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论语全文-白话论语全文翻译

2023-06-26
55 阅读

《论语》十二章全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全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学赏析:《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分为六三制七年级上册和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翻译是什么?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
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
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
居住不追求安逸;
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请教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

论语十二章前六则的翻译

论语十二章前六则的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的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替人家谋虑是不是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不是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的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如果不深入思考,就会越学越糊涂;
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
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白居易《寒闺怨》唐诗原文及鉴赏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 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 灯底裁缝剪刀冷。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运和痛苦的诗作,这首闺怨诗是表现闺中少妇思念征夫的。

此诗前两句写深秋孤寂之景,后两句写缱绻绵长的思念之情。

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

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

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

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

“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

这才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

秋霜欲下,玉手先知。

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

(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

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需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

因此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

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仍需为征夫寄寒衣。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

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该是何等滋味,然而诗人却截取思妇裁制冬衣时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这一细节,其余一概不提,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

最平常的事物和行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质,白居易就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掘和表现深义。

论语雍也篇第六 论语雍也篇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2、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求却给他八十斛。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译文】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

孔子说:不要推辞。

(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到中途才停下来,现在你是划定界限,停止不前了。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14、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

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

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

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

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致力于服务民众的义举,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
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
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
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

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
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论语全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第一论语为政篇第二论语八佾篇第三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公冶长第五论语雍也篇第六论语述而篇第七论语泰伯篇第八论语子罕篇第九论语乡党篇第十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论语子路篇第十三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论语微子篇第十八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