仁政的根本,治国当用仁德礼仪,不专注重政令刑罚。
人伦之道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为他的博学和政治主张所折服,打算任他为大臣,但因众臣反对,他又返回鲁国。
中国的三大圣人是谁?
中国的三大圣人是:老子、孔子、六祖慧能。
1、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
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
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六祖慧能(生于公元638年~卒于公元713年),是位出家人,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孔子影响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儒家圣人排名
1.孔子(至圣)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颜回(复圣)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论语》编撰者之一。
其14岁拜孔子为师,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3.曾子(宗圣)曾参,字子舆,后世称之为曾子,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4.子思(述圣)孔伋,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
元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5.孟子(亚圣)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历史上儒学派的是五大圣人,是哪五位?
儒家思想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至今有五大圣人:至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脩”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复圣颜子 颜回(前521———前481),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
系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
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
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宗圣曾子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
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述圣子思子 子思(公元前483———公元前402),姓孔,名伋,战国初期鲁国人,是孔子之孙。
子思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开创了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述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