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就是知识,德性就是知识的现代价值

2023-06-26
38 阅读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基本观点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基本观点:美德即知识。

理解“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知识”。

首先,“知识”与“意见”不同。

“意见”是主观的、变化的、不确定的、个别的;
而“知识”是公共的、普遍的、稳固的、确定的。

区别“意见”和“知识”的标准就是看是否经过了论证。

也就是说,“知识”是经过证明了的“意见”。

一个人拥有“意见”可能也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或应该做的”,但是并不知道“某事为什么正确或应该做”。

而“知识”则是要证明某一规范的正确性,追踪行为规范背后的缘由,找到道德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 (二)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德性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对美德进行探讨后得出的结论。

此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

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密切相关的。

只有关于这种绝对的、普遍的善的知识,才是美德。

由于善本身有着不可改变的绝对内容,美德也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成为普遍的知识,而不再是个人的任意活动。

德性就是知识

问题一: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 首先,美德即知识,就是说美德是一种知识,一种认识.这与古希腊的社会意识有关.他们认为,只要认识到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对人有利的,就不会有人不去做.植根于这种信念,苏格拉底认为,缺乏德性的人完全是因为认知的原因,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美德,或者没有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性. 反过来,就有了“知识即美德”.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掌握了关于美德的知识,他就能自觉地实践美德,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这里的知识,如楼上所说,是指对于“德”的知识. 在这里,后来说的知识和意志还没有被区分出来.亚里士多德清楚的认识到了,懂得道德知识的人不一定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区别,才明确把二者分开来. 赵敦华那本书比较适合初学者,不过在讲康德时有个小硬伤.康德用“理性存在物”一词,是包括人类和可能存在的外星人的,康德认为,如果真的存在外星人,他们的认识也不能逃脱理性的规定.赵敦华却说“理性存在物”单指人类,说康德认为可能存在非理性的外星人 问题二:“德性就是知识”出自何处? “德性就是知识”出自色诺芬尼的《回忆录》。

问题三:请阐述'
知识即是德性的内涵'
今天,一个偶然,点开了“苏格拉底”. 我惊呆了,原来 我的知音竟然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哈哈 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去年、前年,我发表在天涯的《命运从这里开始--解读 现实游戏规则》曾写着: “… 在更短的时间,吸收到更多的智慧,人生必然是高效率的.所谓智慧,不过是掌握更多事物发展的游戏规则罢了. … 谙熟到了游戏规则,还需要励志、激励吗?一些被大众评为品德高尚的大人物,并没有人励志他们、激励他们要那样的行为.是他们清楚,他们该走那样的游戏规则. 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符合他人游戏规则的行为,他人就会说那是有道德的行为.道德、品德高尚,不过是游戏规则而已. … 有些看来相当棘手的事情,却有人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摆平了.有些本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结果闹出人命.种种事物现象隐含的游戏规则,读懂了多少? 前些年,曾发生多起惨剧新闻‘一伙人、甚至一家人,仅仅为了要看某个电视频道,导致争吵,结果大打出手,闹出人命.’都是因为对人的游戏规则欠缺了解,所酿造的悲剧. … 不把人当人看,得把人当人对待.至少,表面是个人,理当享有人的相关待遇.不然,结局会更糟糕. 刚看到新闻,‘妻子岳母不带小孩被男子勒死’.那都是把人只当人、只当某个角色看待,所酿造的悲剧.对‘人’这个物种,了解不全面,导致的.人不是只有人的属性. … 第二章 认知自己 2.气质、性格 ... (3.)自信的关键起点 在Q友微博看到‘不给别人犯错的机会’,通过结合现实深入思考,改为‘给别人犯错的机会是自己愚蠢’. … (5.)耶稣 认‘罪’的智慧 承认自己,接纳一切,坦荡面对,何须畏惧?原来如此,难怪耶稣要众信徒认罪,昭示着大智慧呀.可是,好像他没有剖释获罪的缘由:欠缺认知,不明事物发展的游戏规则,不循规则,必然犯错,罪有此生.是故,耶稣说罪恶人生.人生是罪恶的. 不循规则,即不走门道,必然撞墙,因为门不在那,那幅墙上‘门都没有’.这叫不循规则,必遭惩罚.罚必遭苦受难,因此,佛陀说苦难人生.人生是苦难的. 如何离罪?如何脱苦?我不习惯于宗教信仰,我只忠信于事物的发展规则,现实中的游戏规则.由于耶稣与佛陀对自然世界事物发展规则的高度认知,对现实游戏规则的高度认知,最终‘双双获得了离罪离苦’. 心路通,路路通;
心路不通,无路可通.通晓游戏规则,遵循规则,走门道,不碰钉,不撞墙,无犯错遭罪,无受罚苦难,没有烦恼,活出自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离罪离苦. …” 前天,我正在笔记本上写着: 你有无穷的智慧待开发, 而我能够协助于你把智慧调动起来, 解决正待解决的问题;
请问, 你玩过游戏吗?(“上帝”是“世界”这个“游戏”的总开发工程师,同时是“超级玩家”.) 你玩过没有游戏规则的游戏吗?(上帝都无此缘分) 你能设计创造出一个没有游戏规则的游戏吗?(上帝都做不到) 再问,你可知道 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你要玩的游戏吗? 当中的游戏规则,你都精通了吗? 我的生命,专门为解读现实游戏规则而存在… 问题四:知识与德性的关系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互。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问题五: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
善"
与"
德性 在伦理学中,德性问题始终是一个永恒话题。

毕达哥拉斯曾把德性归为数目的比例关系,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柏拉图则确立了著名的四德性说。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德性论,为后世的德性伦理奠定了基础,开辟了研究的新起点。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因而他的理论和思想必然的要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但与他人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只局限于柏拉图的观念,并没有被柏拉图的思想所禁锢,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扬弃和发展。

因为他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所以亚里士多德是更注重思辨的,更注重理性的。

故此,他把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转向了理智的现实主义,这在他的德性观上也有体现。

他把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但显然,在他的观念中,理智德性才是德性的本质德性,理性才是德性的根本,这便为后世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对于现世的我们仍有重大意义。

当今社会一系列道德问题事件的发生,无不在昭示着人们道德意识的普遍缺失。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论的研究和分析,无疑是为我们正确认识德性知识,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树立了理论参照系。

他的德性理念影响人们伦理道德和幸福生活的理解,揭示了德性的理性实质。

加深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人们对当前道德问题的反思,使人们更多的去关注人的理性,理智的去思考和应对所产生的问题,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仅适度而且明智,从而达到最高的善,实现生活的幸福与完满。

二、德性:适度和理性的品质 (一)德性 正如奥斯特沃特所说,德性(arete)在所有希腊伦理学体系中都是最根本的概念。

其本义指任何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对人而言,“德性”就是使人之为人的本性。

在广泛意义上,亚里士多德也把德性的概念用于所有生命物及其实现活动中。

譬如,他说过马的德性,在于它善于奔跑,眼睛的德性,在于它的视力灵敏。

然而,德性运用于人中具有特定的意义。

他认为,灵魂有一个无逻各斯的部分和一个有逻各斯的部分,当然,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对应于灵魂的非逻各斯的部分的欲望。

“如果欲望的部分更适合于说是有逻各斯的,那么灵魂的逻各斯的部分就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个部分是在严格意义上具有逻各斯,另一个部分则是在像听从父亲那样听从逻各斯的意义上分有逻各斯。

德性的区分也是同灵魂的划分相应的。

”[1]由此,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也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前者主要通过习惯养成,后者则通过教导而生成。

人的德性应该指这两种德性的融会贯通。

(二)道德德性:适度的品质 1、德性是品质 道德德性就是值得称赞的品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灵魂的状态有三种:感情、能力与品质,德性必是其中之一。

”[2]感情就是和快乐与痛苦相伴随的那些情感;
能力使我们能获得这些感情;
而品质则是我们同这些感情的好坏关系。

之所以德性是品质,不是感情或能力,是因为,其一,判断一个人为好人或坏人,并不是根据他的感情或能力,而是根据他的德性或恶。

其二,德性是选择的或包含选择的,而有些感情并不是出于选择的,譬如愤怒或恐惧等。

另外我们能被感情所感动,而对于德性却不能如是说。

其三,道德德性是习惯养成的,而能力则是自然赋予的。

故此,亚里士多德说“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它优秀的功能。

……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品的品质”[3]。

德性作为一种高贵的品质,是我们通过习惯......>
>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